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西十三五规划:建设一大批清洁煤电项目 新增100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全文)

2016-04-26 08:2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江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六章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一节 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

提升重点开发区集聚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能力,以“五大片区”①城市化核心区域为重点,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以“四区二十四基地”②为重点,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以“五片山地”③为重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地位极重要区域,开展非国有林地、湿地、水源地政府赎买(租赁)永久性保护试点。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加强禁止开发区域监管。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建设用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

第二节 加强空间管控和综合整治

根据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适时启动主体功能区调整工作,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范围。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落实空间用途管制,统筹推进聚集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引导各类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发展,约束各地不合理的空间开发行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接近或达到警戒线的地区实行限制性措施。

第七篇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新家园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和谐进步,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第一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突出人的城镇化,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全体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城镇落户限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力争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新增落户城镇人口350万左右。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按照人口分布,合理规划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强中小城市和重点县城人口吸纳能力、资源聚集能力、综合承载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促进城市和谐。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落实政府、企业、个人支出责任。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第二节 强化城市规划引领

树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城市规划理念,充分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因素,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加强城市规划与各类空间规划衔接,统筹好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强化城市规划“三区四线”④约束,全面落实规划全过程监管制度、完善规划督察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开展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认真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城镇风貌规划设计,注重旧城改造中的历史遗迹保护与文化传承,注重新城区建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延续历史文脉,建设具有独特气质和内涵的赣鄱城镇。

第三节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实施管网配套、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建设内在品质。优化城市街区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政策向重点镇延伸,结合人口变化情况合理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逐步恢复自然生态,扩大自然生态空间。完善城市污水、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妥善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和“垃圾围城”问题。加强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责任,严格终身质量责任追究,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高度重视建筑节能。

第四节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坚持“为了人而管好城市”,加快建立完备、系统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的“全周期管理”,切实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创新政府城市治理方式,实行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城市管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实施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工程,形成快速通畅、质优价廉、便捷高效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着力发展大数据民生、物联网和城市管理信息化,实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新型投融资模式,破解城市建设融资难题。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切实保障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第二章 优化城市化格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原则,加快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镇群,构筑“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⑤为主骨架的城镇发展格局。

第一节 更加注重城市群发展

抓紧制定各城镇群(组团)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城市联合体,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加强城镇群内部产业对接,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形成横向错位、纵向协作的发展格局。建立跨地区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税等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城镇间产业分工整合、园区共建共享。统筹城镇群内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和一体化的信息网络。鼓励城镇群建立内部协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城镇群发展重大问题,合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

第二节 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以加快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为重点,提高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等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加快发展。

南昌市。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一带一路”开放节点城市、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消费中心、走向世界的现代美好宜居都市。

九江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物流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

景德镇市。建设世界瓷都、国家直升机产业基地、南方重要的汽车产业制造基地、全国文化旅游和生态宜居名城。

萍乡市。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城市、生态人文旅游城市、赣湘合作先行城市、江南特色海绵城市。

新余市。建设新能源科技示范城、中部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区、中小智慧城市样板。

鹰潭市。建设绿色世界铜都、全国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区域物流中心、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赣州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金融、文化旅游、物流、健康养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宜春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生态文明和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际知名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

上饶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赣浙闽皖四省交界高铁枢纽城市、江西融入长三角对接海西的桥头堡、生态宜居示范城市、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吉安市。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产城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示范区、赣中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抚州市。建设南昌大都市区副中心城市、江西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节 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促进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融合发展,依托主要交通轴线,共建沿江、沪昆等重点发展轴,形成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推动南昌与武汉、长沙共同构建“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进一步密切城市群联系。全面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世界级、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型光电等产业基地。完善生态共建机制,加强水环境、城市群“绿心”和城市群内生态廊道建设。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共建共享、流转顺畅、协作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提升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三章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构建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板块,全面提升县域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纽带功能。

第一节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促进县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做大总量、壮大财源,力争一半以上的县级财政总收入超30亿,争取更多的县进入全国百强。引导产业向工业园区(开发区)集中布局、链式发展,支持每个县打造2~3个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县域由农产品主产区向农产品加工区转变。实施县域服务业倍增计划,重点做强旅游业,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游、民宿游、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业态。

第二节 提升重点镇发展水平

实施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工程,推动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中小城市,引导促进优质公共资源集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产业集聚和就业吸纳能力。实施重点镇产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旅游旺镇等特色小镇,支持人口集中的乡镇建设产业小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建设,增强重点镇带动县域、联系城乡的重要功能,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第三节 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科学匹配事权与财权,赋予县域经济最大自主发展空间。出台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目录及其配套政策,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外,将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的经济管理权限一律下放到县。深化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加快拓展人口经济重镇功能,同步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动县改区、县改市。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鼓励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

第四章 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

着力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

第一节 建设赣鄱特色乡村

将乡村建设规划纳入县市“全域规划”统筹考虑,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指引,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支持发展乡村经济,积极推广“一村一品”+“农村电商”等模式,鼓励城镇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实施古民居抢修性保护工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工程。实施绿色乡村建设工程,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彰显山水林田的自然风光,留住淳朴的乡村风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大力推广“中心村+社区”建设模式,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乡风浓郁的新型农村社区。

第二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重点推进1000个中心村改造,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和“七改三网”⑥建设,实施农村门(山)塘及小流域整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确保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深入实施农村公路网络化、自来水普及、农田水利建设、信息通信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让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积极培育农村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开展生态文明乡村等创建活动,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小区建设,把保护青山绿水变成村民自觉行动。

专栏13 新型城镇化重点工程

(一) 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工程

以加快城镇供水管网建设改造为重点,降低管网漏损率,新增城镇供水能力80万立方米/日,新建改造城镇供水管网2800公里。

(二)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在老城区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因地制宜建设综合管廊,在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实行城市地下管道综合管廊模式,新增综合管廊300公里。

(三)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

以打通城市断头路、畅通城市出入口及老城区路网改造为重点,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000万平方米。

(四)轨道交通

建成南昌轨道交通2号线,开工建设1号线东延工程、2号线东延和西延工程、3号线和4号线一期工程;围绕形成南昌大都市区布局,启动南昌轨道交通向昌北机场、湾里延伸前期工作;规划建设赣州、九江城区轨道交通工程。

(五) 停车场

建设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160个,新增停车位10万个。

(六) 海绵城市

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与调蓄设施,支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等建设,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七) 绿色城市

发展绿色能源,推进智能微电网、新能源示范城市、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推进绿色建设,加强建筑节能改造,新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5%以上。推广绿色交通,全面淘汰黄标车。

(八) 智慧城市

推进光纤全覆盖工程,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兆。建成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的地理资源和空间信息数据库,推进智能基础设施、智能公共服务、智能社会管理行动计划。

(九) 人文城市

实施城市重要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科学开发计划,根据人口分布建设城市文化、体育、休闲设施,推进公共设施免费开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江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