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2016年国企改革将从何处落子?电力、能源等领域分类成难题

2016-01-25 10:40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闵杰关键词:国企改革电力央企能源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他看来,原因无怪乎两个:一是技术水平低,二是成本控制不力,包括可能的腐败或国有资产流失,这都是缺乏竞争的必然结果。

另一个后果则是完全反向的,一些不应该市场化的行业却在极力推进市场化,国有资本盲目退出,导致国民福利下降。如公共交通、医疗卫生、义务教育、铁路运输等领域的盲目市场化,导致不少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乘不上车。

“这种改革所带来的后果,不是国民福利的提高,而是下降。”高明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企改革的目的不是笼统地强调国有资产规模或国有资产增值的最大化,而是在于尊重国有企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国民福利的最大化。”

在调研中,高明华发现,定位不清也一直是很多企业的困扰,“很多企业负责人告诉我,只能把企业归为哪一类为主,但纯粹要归为哪一类,说不清楚。”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一直以来面临的很大难点。”高明华说,他一直主张改革目标是建立“纯粹的国有企业”,“定位是公益类的企业就不要想挣钱,定位是商业类的企业,政府就不要再把一些带有公益性、政策性的职能强加给企业。”

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划分清楚,企业同时还保留商业类和公益类的功能,两类功能之间仍然会产生利益输送问题,“比如,可以以公益为名向政府要补贴,另一方面,又可以以市场为名给自己谋求利益,比如给企业负责人涨薪酬。”

周放生也持类似观点,如果分类,一定要界限清晰,某一类企业不能同时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如果这样,那就说不清楚了,政府补贴的钱,到底用于公益功能,还是用来弥补商业亏损了?”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企业在身份上“一心二用”,企业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利用模糊的身份去牟利,“那公众的利益怎么能得到保护?”

分类难题

一方面,分类要求纯碎和彻底;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国企分类又频频遭遇难题。

“目前最难分类的,应该是某些企业,既有公益类资产,又有商业类资产,这种是最难的。”周放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尤其是一些地方企业,控股企业里既有地铁、公交、供水等公益类资产,又大量进入房地产等商业领域。

央企中也大量存在类似情况,以中国邮政为例,尽管快递、金融等处于完全市场竞争行业的业务板块,已占到中国邮政总收入的80%以上,但由于其信函、汇兑、机要通信等公共服务职能更为公众所熟知,因此总被人认为是靠拿国家补贴生存的“公益类企业”。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曾为此解释,“我们一发展快递业务,就有人说我们是拿着国家补贴与民争利,其实真没有。现在信函市场萎缩,发展快递、电商等业务只是遵循市场规律办事。”

原标题:国企分类:利益调整的难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企改革查看更多>电力央企查看更多>能源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