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华能三期投入运营关停最后一台燃煤机组 清洁能源供热达到95%以上

2016-04-14 08:3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章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十三五”时期,要统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恢复提升古都风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优化现代城市设计,彰显北京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一、构建整体保护格局

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古都风貌关键节点织补,持续推动“一轴一线”历史文化魅力走廊建设,在加强旧城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恢复“一轴一线”魅力景观。大力实施风貌恢复提升,重点开展文物腾退修缮、传统文化元素回填、沿线环境整治与业态调整,充分展现“一轴一线”魅力景观。继续推动中轴线申遗,实施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继续开展景山寿皇殿古建筑、大高玄殿等文物古建保护修缮。传承晨钟暮鼓文化,开展钟鼓楼-地安门沿线建筑风貌整治,促进与什刹海、南锣鼓巷地区的整体风貌协调,增强区域文化氛围。开展天坛、先农坛地区综合整治,完成天坛医院等单位外迁,整体恢复天坛风貌。推进南中轴森林公园建设,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遥相呼应,赋予中轴线更多时代内涵。开展朝阜大街沿线白塔寺、隆福寺地区修缮更新,优化沿街环境及业态,建设有老北京特色、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走廊。

加强旧城整体保护。坚持从文物与历史建筑、街区、旧城整体等层次开展全面保护,织补历史景观,保护传承物质空间衍生的传统文化,展现独特的古都风貌。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棚户区改造,有序腾退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继续开展历史文物修缮,进一步扩大文物开放数量,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注重北京特色文化的传承,推进南锣鼓巷、东四三条至八条等胡同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大栅栏地区有机更新试点,完成鲜鱼口街历史风貌恢复,塑造古都商贸及市井民俗风情窗口。严格控制旧城整体空间形态,保护好旧城“凸”字形城廓、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肌理,加快推进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改造整治旧鼓楼大街、鼓楼西大街等重点历史街道,推进玉河南段、前门月亮湾地区护城河等历史河湖景观恢复,重现水穿街巷历史风貌。努力恢复传统建筑色彩、街道对景、城市景观线,让人们可以找到更多记忆中的老北京城。整合串联旧城自然人文资源,建设融旅游、文化休闲、绿化美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皇城文道”,为市民提供“绿荫漫步、文化随行”的休憩空间。

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挖掘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西部西山文化带保护利用规划。北部推进长城文化带保护利用,加强红石门、古北口、箭扣、南口等处长城的修缮与利用,统筹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等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推动长城区域联合保护。打造东部运河文化带,统筹保护白浮泉、高梁(闸)桥、古河道等水利工程遗产,紫竹院、积水潭等古典园林,朝阳八里桥、通州三教庙、燃灯佛舍利塔等古建筑,传承运河文化。西部以三山五园-八大处为核心,恢复香山文物历史景观,实施北法海寺等文物保护工程,恢复传统京西稻田景观,建设中法友好文化交流基地,强化园林间的联系,打造荟萃自然风光、皇家园林文化遗产和近现代史迹的文化景观。西南部推动永定河流域历史文化长廊建设,统筹利用京西古道、妙峰山香道、三家店、卢沟桥-宛平城、西周燕都遗址、堂上、云居寺等历史民俗、红色抗战、宗教寺庙资源,再现城市襟山带河的山水大势。

保护利用古文化遗址和工业遗产。推进圆明园、周口店等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遗址保护及形象化展示等工作。保护与发展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重点开展石景山模式口、门头沟爨底下村、房山水峪村、密云古北口镇等传统村镇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环境整治,保护好地域文化特色。开展首钢、长辛店、京西煤矿等工业文化遗产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等保护利用。

二、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坚持“文”和“物”保护并重,深化各类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传承优秀民族和民俗文化。加强城市文化设计,创造新的能够世代相传的城市遗产,延续中华历史文脉,焕发名城现代风采。

