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访谈正文

能源改革何以步履维艰

2015-05-22 10:35来源:中国能源网关键词:能源改革市场化改革能源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传统能源供求模式的转变”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复杂的部分。目前仍是步履维艰。

中国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几十年过去,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日益暴露出其缺陷,最根本的问题是这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未来难以持续。然而,在现实中推进能源供求模式的转变处在一个“久推难转”的局面。那么,究意是什么原因促成这样的结果?能源领域存在哪些深层次的矛盾?到底如何行动才能将“实现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宣晓伟。

久推难转

记者:宣研究员,您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种提法也有很多年了,但在现实中一直处在“久推难转”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

宣晓伟:主要是因为“传统能源供求模式的转变和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部分。这个模式转变和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到现在仍然步履维艰,尚未完成。

记者:您谈到能源领域的改革面临异常复杂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宣晓伟:一是对该不该市场化、哪些领域该市场化、如何市场化和打破垄断争论不休,相应监督管理机制的转型难以有效推进。

我国在各类能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具体环节中,哪些可以市场化、开展怎样的市场化和打破垄断,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各国的实践经验也千差万别,所采取的模式与其经济发展程度、现实条件和历史传统密不可分。

二是对国有能源企业如何推进下一步改革的争论尤其激烈。站在经济的角度,一般人认为在那些能够开展市场竞争的能源领域和环节,应该充分的市场化和民营化,国有企业应专注在自然垄断和公共产品的能源领域和环节。但站在政治的角度,国有能源企业往往被发展中国家当作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另外,由于在理论上是全民所有,国有企业也经常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主要载体,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也常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应有之义和必然举措。

三是合理的能源资源所有权体制尚未建立,能源资源溢价难以公平分配,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正当性支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能源资源名义上是全民和国家所有,事实上占有和开发者常常无偿或者低价占有矿产资源。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条件下形成的能源价格就会有一个跃升的过程。这个溢价的合理分配难以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有效解决,却对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至关重要。目前来看,应该怎样建立合理的能源资源所有权体系、怎样分配能源资源溢价以及如何建立相关的机制保证溢价分配的合理性,还存在很多的争议。

原标题:能源改革何以步履维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改革查看更多>市场化改革查看更多>能源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