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内蒙古十三五规划:有序推进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三大煤电基地大型坑口燃煤电站群建设(全文)

2016-03-24 09:3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坑口电站燃煤电站火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五大基地”“两个屏障”“一堡一带”建设步伐,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之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祖国北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记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

坚持科学发展。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从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实际和发展不足的主要矛盾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牢记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区。牢记法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谋划和推动发展。牢记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登高望远,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大局意识规划事业、谋求发展,既面向国内加强区域合作,又面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动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始终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战略部署,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积极妥善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节 发展理念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顺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情况新特点,尊重规律、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切实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改善要素禀赋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协调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地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内蒙古。

开放发展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深入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深化同俄罗斯、蒙古国合作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以深化国内区域分工协作为重点扩大对内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更好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共享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同富裕,注重发展包容性,增强发展动力,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使各族人民广泛参与发展过程,充分分享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经验,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切实增强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的决策部署上来,用新的发展理念规划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求,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投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五大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提高,预期我区电力总装机、新能源装机和电力外送能力均居全国首位。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将历史性实现地上有高铁、地下有地铁,铁路、公路、航空全面发展,连接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美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农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要素结构优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内涵发展质量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左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壮大,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到2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左右和9%左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计缩小到2.7:1,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明显上升。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显著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80.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旗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左右。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46%,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要求,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贡献更加突出。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市场化程度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产权得到有效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90亿美元左右,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45亿美元。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

第三篇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壮大地区综合经济实力

第三章 努力扩大有效需求

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积极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协调拉动的新格局,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第一节 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

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导向,挖掘新常态下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投资,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投资规模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力度,推进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牵引作用。增加有效投资,着力补短板、强基础、调结构、增后劲,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通过PPP、基金运作等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力争“十三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

第二节 有效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现和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新活力,以消费环境改善和市场秩序规范释放新空间,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以创新驱动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有效对接,构建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扩大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催生带动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各领域多种信息消费,拓展从生态有机食品向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节能节水器具、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的绿色消费,推动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品牌商品和服务的时尚消费,鼓励更加安全实用、更为舒适美观、更有品味格调等品牌商品的品质消费,提升扩大以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绿色环保、家电类耐用消费品和家用轿车等方面的农村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进一步拉动消费。力争“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

第三节 积极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提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附加值,稳定纺织服装、机电冶金、有机绿色农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促进文化艺术、蒙医药中医药、软件信息、数据处理等服务出口。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加工基地,带动设备、材料、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力争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4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90亿美元左右。

第四章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巩固和发展农牧业基础性地位,保障“三农三牧”投入稳定增长,以绿色、优质、品牌、诚信、安全为核心,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先进科技手段和组织形式,提升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体系,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区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第一节 稳定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继续推进百亿斤粮食增产、节水增粮、土地整治等工程,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盐碱地、中低产田改造,建成250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有机质提升、精准施药等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稳定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土默川平原、河套灌区粮食生产能力,加强通辽、赤峰、呼伦贝尔、兴安、巴彦淖尔等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现9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大兴安岭岭西、燕山北麓、阴山沿麓等山地、丘陵、林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扩大绿色有机及名优特作物种植规模。到2020年,无公害食品标准产地面积达到3000万亩,无公害食品产量达到250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750万吨左右。

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做优草原畜牧业,做强农区畜牧业,大幅提升标准化饲养水平,扶持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打造草食畜牧业及特色畜禽绿色生产基地,肉牛、肉羊、奶牛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比率分别达到60%、80%和100%。依托东部传统养殖区域和西部具有增长潜力的发展区域,主动承接华中、华东、华南、长三角、珠三角生猪产业转移,不断提高生猪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提高基础母畜种群数量和个体产量,支持发展高端畜产品。改善和研发推广先进适用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稳定在1.3亿头只以上,形成280万吨肉类生产能力。

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粮改饲”和“稳羊增牛”发展规划,改变农牧业“一粮独大”“一畜独大”的单一种养结构。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围绕市场需求,依托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合理调整粮经饲种植比例,发挥科尔沁肉牛和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巴彦淖尔肉羊等地域品牌优势,加快种养业协调发展,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统筹农林牧渔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耐寒耐旱乡土树种,突出发展经济林,适度发展速生丰产林,加快发展饲料林,深入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提升林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特色沙产业,坚持沙生植物种植和生态治理相结合,加强肉苁蓉、锁阳等蒙药中药药材基地建设和品种保护;

科学发展水产养殖业,建立完善水产良种体系,推进标准化池塘养殖。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批设施蔬菜和特色蔬菜基地,全面提升供应保障和质量安全水平。延伸农牧业功能和产业链,鼓励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农村牧区生态休闲、庭院经济、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着力拓展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支持巴彦淖尔、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等地区建设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鼓励重点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坑口电站查看更多>燃煤电站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