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国资国企改革的两种结果

2014-10-29 10:08来源:南风窗作者:张 鲲关键词:国企改革电力企业煤炭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作为工党“大政府”的“副产品”,国企系统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数据显示,英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年均增长一度仅为1.5%,而同期整个制造业的生产率年均增长为1.9%,后者比前者高出0.4个百分点。除了国企技术革新缓慢之外,其因绩效欠佳,巨额的政府补贴更一直困扰着国家财政。因此,保守党政府下决心推动了西方世界这次最大规模的国企改革

除英国以外,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也面临着国企改革的问题。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主要来自于两个因素。一是历史文化传统,以法国为例,其一直是欧洲中央集权最严重的国家,从早期的重商主义时代开始,国家在经济活动中一直有着强大的支配地位。国家要维持控制力,强大的国企系统必不可少。此外,在二战期间,法国沦陷,不少大企业因利益驱使,纷纷“投靠”希特勒,因此战后被强行收归国有。

西欧国企强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战后重建,铁路、港口、电信、重型制造等基础设施在战争中被严重破坏,其重建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而私人资本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只有以国家力量,外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才能迅速恢复基建,重建经济。于是,在以上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战后二三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形成了巨大的国有企业集团。

英国之外的西欧国家,其改革急迫性不及英国。但由于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也迅速展开了国企改革的潮流。加入欧盟的条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市场化改革,二是改善财政、减少赤字。而庞大的国企系统,既阻碍了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也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负担,因此改革国企成为各国加入欧盟的主要条件之一。于是,欧洲的国企改革运动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面启动。

对西欧各国来说,其国企改革都基于一定的政党政治和国家利益因素的推动,而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的背景则有明显差异。后者很大程度是国家解体和政权崩溃之下,新的执政者为应对经济问题的无奈和仓促之举。不过,尽管西欧和东欧不同时期国企改革的背景各异,但改革手段都是一致的,即私有化。

寡头与国民

私有化的主要方式包括协议出售和公开上市两种,前者是指政府通过谈判,将手中国企股权出售给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可能是国内外的私人资本,也可以是国企的管理层或者职工。公开上市的方式则主要适用于大型国企的改革,因为这类国企私有化所需要的资金量太大,一般的私人资本无法满足,唯有资本市场一条路。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公用事业公司、石油等资金密集型企业,如英国电信、英国天然气公司、苏格兰电力公司等。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还可以使这些企业的股东相对分散,有利于促进竞争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上市也有利于国有资产价格的上升,可以增加国库收入。

原标题:国资改革的两种结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企改革查看更多>电力企业查看更多>煤炭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