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评论正文

【思考】工业4.0时代 人将何去何从?

2015-08-13 13:30来源:《汽车商业评论》作者:涂彦平关键词:工业4.0智能制造西门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但高校在工业4.0中的重要性或许还普遍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今年4月和5月,《汽车商业评论》两次造访同济大学,拜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海德堡基金教席主任林松教授,并参观了位于同济嘉定校区的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

同济大学尤其是中德学院对工业4.0的思考与应对,让我们看到,在工业4.0的浪潮里,中国的高校并没有缺席,有些甚至站到了研究的最前沿。

得天独厚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Paulun Erich)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这就是今日同济大学的前身。两年前在埃里希?宝隆的祖国诞生的工业4.0概念,如今跨越万水千山来到了中国,也来到了这所跟他有着深厚渊源的大学。

同济大学在中德教育、文化交流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济”二字即取德国人与中国人合作共济之意。因为有着这份在对德合作上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同济大学希望在工业4.0研究上扛起一面大旗。

目前在同济大学,由校长裴刚亲自挂帅,一支跨学科的工业4.0研究队伍已经组建起来,囊括了中德工程学院、中德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等多个学院在内的众多专家教授。

“中国工业地域发展不均衡,有的地方落后,有的地方先进,对应起来,发展水平从工业1.0到工业4.0可能全都有。”林松对《汽车商业评论》解释道,“中国制造2025要解决这么多问题,如果在落后的地方解决,那就是2025的1.0版本,在上海比较发达的地方,可能就要把它提高到工业3.5或4.0水平。”

他们认为应该根据工业技术在时间和地区上发展的不平衡采取不同的策略,从手工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途径发展先进工业技术。可见,同济“2025 i 4.0”主要是针对工业发达地区提出的。至于其中的“i”,林松说,这个字母除了industry,还可以有多重含义,做智能设计的,做集成研发的,做信息服务的,都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i”,未来可能会充分围绕这个字母搞出一些实用的东西。

而同济的拼音“tongji”与“i 4.0”共用一个字母“i”,组合成“tongj-i 4.0”,这种提法强调同济大学有一支工业4.0研究团队,更为直观。

现在同济大学各个学院也都在起草自己的东西,研究如何抓住工业4.0的这次机遇。在对德合作上更有优势的中德学院自然被作为重点来抓,校方要求中德学院要拿出一个像样的方案来。现在林松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构思这个方案。

“中德学院教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围着这一点画一个圆,这些圆铺成面,在工业4.0这张大网上就形成一个局部的小网。如果两个专业的圆有相交,那就说明我们有共同的地方,需要协作起来。我们每个教授发挥自己的专长,但是又从属于整个这张网。”林松说,他们希望这样把资源整合起来,在工业4.0或者中国制造2025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

1998年成立的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是由中德两国政府支持的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学院要接受德国教育学会的严格验证。学院里的工作人员由中德双方人员组成。

中德学院在教学和科研上跟德国联系非常紧密。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四所德国著名高等学府分别参与了学院四个学部的建设。每个学部下面又有很多不同专业研究领域的教席,每一个教席背后对应一家德国支持企业。林松教授是海德堡基金教席,他背后的支持企业就是德国的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中德学院教学大纲的制定上都是跟德国对等的。汉德双语教学,借鉴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实践,贴近企业需求。中方教授多有海外留学经历,德方教授来自德国著名高校。

每年中德学院会有两次“德国周”,德国教授来给学生上课。学院有中德双学位项目,每年会有15名优秀学生获得资助,同时攻读同济大学和德国精英大学双硕士学位。

原标题:工业4.0,人从哪里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工业4.0查看更多>智能制造查看更多>西门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