传承古都文化。整合以故宫、天坛、明十三陵、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宫殿、坛庙、陵寝、园林等资源,打造皇家文化品牌,促进故宫、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的统筹保护与利用。广泛设立历史碑记、标牌或展示橱窗,充分展现历史遗迹,讲好北京历史文化故事。加强“燕京八景”、“燕京小八景”等代表性景观的文化标识及景观小品设置,构建穿越历史与现代的“文化隧道”,使人们随处可品味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文化的厚重。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示展览等多种方式,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古都文化。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让人们在休闲旅游中更好地体验古都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弘扬机制,强化国民教育、民间传承、史志修编、经典普及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落实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等载体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大非遗传承和展示的物质空间,实施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推动戏曲艺术发展,振兴传统工艺。加强优秀民俗民风的传承保护,结合核心区人口疏解和功能优化,恢复一批胡同、四合院、老字号,原汁原味展示老北京衣食住行等京味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留住浓浓的乡愁。

让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使现代建筑形象和古都风貌有机融合。细化建筑设计规范,不断提高和改善城市建筑设计品质,形成风格协调、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整体意象,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风采。

三、创新推进保护和传承

把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保护模式,健全法规规章,强化科技运用,创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完善体制机制。划定城市紫线,制定旧城建筑设计风貌控制图则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实施图则。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体制,明确市级部门、区政府、产权单位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绩效评价标准等,推进保护管理的全覆盖和精细化。统筹用好名城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建立民间名城保护公益基金,强化名城保护的资金保障。合理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名人故居、会馆等保护利用。

创新保护模式。统筹功能调整、人口疏解、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积极探索多方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受益的旧城街区保护利用模式。开展胡同修缮整治项目试点,创新居民居住权益实现和流转方式,激发居民参与保护改造的积极性。

健全法规规章。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制定旧城平房区规划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等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制定《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非遗三级名录和保护机制。

推进名城保护智能化。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加快推动故宫、颐和园等重要文化遗产、部分历史街区数字化工程,让人们不出家门就能游北京。推动为重要文物古迹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建立电子档案,提供二维码解说和深度了解链接,让建筑可以阅读,让历史开口说话。完成历史建筑网格化管理电子地图,提高保护管理效率。

第三章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均衡发展,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按照保基本、促公平、提效能的思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和活动,继续加强重大功能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首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集文化休闲、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于一体的街道(乡镇)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资源统筹,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模式,依托社区(行政村)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拓展便民文化服务、社区交流功能空间。鼓励在古都文化风貌显著和传统文化特色浓厚的社区和乡村,设立社区乡村博物馆。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城乡地方志文化建设。着力推进标准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行菜单式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推进均等化,加快市行政副中心、新城、新建大型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着力推进社会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促进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着力推进数字化,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搭建数字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加强文化惠民。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方志馆等的服务水平,继续推动部分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演出单位扩大低票价比例,政府投资的剧场、国有文艺院团安排一定的免费公益场次。继续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促进文化消费。实施全民阅读计划,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在公共场所设置微型图书馆和阅读角,发挥好基层图书室效用,建设书香城市。继续加强面向农村居民的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推广文化艺术普及,开展优秀文化遗产和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打造文化雅集、小型音乐会、文化讲坛等新的活力点,提高市民文化艺术素养。

加强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国家美术馆新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国学中心等国家级文化设施。推动国家大马戏院建设。建成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完成北京画院改扩建工程,建设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北京市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北部、西部、南部区域规划建设专题类博物馆、剧场,优化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

二、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严格执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对接,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引导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优化提升传统优势文化行业。促进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优势行业稳定发展,唱响文化主旋律。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政府性资金向原创环节倾斜,鼓励优秀文化艺术创作。运营好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剧场、院团、优秀剧目资源的有效对接,让剧场有演出,让演出有剧场。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流文艺院团。推动出版企业做强,加快数字出版业发展,建设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加快影视节目生产制作数字化应用,促进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布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影视投资、制片、发行等核心资源在京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

发展壮大创意交易行业。做大做强设计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三大创意交易行业,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推出“北京设计”百强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设计机构,支持中小微设计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北京创意”、“北京设计”的品牌和示范性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广告集团,提升广告创意策划、效果评价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发展水平。推进会展业品牌化经营,提升精细化服务能力。加强艺术品市场服务和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艺术品收藏和交易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强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挥好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中国乐谷、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等为支点,发挥科技、文化融合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功能区内涵,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积极培育以数字内容、新媒体等为主体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有效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3D动漫电影等动漫游戏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移动音乐、网络视频、微电影等数字音视频业态发展。促进视听新媒体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佳作通过现代网络终端广泛传播。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