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省十三五规划:有序发展清洁高效火电 加强重大电源点项目储备(文)

2016-04-25 09:4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湖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48.完善空间开发体制机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将市县全域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建立国土空间监测管理系统,动态监测国土空间变化。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对接近或达到警戒线的地区实行限制性措施。

49.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探索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

50.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治理。合理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降低工矿建设和开发区用地比例,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增加生态空间。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保护田园景观。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加强矿山资源开发集中地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第八章 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实施区域发展总战略,培育经济增长新空间,推动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极带互动、多点支撑的竞相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

51.推进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推进三市城市群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要素市场、环境保护等发展一体化,推进公交、健康、社保“一卡通”。加快三市轨道交通建设。整合三市技术、人才、创新平台等资源,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企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强化城市群核心引领,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扩容提质、经济转型,支持长沙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株洲、湘潭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提升综合竞争力。

52.扶持大湘西地区加快发展。全面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西部大开发、革命老区建设、湘西地区开发等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精准脱贫、交通通达、生态保护、重点城镇、农村公共服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双千”产业扶贫项目,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努力缩小与全省发展差距。

53.推进湘南地区开放发展。加强与广东自贸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接,完善产业规划和布局。以衡阳、永州为支点,推进湘桂经济走廊建设。围绕三市优势产业,加大技术引进和项目建设力度,促进示范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把湘南示范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

54.推进洞庭湖地区生态发展。着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岳阳绿色化工、常德现代装备制造和益阳船舶制造、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推进环湖公路网、滨湖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打造环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努力建成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全省“五化同步”发展先行区。

专栏9  四大板块涵盖范围及发展方向

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共23个县市区,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

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娄底市,共41个县市区,总面积8.15万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中医药、健康养老、商贸物流等产业。

湘南地区。包括郴州市、衡阳市、永州市,共34个县市区,总面积5.69万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精密模具、电子信息、轻工制造、红色旅游等产业。

洞庭湖地区。包括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和长沙市望城区,共25个县市区,总面积4.68万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棉麻纺织、食品加工、船舶制造、港口物流、能源石化等产业。

第二节 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

55.壮大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依托长株潭两型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湘江新区等国家级平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强化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功能,引导高端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加速融合,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领区。

图2 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示意图

56.培育岳阳、郴州、怀化增长极。岳阳增长极,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城陵矶港,加快推进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和关检直通,推进长岳经济走廊建设,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建成全省能源基地、石化基地和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郴州增长极,全面对接珠三角、东盟,依托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中国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等开放平台,推进湘粤(港澳)合作试验区建设,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增长点。怀化增长极,全面对接成渝城市群,辐射大西南,依托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生态优势,加快商贸物流、生态经济发展,建成五省边区生态中心城市。

57.打造京广、环洞庭湖、沪昆、张吉怀经济带。以京广沿线重要城市为节点,建设京广高铁经济带。以岳阳、常德、益阳为主体,以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载体,建设环洞庭湖经济带。以娄底、邵阳为重要支点,以湘中经济走廊为腹地,建设沪昆高铁经济带。以打造张家界国际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建设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专栏10  四大经济带辐射范围及发展方向

京广高铁经济带。辐射6市55个县市区,总面积7.76万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工业走廊、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带。

环洞庭湖经济带。辐射4市25个县市区,总面积4.68万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大运量、大涉水、大进大出临港产业,借助黔张常、常岳九铁路,东连长三角,西接湘鄂渝,全面参与中三角、长江经济带建设。

沪昆高铁经济带。辐射6市52个县市区,总面积8.46万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品钢材、绿色建材、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

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辐射3市州24个县市区,总面积5.25万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林下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

58.培育若干新增长点。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和特色产业园区,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一批规模大、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工业向园区集聚,提高园区企业关联度,促进优势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多个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明显、产城融合的新增长点。

专栏11  国家级产业园区发展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科技、人才优势,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特色,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加快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以及高附加值制造业发展,构建高新技术转移转化通道和产业化平台,增强创新创业资源聚集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聚集区发展。

海关特殊监管区。完善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布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联网监管,促进向多功能、综合型、便捷化方向发展,推动全省加工贸易和区域物流转型升级。

第四篇 发展路径加快转型升级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推进“五化同步”,强化发展支撑,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协调、更可持续、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九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按照主攻高端、提升低端、转型为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升工业素质和效益,构建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湖南特色现代工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59.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1274”行动。到2020年,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12个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达8%。自主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1-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30个左右区域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变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20个标志性产业集群、20个标志性产业基地、50家标志性领军企业、50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标志性品牌产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专栏12  制造强省建设“1274”行动计划

12个重点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业机械。

7大专项行动。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程、制造+互联网+服务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4大标志性工程。标志性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基地、标志性领军企业、标志性品牌产品。

60.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引导资源集聚,加强技术改造,改善配套环境,延伸、扩展和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10大重点产业链。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的研发与应用,提升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力。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新模式新业态。支持有条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向具备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提供商转型。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20%,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专栏13  先进装备制造业10大重点产业链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发展重载货运机车、客运机车、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有轨电车、无轨电车、轨道工程机械,突破中低速磁浮系统、牵引传动及网络控制系统、永磁同步电传动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等关键技术。

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新型土石方机械、智能型物流成套装备、智能型路面施工成套技术装备、大型露天矿综采设备、节能环保型工程机械、军事工程机械和重卡底盘、配套动力、高压大流量液压件等整机和关键部件产品。

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链。发展轻型飞机、直升机、小型公务机、先进无人机等整机产品,突破高质量中小航空发动机和各型起落系统、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北斗卫星导航应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应用等关键技术。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产业链。发展高性能、高续航里程纯电动大巴、纯电动乘用车等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配套零部件制造等。

电力装备产业链。发展3.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500kv及以上超(特)高压新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智能型变压器、智能配电系统等,以及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装备及智能化供配电与控制系统。

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链。发展现代化制药装备、高性能诊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高端体外诊断试剂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新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发展高效节能装备、水处理及回用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城市餐饮垃圾装运处理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及成套装备环境运行服务技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湖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