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国资国企改革的两种结果

2014-10-29 10:08来源:南风窗作者:张 鲲关键词:国企改革电力企业煤炭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改革之前,俄罗斯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直以来,银行作为传统的“间接融资”,其本质是利用国家的信用而把资金集聚到金融机构,但在转轨国家,银行极为容易沦为权贵的“提款机”。比如在拉美和东南亚,寡头都控制着自己的银行。

俄罗斯私有化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寡头都和银行进行了“合作”,寡头大量从银行“借钱”,而这些低成本的资金绝大部分都用来对俄罗斯国民持有的私有化兑换券进行收购。与此同时,西方的热钱也大量涌入俄罗斯。于是,各路资金像买大白菜一样迅速把普通俄罗斯人手中的“国资”收入囊中。

而作为老牌的金融大国,英国在私有化之时,其国内金融市场机构投资者,诸如保险公司、信托基金等已较为发达。这些机构投资者可以看作是普通国民的资产管理者,它们是国资收购的主力军之一,国资出手给他们其实也等于是普通国民在购买。更重要的是,这些机构投资者一定程度可以对抗私人资本对金融市场的操控,从而达到平衡私有化过程中各方利益的作用。

而在俄罗斯的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人可以对抗寡头,寡头可以利用对银行体系的操控,毫无顾忌地打压私有化兑换券的价格,当价格下行,普通俄罗斯人只能赶紧脱手。

除了金融市场对私有化的正面推动之外,英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其私有化进程中最值得后发国家学习的是公开透明。换言之,在私有化过程中,对抗寡头或权贵的手段有两个,一是健康的机构投资者,二是媒体的监督。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转轨国家,并不存在媒体的管制,即便在那些曾有军人严酷独裁的拉美和东南亚国家亦是如此。财经媒体的记者们可以每天都盯着国有资产的定价和交易,出现寻租和腐败的情况,他们绝对不会放过,这就给了政府和私有化交易的对方无形的压力。

因此,即便在东欧、拉美等国家,尽管处在转轨阶段,其私有化也相对公开和透明。即便最终出现了国资流失,国有资产被以低价为少数寡头收购,但国民至少有知情权,并且都是“心甘情愿”地将手中的那一份国资卖掉。但在少数的后进国家,由于存在严格的媒体管制,私有化进程可能变为少数人的分肥,这样的私有化甚至还不如俄罗斯。

时间回溯到20年前的1994年,叶利钦宣布俄罗斯已有70%的工业企业完成私有化,4000万俄罗斯国民成为股票持有者。如今,“全民所有”早已成为历史,而当初理想主义的激进改革留给俄罗斯经济的是无尽的伤痛。当时,俄罗斯国企改革设计者盖达尔和丘拜斯认为:“把财产分给强盗,也比留在国家的手里要好。因为如果强盗变成自己资本的主人,他就不会再做强盗。”

20年已经过去,改革者当初的激愤之言,其对错似乎已不言自明。

原标题:国资改革的两种结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企改革查看更多>电力企业查看更多>煤炭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