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积极推进能源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光伏、风电、核电、智能电网等产业集群(全文)

2016-04-19 09:4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项目河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3 污染防控重点工程

1.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城市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工程,电力、钢铁、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工程,面源污染、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水库及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地下水水源地隔离和综合整治、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修复四大工程。

2.能源清洁化重点工程。燃煤锅炉淘汰工程,燃煤锅炉节能改造提升工程,分散小型燃煤锅炉、茶浴炉等散烧治理工程,煤炭清洁利用工程。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廊坊、邯郸东郊等大型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工程,沧州海兴核电项目,华北油田大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渤海西岸油气接卸站及调峰储备基地建设,定州四方格林兰公司生物天然气规模化示范项目。

3.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工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工程,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排工程,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领域重点节能工程。

第十七章 加强生态修复与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一、着力提高水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扩大治理范围,通过“节、引、蓄、调、管”等综合措施,到2020年累计压采地下水51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使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加快实施永定河、滦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北运河、潮白河等重点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河湖水系连通、重要枢纽工程建设和水质改善为重点,实施河流生态水网建设工程。加强湖泊湿地保护,加快白洋淀、衡水湖及永年洼、文安洼、东张务、察汗淖尔、七里海等湿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强潘家口、岗南、黄壁庄等水源地保护,提升燕山、太行山水源涵养功能。支持发展生态型增(养)殖渔业,维护水体环境生态平衡,提高湖泊、水库等水源的自净能力。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重污染河流治理,推行取水量、水污染物排放量“双总量”控制,重点推进劣Ⅴ类河流及入海河流的综合整治,确保劣Ⅴ类水质河流基本恢复使用功能,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地表水国控、省控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15%以上。

加快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开展蓝色海湾行动,严格海洋生态红线管理,强化污染源治理,整体推进海岸带的生态修复。到2020年,海洋生态红线区入海河口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海水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减少10%—15%。

二、持续推进绿色河北攻坚行动

抓好重点造林工程。按照分区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着力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生态水源保护林、森林抚育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坝上草原生态功能修复,全面推进宜林荒山荒地绿化和沙化土地治理。以张家口、承德为重点,加大工程建设支持力度,提高标准,提升质量,集中力量抓好示范县和示范工程,带动整体绿化水平提升。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扩大生态空间。

突出重点区域绿化。实施好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绿美廊道建设,示范带动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发展。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把太行山作为全省造林绿化主战场,确保森林覆盖率提高8个百分点,推广山区综合开发模式,加强生态经济沟建设,提高太行山绿化水平,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国家重点造林工程为依托,尽快改善生态敏感区、生活聚集区、京津冀城市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全力抓好京津保生态带、城镇绿化、村屯绿化、廊道绿化等高标准绿化建设和维护工作,成片建设森林,缓解都市生态压力。建设郊野公园,提高绿色休闲水平。

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推进义务植树基地化、制度化、经常化。加快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经营权流转步伐,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和广大农民承包造林,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国土绿化新格局。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抓好低质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经营。到2020年全省新造林2100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97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森林蓄积量达到1.71亿立方米。

  专栏14 绿色攻坚重大工程

1.大型生态林场工程。抓好御道口、千松坝、塞北“三个塞罕坝”大型生态林场建设,到2020年完成造林绿化40万亩。

2.骨干生态防护林带工程。打造冀蒙边界、张承接坝地区沿边、沿坝防风固沙林带,环京津生态林带,沿海花海绿廊防护林带4条骨干防护林带。到2020年完成造林绿化400万亩。

3.高标准农牧防护林网工程。在坝上高原地区建设以防风固沙为主的农牧防护林网,在冀中平原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到2020年完成造林绿化120万亩。

4.绿美廊道绿化工程。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和主要河流沿线实施造林绿化。到2020年完成廊道绿化9300公里,120万亩。

5.城市绿化工程。以省会等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快全省城市绿化步伐,建设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重点抓好城市道路、小区绿化、立体绿化、公园绿地和城郊防护林带、风景林带建设,构建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环境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到2020年完成城市绿化125万亩。

