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积极推进能源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光伏、风电、核电、智能电网等产业集群(全文)

2016-04-19 09:4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项目河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二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实施“一融双新”工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布局形态,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构建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在自愿、分类、有序的前提下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合理确定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及环首都地区城镇落户条件,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探索社区公共地址等方法解决新进城人员临时落户问题。到2020年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并将义务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畴。探索建立全民社会保险登记制度,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施城乡均等化就业战略。把符合条件的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公积金保障范围。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抓好石家庄等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廊坊等中小城市改革综合试点。加快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财政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三挂钩”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权益不变,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努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户籍的市民化、公共服务的市民化、就业的市民化、生活的市民化。建立健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动态监测机制。

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大框架下,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群层级结构和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与京津功能互补、多城联动。

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壮大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城市规模,完善功能,组团发展,打造河北经济增长极。强化石家庄对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地区的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大省会战略,提升省会的载体功能和品位,全力推进正定新区发展,加快构建“一河两岸三组团”发展格局,努力建成功能齐备的省会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提升唐山对京津冀城市群东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等亮点片区,构建“两核一轴多组团”城市空间布局,建成京津唐区域中心城市。保定以主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契机,着力壮大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框架,努力建成京津保区域中心城市。加快邯郸行政区划调整和东区建设,提升城市能级,打造京津冀南部门户和省际合作交流桥头堡,努力建成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

强化节点城市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节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发挥秦皇岛滨海资源优势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推动沧州发展成为滨海型产业聚集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城市;支持廊坊创新发展、高端发展,促进廊坊与京津对接融合,推进北三县一体化,建设“京津走廊”上的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张家口市向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建成国际知名奥运城市;完善承德生态功能特色,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联接冀辽蒙、面向京津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抓好邢台市“一城五星”核心区域建设,打造衡水市生态宜居的滨湖园林城市。进一步提升定州、辛集发展水平,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特色功能节点城市。

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水平。立足“县多县小”的省情,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拉开县城发展框架,推动县城扩容提质,提高县城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统筹城乡的综合承载能力,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行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产城教融合,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推动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县级政府驻地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实行城市管理体制。深化与京津对接融合,把固安、永清、涿州、高碑店、滦平、怀来等一批县城建设成“生态环境更优、商务成本更低、生活质量更高”的都市卫星城。

有重点地培育特色小城镇。加强镇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商贸流通服务和支农服务等功能,发挥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培育100个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型、历史文化型等专业特色镇,提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对镇以内有产业园区的扩权强镇试点镇,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支持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乡撤乡设镇。

打造城镇发展轴(带)。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重要交通干线,以轴串点、以点带面,重点培育京唐秦、京石邯、京衡、石衡沧、沿海等重点城镇发展轴(带),构筑全省城市群发展框架。在西部、北部生态功能区,构建生态保障与绿色产业带,实施城镇据点式开发,促进集聚发展。

建立有利于培育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和构筑沿海隆起带的体制机制。支持石家庄市和秦皇岛市、唐山市、沧州市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推动设立国家级新区正定新区,开展城镇化综合改革政策先行先试。

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以人为核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面推动城市发展积极性,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着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壮大。优化提升城市经济结构,将城市建设成为创新活动最活跃、先进要素最密集的区域。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发挥大城市高端要素聚集优势,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挥中小城市连接城乡的地缘优势,主动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特色产业。打造城市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把中心城区建成金融、文化、商务、科技、信息等高端服务聚集区,提高经济容积率。实施老城区升级改造,加快“退二进三”步伐,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空间。统筹新城区生产、办公、生活、商业等功能区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统筹城市主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调整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布局,增加生态绿化和休闲游憩空间。合理布局城市新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功能适度混合和职住基本平衡,鼓励建设复合功能区和城市综合体,减少通勤量和交通污染。遏制中心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构建中心城市主城区与周边县(市)同城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强化组团城市之间区域性绿地和中心城市环城绿带建设,保留通风廊道,构建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美的城市空间结构。

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围绕提升城市功能,突出补齐短板,统筹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逢雨必涝”、“马路拉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加密支路网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全面推广公交一卡通,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出行分担率。提升改造现有城市供排水设施,推进污水处理、污泥处置、雨水分流、雨水回收、再生水利用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加快海绵城市试点和推广。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存量垃圾治理、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城市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到2020年县以上城镇居民生活燃气普及率达到90%、全部实现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供热。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统筹各类地下设施、管线布局,加大地下管线投资,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健全和完善城镇公共设施配置标准,根据城镇功能和人口数量,统筹布局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养老、文化、体育、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绿色城市,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推广绿色建材,新建住宅全部执行75%节能标准。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京津冀城际快充网络,主要城市间实现互联互通。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按照绿道标准建设改造步行和自行车道。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城市建成区和县城绿地率分别达到39%、37%。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绿色低碳、精明增长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规范规划程序,强化规划管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城市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强化燕赵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打造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为了人而管好城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推动城市管理部门联动和功能整合,形成精简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全面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实施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防灾、智慧人防等示范工程,加速城市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抓好石家庄、秦皇岛、承德、廊坊、邯郸等13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支持试点城市制定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市民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专栏1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每个设区市建成20公里以上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石家庄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3号线一期工程,唐山市新水源地供水工程、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西柏坡电厂废热利用入市工程。

第十三章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突破

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建成全面小康,强化改革驱动、创新驱动,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县城集中、土地经营权向农业园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

  一、实施分类指导

经济强县,重点在产业转型、做大县城、统筹城乡等方面取得突破,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支持其他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县挖掘发展潜力,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努力成为经济强县。贫困县,推进生态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增强造血机能,确保脱贫出列。传统农业大县,在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培育壮大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基础上,推动农产品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提高综合效益。紧邻中心城市的县(市),围绕中心城市发展需要,按照功能分区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尽快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环京津各县(市)要抢抓京津先进要素外溢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增比进位的体制机制。开展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增强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能力,深入推进威县、大厂等综合配套和专项改革试点示范,鼓励基层大胆创造,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按照不同的发展基础、基本条件和功能定位,依据经济规模、投资规模、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县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劳动就业、财政税收、居民收入、生态环境、党的建设、群众满意度等,综合考核县域发展情况,实行县域发展排名通报制度,并与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用直接挂钩,激励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按照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增强县域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优势,每个县集中支持1个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年营业收入超十亿、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坚持产城互动发展,统筹谋划产业项目、园区建设与城镇发展,实行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一体推进,推动县域产业项目入园,支持每个县在县城周边和特色产业比较集中的镇重点建设1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在全省选择100个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工业园区重点扶持,建设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项目查看更多>河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