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昆明十三五规划:推行电力行业烟气脱硝脱硝等减排工程 加快水网、能源网等设施建设(全文)

2016-03-28 12:1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脱硫脱硝昆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加强城镇建设

不断优化“中心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镇(市)—重点镇—一般镇”五级配置的“都市带动、品质优良、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次级中心城市,积极推动三级城镇、重点镇、一般镇建设。

分类推进城镇建设。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原则,推进二、三级城市建设。强化城镇规划龙头作用,科学定位城市功能,着力加强功能性开发,提高综合配套水平。打破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推动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鼓励符合功能导向的产业项目向二三级城市集聚,努力实现本地就业、本地居住,加快构筑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二三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和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生活环境。统筹推进重点镇和一般镇协调发展,强化与全市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相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居住功能。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小镇、工业小镇、旅游小镇、生态园林小镇、商贸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

完善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依托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进一步密切与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贷款合作,充分发挥辖区内地方金融机构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服务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城建信贷投入。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类限制,除特定行业外,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加强对城镇无形资产的挖掘使用,通过向社会资本招标、拍卖城镇户外广告经营权、道路桥梁冠名权、公交线路经营权等方式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建立“储地—抵押融资—建设—还贷”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循环机制,综合运用PPP等多种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

三、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秀美、富裕的美丽宜居乡村。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农田水利等为重点,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推进自然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加快县乡道改造、建制村联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危桥、安保建设,促进农村地区便捷安全出行。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整合公交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公交线网布局,促进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升城乡公共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开展农村物流配送服务、邮政网络服务一体的综合农村场站建设,推动邮政、快递业扩量、提质增效。到2020年,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10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建制村通邮率达到100%,城乡公交覆盖率达100%。

改善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提质增效工程、灌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跨界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农田改造等民生水利建设,与重大水利工程协调推进,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以中型水库水源为骨干,地下水源为补充,小型水库为支撑,小坝塘、农村五小水利工程为补充,构建县域为核心,乡集镇供水为结点,农村人饮工程全覆盖的城乡供水保障网。以大中型水库为水源,小型水库为补充,连通工程为纽带,嵩明、柴石滩大型灌区为龙头,中型灌区为支撑,小型灌区为主体,构建农业灌溉供水保障网。“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滇中引水昆明配套工程,开工建设柴石滩大型灌区,计划新建、续建石林鱼龙水库等6座中型水库和39座小(1)型水库,62座小(2)型水库,新建“五小水利”15万件,新增供水能力2.59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3万亩。

改善农村电力、通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全市农村通讯、广播电视建设力度,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用电、通讯、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提升电气化水平,积极发展太阳能,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数字乡村”工作,支持通讯企业加快管线、基站建设,实现宽带互联网农村全覆盖。

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规划科学形态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宜居宜业宜游的“三清四美三宜”美丽乡村。突出集中连片和示范带动效应,推动新农村示范村、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力争完成6万户宜居农房、28万户整体性(D)级危房改造。

(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创新发展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基础条件,配强师资力量,设立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予以支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加快建设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工就业和竞争能力,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增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保障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巩固农村居民医保制度普及成果,全力推进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逐步将农村敬老院改造成为农村幸福院,进一步满足农村养老需求。规范低保救助制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对农村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着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促进农民增收

不断巩固提高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着力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合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积极发展特色、高效、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着力挖掘农业产业链上的价值增长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合作组织、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集约规模经营和全产业链开发,提升农产品的商品化率。

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培育地方特色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加强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发展和规范劳务输出中介组织,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大力促进农民工平等就业,继续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涉农补贴力度,健全适应土地适度流转、农资价格波动等特点的农业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主体,扶持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推进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补贴比例。

第十二章 提升共享发展水平,建设安居乐业的幸福昆明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全覆盖,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 优先发展教育

按照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建立开放的国际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十三五”期间,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到20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一)全面普及学前教育

加强学前教育统筹规划和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强化安全监管,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到2020年,省一级示范幼儿园达160所,每个乡镇至少设立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全市在园儿童人数达到2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在98%以上。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依法足额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基本达标。科学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确保县(市)区学校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素质、管理水平大体相当。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关心扶助生活困难、孤儿、流浪儿童、行为需矫治等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统筹推进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管理,健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校长、教师的轮岗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好安全教育,强化“平安校园”建设。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控制在10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全市所有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三)推动普通高中发展

加强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各县(市)区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学校, 逐步提高教学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开展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建成20所教育成果显著、充满活力的特色普通高中。培育和拓展优质高中资源,加大优质高中与薄弱高中的帮扶和交流。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建立教育扶贫基金,加大对贫困生的教育帮扶。“十三五”期间,争创省一级高(完)中12所。到2020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0.7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省一级高(完)中达34所以上,全市普通高中优质学校在校生占比达到75%左右。

(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整合利用现有职教资源,构建与我市产业发展体系匹配、与就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争创1—2所高职院校,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推进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建立中职学校教学评估指导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快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以服务昆明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品牌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适用型人才。逐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分类免除学杂费。到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规模比大体相当,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率达65%以上。

(五)积极支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建立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等投入,创建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支持教育与医疗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确保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当地正常儿童水平。办好老年教育,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到2020年,建成1个县级“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实验区和3所“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实验学校,残疾幼儿毛入学率和残疾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50%以上,成年残疾人接受职业培训比例达95%以上。

(六)发展民办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消除民办教育发展障碍。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办法,积极做好对民办教育的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的评估。提高昆明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鼓励昆明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持续扩大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1

二、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十三五”末,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人次/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优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做好市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强市、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新兴产业园区医疗卫生项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投入。鼓励举办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以及供需矛盾突出的专科医疗机构,促进民营医疗机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发展,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强化民营医疗机构监管。到2020年,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8张,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30%左右。

1

(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办法,促进全市卫生人才流动。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大对全科医生、骨干医生、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提高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农村订单免费医学生培养,保障乡村医生购买社保等合法权益。统筹利用医疗资源,开展医疗协同,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形成,降低就诊时间成本。大力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建成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实现区域电子病历系统与区域居民健康档案数据融合。强化医疗服务监管,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完善纠纷调解机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到2020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6人以上,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3.9人以上。

(三)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网格化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提供全过程的健康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医疗服务管理由户籍管理向居住地管理转变。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疫情研判和防控能力建设、饮用水监测检测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抓好艾滋病防治,完善治疗网络,支持社会组织有序参与防治工作,建设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提升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完成13个县区医院精神科标准化建设。发展中医药事业,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到2020年,疾控机构实验室设施设备、检验能力、饮用水检测能力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法定传染病报告率98%以上。

1

三、 推动人口均衡发展

合理调控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布局,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到2020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730万人左右。

(一)完善人口管理

依据全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镇空间和产业发展布局,科学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做好人口的宏观调控,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跟踪调查和统计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信息,建立健全昆明市人口管理信息库。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健全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相结合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为流动人口逐步享有与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创造便利条件。科学完善计生政策,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全面落实一对夫妇生育二孩政策,坚持依法管理,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适度改善城市家庭的单一结构。做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优生工作,继续推进市计划生育药具中心等计生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左右。

(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深入宣传男女平等等文明婚育观念。提高全社会的优生科学知识水平和优生意识。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推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关注家庭结构变化,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加大对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以及其他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

1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脱硫脱硝查看更多>昆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