6.村庄绿化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营造绿色景观街道、生态经济型庭院、休闲公园绿地、环村林带,对村域内的沟渠、坑塘、河堤沿岸等采取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实施绿化。到2020年完成村庄绿化100万亩。

三、加大土壤治理与山体修复力度

开展“净土”行动,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大中城市污染场地、污灌区、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污染行业聚集地、受污染农用地、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类型和程度等因素,科学施治、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使用土壤钝化剂、调节剂、降解剂钝化或分解土壤中污染物,采取深翻、客土等措施,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修复农业污染土壤。到2020年全省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实施山体修复工程。开展全省露天矿山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对环保不达标、安全生产措施不合格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不到位的矿山停产整治,升级改造一批或关闭一批;对处于环境敏感区、安全敏感区、生态敏感区的一批露天矿山有序关停,对政策关闭的矿山进行绿化。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广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开展对乱采滥挖、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行为的综合治理。以水源涵养区为重点,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优化配置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严格水土保持监管,科学防治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0平方公里,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专栏15 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1.草原保护和建设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项目,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工程,牧区防灾减灾工程。

2.河流、湖泊、海域生态修复治理重点工程。滦河、南运河、滹沱河等重点河流治理工程,石家庄市“一河两环”环城水网等重要城市生态水网建设工程,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水源地,其他地表水源地,其他地下水水源地,白洋淀、衡水湖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北戴河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治理。

3.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渤海湾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再生水利用、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工程,垃圾中转站、压缩站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工程,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和水源地保护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试点工程、滏阳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

4.水质达到或好于三类的重点河流生态保护工程。潮河(古北口断面)、黎河(黎河桥断面)、沙河(沙河桥断面)、滹沱河(下槐镇断面)、枊河(大杖子(二)断面)、瀑河(大桑园断面)、清水河(墙子路断面、老鸦庄断面)、漳河(岳城水库出口断面)、白河(后城断面)、桑干河(温泉屯断面)、洋河(左卫桥断面)、滦河(大杖子(一)断面、大黑汀水库断面)。

第十八章 推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按照绿色化理念优化发展模式,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实现产业和生态双赢。

一、节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全国率先建成全面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农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75。严格产业准入,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加快淘汰压减高耗水产业产能,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25%。大力倡导生活节水,推广节水器具,推进中水回收和雨水收集,持续增加再生水利用量。合理确定河湖湿地生态用水规模,加强水量调度,建立健全农业水权交易制度和双向生态补偿机制。用足用好引江引黄等客水资源,促进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和清洁利用。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统筹优化土地开发利用格局和结构,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加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政策措施。盘活低效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理力度,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水平。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突出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煤炭等五大行业,聚焦低品位余热、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尾矿、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电子废弃物、废弃橡胶、废旧纺织品等10种废弃资源,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八大工程,建设河间、黄骅、定州等再制造产业基地,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强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努力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唐山、承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力争实现80%国家园区和50%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目标。

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运用产业化办法抓生态建设,推进大气污染治理、造林绿化、矿山生态修复、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建设产业化,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环保服务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生态旅游观光基地、绿色食品种植基地、林下产品采集基地和特色养殖基地,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专栏16 循环经济八大工程

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工程、再制造产业培育工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工程、低品位余热回收暖民工程、焦炉煤气高值化利用工程、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

第十九章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产业、土地、环境等配套政策,引导、规范和约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规划和战略环评,完善政策,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推动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聚集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对禁止开发区域的保护。

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严格资源环境生态保护,设定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保障自然资本保值增值。

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完善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办法,健全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智慧环保”和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设,构建和完善全省域、全要素、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严格环保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资源领域违法犯罪。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机制,引导生态受益与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之间实施多元化补偿。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对水流、森林、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完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严格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建立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六篇 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形成改革新局面开放新体制

坚持把改革作为解决河北所有问题的“关键一招”,努力在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求突破,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发展和转型的强大引擎,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跨越赶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项目查看更多>河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