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武汉十三五规划:支持大型火电项目升级和扩容改造 积极发展新能源(全文)

2016-04-20 09:1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武汉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十二章 形成全域统筹的发展格局

固化“1+6”空间格局,完善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重点、重点镇和一般镇为纽带,中心村和特色村为基础的“一主城、六新城、百集镇、千村塆”的全域四级城镇体系,推进主城集聚发展,新城轴向发展,镇村特色发展。贯彻“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形成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一、优化提升主城功能

推进主城“三镇三城”均衡发展。发挥三环线及沿线绿化带等空间隔离作用,锁定城区永久性开发边界、主城永久性增长边界。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功能区。加快“三旧”改造,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以主体功能、混合用地为重要原则,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使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并结合存量土地再开发,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尽量减少城市内部不必要的人口移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批具有复合功能的邻里中心。加强城市设计,倡导城市修补,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加强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建设,形成汉派城市风格特色的集中展示区。注重留白,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空间。

专栏7:重点功能区[7]

汉正街中央服务区:集休闲旅游、电子商务、高端商业、总部经济、文化会展、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滨水旅游商贸区。

武汉中央商务区:打造集商务办公、商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辐射全国的中央商务区。

武昌滨江商务区: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现代服务、城市地标”的最具武汉标识的企业总部集聚区。

二七沿江商务区:以国企总部为核心,融入商业服务等特色功能,建设辐射中部地区的滨江总部商务区。

四新会展商务区:建设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博览新城。

杨春湖商务区:以武汉火车站为核心,打造辐射华中地区的枢纽集聚区和形象窗口区。

青山滨江商务区:打造集特色商务办公、工业文化创意、滨水生态休闲娱乐、区域性商业服务于一体的辐射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汉江湾片、归元寺片、华中金融城楚河汉街片、天兴洲片等其他功能区,参照重点功能区进行开发建设。

二、重点发展新城组群

坚守生态隔离带和生态绿楔,加快6个新城组群发展,推进新城背向主城、独立成市、产城融合,完善新城与主城之间快速交通连接,加快形成中等规模、职住平衡、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基本建成光谷、沌口、吴家山、纸坊、阳逻、前川等新城中心,按照主体功能定位适度提高开发强度[8],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完善中小学、文化场馆、体育设施、医疗卫生、绿地广场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等设施配套,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

三、精心打造新型百镇

依托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交通设施,加快重点镇、中心镇、示范镇发展,提升小城镇吸引力和人口集聚能力。依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功能联系等划定发展片区,集中建设一批小城镇组群。以文化底蕴、自然风貌、产业特色为标准,充分挖掘小城镇发展特质,建设创业小镇、旅游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促进设施共享。加强小城镇与主城、新城联系,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四、加快建设美丽千村

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因地制宜推进都市型中心社区(村)、城镇型中心社区、乡村型中心社区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路网,实施安全饮水提档升级工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完善农村输配电系统,推动宽带互联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区域排灌体系。加强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防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强特色村落和名居保护,打造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示范村。

专栏8:武汉市城镇体系规划图

说明: 城镇体系规划图

五、综合开发地下空间

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与地上空间开发相结合,建设功能协调、安全便捷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加强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等地下交通设施建设,启动实施“负高架”工程,改善交通出行条件。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地下管线安全水平和承载力,探索推进深隧建设。加强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建设地下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

第二十三章 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

发挥武汉区位与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建设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转换,构建畅达、高效、舒适、安全的立体交通网络。

一、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基本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门户枢纽机场、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成为全国内陆综合交通体系最完善、通达能力最强的枢纽城市。

巩固武汉铁路枢纽全国第四极功能地位。推动沿江高铁及武汉至杭州、西安、福州、青岛、贵阳等方向高铁进入国家相关规划,尽快实现武汉12方向“米”字型高铁中心地位的规划法定。建成江北、汉孝铁路及相关联络线,做好铁路过江通道规划预留,支持市郊铁路建设。推进武汉、长沙、南昌城际交通网络建设,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完善枢纽客货运站场、检修设施等布局,打造铁路综合物流基地,完善“客内货外”的枢纽结构。开辟至西亚伊朗、西欧法国等班线,建设境外集散分拨中心。到2020年,铁路境内营业里程650公里。

基本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争取国家完成长江“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提升汉江通航能力。推动长江航运结构优化升级,拓展近洋直航航线,实现“中部海港”功能。提升航运中心服务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武汉新港港口能力建设,加快建设阳逻三期,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00万标箱。

确立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地位。加快推进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适时启动天河机场四期和第三跑道建设,积极对接顺丰国际物流枢纽项目,策划建设第二机场,建设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加快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打造中部通用航空产业中心。强化国际国内航线衔接,拓展国际客运航线,增开洲际直达航班,加密港澳台等地区航线,推动开通武汉至欧洲的全货机航班。到2020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能力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50万吨。

打造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实现四环独立成环,推进外环东扩。加快推进连接周边省市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夯实国家高速公路重要节点城市地位。建成武深高速武汉段、硚孝高速公路,建设新港高速公路和武汉至大悟、阳新高速公路。加快机场交通中心、汉口客运中心客运枢纽建设,完善对外综合枢纽布局和功能。到2020年,公路总里程16000公里,公路网密度超过200公里/百平方公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武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