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核电科普:核能传播热象观察之热点三象

2015-04-17 11:37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关键词:核电重启核能发展核电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热点逻辑

在探讨三种热点传播形式的内在逻辑之前,有一点认识格外重要,就是媒体的报道基础。无论哪种传播形式,媒体的报道都是基于对公开信息的选择与判断。也就是说,媒体掌握的事实越多,信息越多,越利于其快速形成报道,并且不会偏离事实基础。而如果公开信息多是碎片信息,媒体报道就很容易产生事实或观点偏差,与行业主流意愿相悖。

这一点由福岛核事故报道能见一斑。福岛核事故发生,当时媒体对核工业信息了解甚少,其报道基于的事实基础,大多来源于福岛核事故产生的危害,因此负面报道充斥。此后的报道变化,也是在中核集团等核工业主体释放的大量正面信息和事实之后,才陆续完成舆论风向的转变。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探寻三类传播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更有助于行业打造良性的舆论环境。

快速传播的逻辑。快速传播的实质是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或者民众利益的关注。当行业话题与国家重大战略、社会重大问题挂钩时,就易被广泛快速传播。这既可以是正面话题,也可以是负面话题。拿今年“两会”热点来说,比如,媒体对“华龙一号”的关注,其事实基础是,“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但其隐含的关注点是,“华龙一号”是国家的重大科技成果,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核电品牌,由核能大国向核能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再比如核电“走出去”,媒体关注点是这是国家战略的象征,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是国力增强的标志。核电治霾的热点逻辑是,雾霾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核电有助于解决这一社会顽疾。事实上,这也是核能能够从福岛核事故的负面舆论中成功走出来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岛核事故发生,为何核能负面舆论席卷而来,是因为彼时核能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但从2013年开始,雾霾频发,媒体视线由核能的社会问题属性转向其清洁能源属性,因此成功舆论逆袭。

“发酵”传播的逻辑。发酵传播与快速传播有相似性,但其内在逻辑更偏重于对各种利益混合交叉冲突的思辨。如企业之间利益的交集与冲突,企业与行业之间利益的交集与冲突,行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众利益之间的交集与冲突,媒体根据自身掌握的各个利益层面的事实基础进行报道。比如内陆核电,就涵盖各方利益的交集与冲突,媒体会结合最新的新闻事实,与背景事实结合对比分析,从而将观点隐含在事实当中。事实上,不仅是内陆核电话题,几乎行业内的每一个话题,发酵式传播都会在报道中揉合各方利益的事实基础,从而形成自身观点。只不过这些事实或明或暗而已。

舆论冲突的逻辑。舆论冲突的逻辑很简单,就是“乱”就会热,其实质特征就是将利益冲突最大化、现象化。有争论就有话题,争论越激烈,话题越热烈。这类传播基本围绕话题人物、争议事件展开。正反双方均打开信息通道,媒体自由选择事实基础和信息源,极易形成舆论漩涡。对产业来说,这类传播极易失控,因为最后可能由产业问题转为社会问题的讨论,由理性辩论转为非理性争论。如福岛核事故报道,当时完全变成了社会问题的讨论,直至今天才逐渐转归理性。当年内陆核电的争议也类似,最后竟演化成口水战。去年的产业结构重组的论战也有一丝这样的味道,论战方站在各自立场上,各说各话,毫不相让。

原标题:核能传播热象观察:热点三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重启查看更多>核能发展查看更多>核电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