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总理揪心:冰封东北如何突围?

2015-04-14 09:13来源:时代周报作者:孙兴杰关键词:李克强国企改革能源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东三省背上了“资源的包袱”,总理并不认可这种说法,资源本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怎么可能是包袱呢?所谓的资源包袱更多的是产业结构带来的包袱,一个资源丰裕的地区容易陷入“资源诅咒”,如果依靠卖资源就可以赚大钱,那又有什么动力去发展新产业呢?由于一枝独大,很难枝繁叶茂,单一的产业结构,抗击风险的能力就差得多。

由于存在着事实上的铁饭碗,在东北,“好工作”主要是指大型国企,比如一汽等,或者公务员、事业单位。笔者有位朋友,很有创业的意愿,但是家里根本不支持他自己“折腾”,而是托关系找了份稳定的工作。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东北经济的发展,也埋下了潜在的隐患,并没有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国企改革重中之重

诚然,东北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基地,大批的重化工业云集于此,上个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大批企业破产改制,国企工人失业。十几年过去了,国企依然占据东北经济半壁江山,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决策流程长,责任不明,互相推诿是多数国企的通病,国企普遍创新意识比较差,因为科层式的管理模式大大增加了决策成本,有时更是屁股决定脑袋,本来是装备制造业的基地,但是很多企业不得不从南方或者国外进口机床设备,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东北后续增长当然乏力。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就确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国企是现代企业还是政府机构的延伸呢?企业的核心特征是有成本意识,新华社的报道中提到一位国企老工人的话:“一米的钢管、几颗螺丝,民营厂子拿这些都当宝。我们却浪费了,不当回事,‘一厘钱精神’没了!”这就是国企和民企在成本意识上的差别,没有成本的控制,企业的利润就被虚耗掉了,更为严重的是,企业从上到下失掉了责任意识。

国企改革的不彻底性抑制了东北经济的微观活力,缺乏激励机制,等靠要的思想还是盛行,面对东北的困境,李克强总理要求要“闯改创”,怎么改变目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能光等着中央给政策,而是要主动改革,尤其是国企的改革,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打破铁饭碗,让国企更多地市场化。

以市场的力量来消解国企的惰性,实现产业的优化,总理坚定地认为,调整经济结构肯定不能靠政府再去兴办一个新产业,还是要激发市场的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重新厘定,国务院不断减少行政审批,逐步确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政府要管住自己的手,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如何让政府放手,又如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个大问题,李克强总理曾经就一个审批盖了133个戳还没有结束的事情作出批示。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核心还是关注政府的手,尤其是各种行政性的审批,其实是将创业者置于小学生的地位,各种“父爱”般的不放心,就创业这个事情来说,政府并没有信息和知识上的优势,而是创业者自己。

在东北生活过的人会了解到,这是个非常看重“关系”的地方,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有没有熟人,有没有关系可以利用,而不是要自己花心思去解决。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对于东北经济的困境,还有些人认为是中央政策没给到位。东软集团[1.10% 资金 研报]的董事长刘积仁先生就反思:我们东北人不如南方人细腻、敢冒险,我们很多时候有雄心壮志,但落地的时候瞧不起那些辛苦的工作,看不上最低微的工作,我们是在皇城根上成长的,我们老想干大事,不想干小事,我们要学习南方人的细腻、肯干小事,干社会上瞧不起的工作,都能一点一点创业,这是成功的基础,任何的事儿,只有小成功,才有大成功。这一反思可以说一针见血,万众创新、大众创业需要的是耐心、耐性,白山黑水孕育的粗犷精神怎么去转换为创业的激情?这种转变需要时间,但是东北已无退路。

原标题: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414/13630186_0.shtml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李克强查看更多>国企改革查看更多>能源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