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老牌核电强国英国是如何一步步沦落至“没钱、没技术”的?

2015-10-21 08:48来源:能见度作者:韩舒淋关键词:英国核电核电项目核电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

作为本次习近平访英期间最有望签订的合作协议之一,位于英格兰西南部萨默塞特郡的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早在数周之前便成为舆论焦点。作为全球核电市场后起之秀的中国参与老牌核电强国英国的国内核电项目,合作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各类细节也耐人寻味。

就在习近平出访前夕,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分别接受了英国BBC“新闻之夜”(Newsnight)及《安德鲁•马尔访谈》”(The Andrew Marr Show)两档节目的专访,并针对核电问题舌战BBC记者。在面对“中国是否允许英国在本土建设核电站”的质疑时,刘晓明当即反问:“你们有资金吗?你们有技术吗?你们有专家吗?”

游刃有余的外交辞令背后其实是有的放矢。没资金、没技术、没专家,刘晓明点出的恰是2008年英国核电重启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现状与此前英国颇为辉煌的核能发展史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核武器和核能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核能发展何以在三十多年内一步步沦落至“没钱、没技术”?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即使在今天回过头看,英国核能发展的历史过程仍是值得探讨和总结的。为此,澎湃新闻推荐原载于《南方-能源观察》的文章《英国核能发展启示录》。该文详细梳理了英国核能发展从全面领跑到步步衰退的全过程,尤其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导致英国核能发展陷入“黑暗二十年”的诸多原因予以条分缕析。通过此文,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必须仰仗国外企业的技术和资本。对于正努力谋求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出海的中国核电企业而言,这也正是历史机遇所在。

澎湃新闻经作者本人授权发布。

帝国余晖

从1976年到1985年,英国在国内建成了7座使用AGR技术的核电站,共14台机组,其单机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左右。

从头开始说。毫无疑问,在核科学技术上,英国一度是走在世界前列的。1897年JJ Thompson发现了电子,1906年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这一系列重要的发现,构成了经典的原子结构理论,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三个重要的发现,都是由英国科学家完成的。在原子弹的研制方面,从1939年开始,英国就开始了自己的核计划,开始研制原子弹,后来由于英国本土不断遭受德国轰炸,1943年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魁北克协议,将英国所有的知识和专家转交给“曼哈顿工程”,这大大加速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发过程。到二战结束后,1946年英国开始进行自主的核计划,以设立在哈威尔(Harwell)的原子能研究中心为中心,英国建立了一系列的核研究实验室。到1952年,英国在太平洋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英国民用核能的起步阶段也走在世界前列。1953年,英国开始在Windscale建设Calder Hall核电站,这个核电站用二氧化碳做冷却剂,由于燃料包有镁诺克斯(Magnox)合金,这种堆型也被称作镁诺克斯反应堆。Calder Hall核电站历时三年建成,1号机组于1956年8月正式并网,两个月后投入商运,其容量为6万千瓦。这使得Calder Hall核电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运的核电站,在这个核电站一共建成了四个Magnox反应堆,从1956年到1959年依次投入商运。

在能源政策方面,英国核能的起步阶段,发生在埃及的苏伊士危机对英国的核能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956年,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此举遭到了英法两国的反对,英法联合以色列发动了对埃及的军事打击,之后在美国和苏联的介入下,埃及虽然战败,但是收回了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英国因此担忧其石油供应会受到影响,因而决定发展核能。在Calder Hall核电站之后,接下来的60年代,英国一共建成了7座Magnox核电站,共14个反应堆,其总装机容量达到480万千瓦。

伴随着英国在民用核能起步阶段的快速发展,在整个核产业循环和技术研发上,英国一开始也走在世界前列。快堆研究方面,英国设在苏格兰北部的Dounreay厂址,其原型快堆(PFR)1974年成功并网,该反应堆功率达到25万千瓦,并且在PFR的研究基础上,英国与法国、德国合作,完成了欧洲快堆计划(EFR)的概念设计。聚变研究方面,1960年英国就在Culham设立了研究所,研究核聚变。核燃料循环领域,英国与1961年成立国有的英国核燃料公司(BNFL),负责英国整个核燃料循环领域的相关工作,其中包括前端铀资源的浓缩,以及后端设立在塞拉菲尔德的两个后处理厂。在前端技术方面,英国的第一个气体扩散法铀浓缩工程于1953年就开始运行,该工厂位于Capehurst,到1976年,该扩散厂被一个采用离心法进行铀浓缩的工厂取代。在后端技术方面,英国是除了法国之外,另一个较早掌握了后处理技术的国家,位于塞拉菲尔德的Magnox后处理厂于1964年即投入运行。

可以看出,早在民用核能起步的五六十年代,英国就已经发展出了比较完善的核工业体系。从前端的铀资源浓缩,核燃料制造,到核电站技术的发展,到后端的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乃至快堆、聚变堆的研究,门类已经比较完备。并且在60年代就具有了大约48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

此后,在第一代Magnox技术的基础上,英国继续研发出了第二代先进气冷堆(AGR),这也是目前英国在运核电站的主力堆型。从1976年到1985年,英国在国内建成了7座使用AGR技术的核电站,共14台机组,其单机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左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英国核电查看更多>核电项目查看更多>核电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