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评论正文

【思考】工业4.0时代 人将何去何从?

2015-08-13 13:30来源:《汽车商业评论》作者:涂彦平关键词:工业4.0智能制造西门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尽管关于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的想象各有特点,但有一点在工业界和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工业4.0并不是不需要人,相反,人的能动性在工业4.0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增无减。

在德国工业4.0工作组提议的17个研究主题中,跟“人”有关的主题有4项。“中国制造2025”同样也把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整体战略的支撑与保障写入报告。

博世集团CEO沃尔克马尔?邓纳尔博士(Dr. rer. nat. Volkmar Denner)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工业4.0将改变在制造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一方面,对于拥有工程背景与IT技能的人才需求将会上升;另一方面,对于重复性劳动以及低水平的工作人员需求则会降低”。

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业4.0的发展为资历浅、低水平的从业者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而制造行业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会越来越抢手。

麦肯锡调查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1.42亿高技能人才,若劳动者的技能不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缺口。

适应工业4.0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也带来了教育市场的商机。今年5月在重庆举办的2015工业4.0峰会上,不只一个发言人论及智能制造时代人才和教育这个话题。

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的BBW教育集团在这次峰会上推介自己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以BBW集团在仪征技师学院的项目为例,他们按照德国标准为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提供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培训。学生第1至2学年在学院,第3学年在大众汽车公司。除了每人约70000欧元的培训费让人咋舌以外,不可否认这种教育培训的架构和理念是很好的。

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的理念培训与训练的爱波瑞精益管理咨询集团,甚至已经把自己的教育产品模块化,他们认为基础智能技术的个性化学习与实践将迅速普及。

除了这些针对企业的人才培训,在培养适应工业4.0发展的新型人才上,最不应该缺席的就是高校。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已经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一大挑战。

一方面,高校现存科系和专业比较割裂。有人认为,在人才培养上不能打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要发展工业4.0就是空谈。不同专业互相之间如何彼此渗透贯穿,以及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将是未来高校的教育培养方向。

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有偏差,学生到了企业不能快速适应。当然现在情况已有所改观,大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和“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也写入了《中国制造2025》。

“新技术在高校这种独立的环境中孕育成熟,并在短时间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德国东威斯特法伦-利珀大学教授霍尔格?伯切丁(Holger Borcherding)看来,“在这里研究工作还有一个优势:年轻、未受技术或者公司文化影响的学生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新方法被年轻的毕业生从高校带到公司。”

原标题:工业4.0,人从哪里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工业4.0查看更多>智能制造查看更多>西门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