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煤气能源评论正文

煤炭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症为何10年未愈?

2016-04-15 08:49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关键词:煤炭行业煤炭消费煤炭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经济学家林毅夫分析指出,“铁本事件”祸起银行放贷。“铁本”项目投资的自有资金比例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水平,以其已经建成的28亿元项目为例,“铁本”自有资金才两亿元。

林毅夫认为,在自有资金比例低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项目亏损主要是银行承担,“铁本事件”属于银行放贷条件过于“宽松”造成的典型案例。

然而,此后不断快速增加的钢材需求,远远超出调控政策所担忧的生产能力。

2002年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还是2.1亿吨,2003年就达到2.7亿吨。此后依然是高歌猛进,2004年3.1亿吨、2005年3.76亿吨、2006年4.4亿吨。

此时的消费能力显然已经化解了对“到2005年底全国至少达到3.3亿吨钢生产能力”的担忧。

到了2011年,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6.48亿吨。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感到市场需求无边无际,似乎无论怎样扩大产能,最终都能被消化掉。

但此时官方并不这样认为。

有统计表明,2005年年末我国粗钢产能达到4.7亿吨,据说过剩1.2亿吨。

但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28日公布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粗钢产量为3.52亿吨。按照以上数据计算,钢铁产业的设备利用率,即产能率不足75%。

可实际上,业界人士普遍感觉是,2005年全国钢厂几乎全部为满负荷运转,1/3以上的钢厂超负荷运转,即超设备能力生产。据说一些被调控的企业隐瞒了真实的产量。

到2007年,据国泰君安期货称,全国的粗钢产量达到了4.9亿吨,产能达5.5亿吨。2006年,钢铁工业增加值高达7004.45亿元,占当年GDP值的3.32%。

从2002年之后的10年,是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产能从两亿吨增加到8亿吨。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已经达到了10亿吨。

尽管数据很不统一,但到2006年国家继续执行对钢铁产业的调控政策。6月14日多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8月19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钢铁行业的第二轮产能过剩出现在2011年之后。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期待落空局面难挽”。

2011年起,钢材消费增长幅度不再一路上扬。到2015年,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6.68亿吨,仍在6亿-7亿吨之间徘徊。但产能却没有同步控制,而是孤军深入攀升到12亿吨。

这次过剩,与上一次可就不同了。时下,经济增速已经进入了个位数的新常态,绿色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环保约束强硬化。过剩产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而且淘汰动力已经不是以往那样主要来自于政府,而是主要来自于市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我国,以往国家抑制过快增长的行业,此时果真需求锐减,面临过剩危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等10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被简称为“4万亿投资”。

2009年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加快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主要措施: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落实扩大内需措施,拉动国内钢材消费。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二要严格控制钢铁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不得再上单纯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三要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集中度。四要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力度,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五要整顿铁矿石进口市场秩序,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在4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下,央行货币政策放松,贷款非常容易。

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增长实现了8%左右的持续性发展。其中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速由1999年的7.6%猛升到11.9%.。在世界经济一片不景气的景象中,中国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时间,“风景这边独好”的陶醉弥漫朝野。

但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不可能长期一枝独秀。很快,人们发现期待中的世界经济复苏并没有到来。而且,随着4万亿政策实施后房地产的火爆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原本因技术落后而面临被淘汰命运的钢筋、水泥等产能,却获得了僵尸复活的机会,甚至一度炙手可热。投资的追加,使产能不减反增。

原标题:钢铁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症为何10年未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行业查看更多>煤炭消费查看更多>煤炭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