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内蒙古十三五规划:有序推进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三大煤电基地大型坑口燃煤电站群建设(全文)

2016-03-24 09:3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坑口电站燃煤电站火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近日发布,全文如下: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根据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形成《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 回顾“十二五” 奠定坚实发展基础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自治区政府紧紧依靠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和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推动全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层次、城乡发展面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发展保障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改革开放、社会事业、和谐内蒙古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开创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7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8万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由7070美元增加到1.15万美元,居全国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070亿元增加到1963.5亿元,年均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273.5亿元增加到4352亿元,年均增长13.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18%。在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创新调控举措,稳住了经济增长,实现了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五大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9.4:54.5:36.1演进为9:51:40,初步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农牧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由431.6亿斤增加到565.4亿斤,牲畜存栏由1.08亿头只增加到1.36亿头只,牛奶、羊肉产量居全国首位,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51%提高到58%。工矿业转型升级,由“一煤独大”向产业多元转变,煤炭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3.5%下降到11.3%,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业贡献率由31.7%上升到49%。电力装机由6458万千瓦增加到1亿千瓦,风电装机由968万千瓦增加到2316万千瓦,均居全国首位。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3%提高到64%。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势产业装备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发展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公路总里程从15.8万公里增加到17.5万公里,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一级公路突破6000公里,高速和一级公路总里程居全国前列,建成30条高速和一级出区通道,94个旗县市区通了高速或一级公路。铁路运营总里程由9500公里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开工建设呼和浩特至张家口等3条高速铁路和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呼包集动车组开行,结束了我区没有动车组的历史。民航机场由12个增加到24个,居全国前列。开工建设锡盟至山东等4条特高压外送电通道,蒙西电网变电容量突破1亿千伏安。建成黄河防洪一期、海勃湾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国土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区域统筹迈出重大步伐。累计投资886亿元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全区84.4%的行政嘎查村实现全覆盖,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5%提高到60.3%。“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面貌、功能和宜居性持续改善。呼包鄂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东部盟市发展步伐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推出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改革成果572条,行政审批、财税金融、国资国企、农村牧区、生态文明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创新与俄蒙合作机制,加快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623.8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4倍。深化与京津冀、东北地区和发达省市及港澳台的务实合作,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美丽内蒙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投入546亿元,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和六大区域性绿化工程。争取国家出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投入草原生态补奖资金300亿元,惠及146万户、534万农牧民。森林面积由3.6亿亩增加到3.8亿亩,草原植被盖度由37%提高到44%。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民生水平显著提高。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8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698元、5781元增加到30594元和10776元,年均增长11.1%和13.3%,高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1缩小到2.8:1。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百姓安居和创业就业工程,192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为220万户城乡困难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三个一”民生实事惠及336.7万农牧户、4.15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和4800个零就业家庭。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9%,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新增两所本科高等院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优生优育水平不断提高。首次获得南丁格尔奖。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持续进步,草原文化影响力、传播力显著增强,我区鲁迅文学奖实现零的突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倾斜支持力度,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地震气象、档案史志、参事文史、外事侨务和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和谐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强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力实施平安创建工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不断健全,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构建起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得到加强。认真做好人防和拥军优抚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进一步巩固。

第二节 基本经验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

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提出“8337”发展思路并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内涵及要求,确立了“三大发展定位”“四个发展理念”“五条发展路径”“六道亮丽风景线”,全区上下凝心聚力、顶住压力、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推动经济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十三五”发展的重要遵循。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制定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建设“五大基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投资消费协调拉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优先导向,优先保障重点民生支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扶贫点制度,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努力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安居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把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化同俄蒙互利务实合作,加强与东北三省、京津冀、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合作,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不断深入,组织开展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以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为牵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空间,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金融支持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科尔沁沙地治理、和谐矿区绿色矿山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把和谐稳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始终把巩固和加强全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发扬“模范自治区”的优良传统,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以繁荣发展促进和谐稳定,以和谐稳定保障繁荣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大团结、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 展望“十三五”描绘全面小康蓝图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能源结构和供求关系深刻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深度博弈,新兴经济体与我国竞争加剧,产业分工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调整。

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我区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动下,我国产业结构加速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深入推进,产业、要素和市场分工体系加速重构,我区面临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大契机;我国仍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阶段,伴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推动供给侧改革,全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将持续增加,同时欠发达国家市场空间广阔,国内外对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产品的绝对需求仍然较大,我区面临着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再造地区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大契机;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大力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投资、贸易、生产要素西移北上的趋势日益明显,互利共赢、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加速形成,我区面临着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外产业链价值链的重大契机;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差别化的区域经济政策,加大对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挖掘中西部地区回旋余地,释放欠发达地区内需潜力,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将深刻调整,我区面临着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缩小同全国发展差距的重大契机。

同时也要看到,我区未来发展仍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我区是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比较滞后,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繁重;我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重型化特征明显,煤炭等资源型产业比重偏高,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任务艰巨繁重;我区经济增长动力不够均衡,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供求关系趋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任务艰巨繁重;我区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的任务艰巨繁重;我区经济运行积累的潜在风险较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新常态下的新矛盾新问题逐步显现,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和治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任务艰巨繁重。

综合判断,我区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的新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的发展大势,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常态发展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坑口电站查看更多>燃煤电站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