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南京十三五规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扩大天然气利用 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文)

2016-05-10 09:0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燃煤发电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切实维护农村居住、生产、生态、文化等多种特色功能,在融入现代化过程中保持更多田园风光、乡村风情和乡土风韵。建立统一的城乡要素市场,实现建设用地、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等要素合理配置。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新城新市镇,持续扩大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广度,实现水电路气等各类设施城乡联网、普惠共享,强化村级“四有一责”建设。

第三节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全面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大力实施小城镇特色培育与环境改善行动、村庄环境改善及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建立健全“五有”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切实改善农村人居质量。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加大村庄生活污水和河道等水系治理,基本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全面推进江宁谷里-横溪、高淳桠溪-漆桥、浦口汤泉-永宁、六合竹镇-金牛湖、溧水白马-傅家边-环山河“美丽乡村”五大示范片区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市域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以上。

第四节全面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承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协同分担机制。完成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等基本任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推动城乡土地管理、农业现代化发展、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溧水区“多规合一”与产城融合、高淳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改革创新,推进江宁区江宁街道、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工作和溧水区白马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开展江宁区汤山街道、浦口区桥林街道、溧水区白马镇等省级新型城镇化特色试点。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和省赋予的各项试点目标任务。

第十六章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

积极应对特大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把南京建设成生活便利、环境整洁、运行安全的宜居城市。

第一节建设公交都市

保障公交优先。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和站点,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衔接融合,实现“P+R”便捷换乘。推进公交专用道系统建设,确保主城公交专用道成环成网。实施主要公交走廊公交信号优先,增强地面公交系统运行时效。提升公交服务供给能力,增加运力投放,重点发展新城、新市镇和镇村公交,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公交车,不断丰富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形式,积极发展定制公交和微循环公交,到2020年,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1.7万标台左右。推进公共自行车市域全覆盖,建成2500个网点,投放8万辆公共自行车,推进市域公共自行车通借通还。

大力发展静态交通体系。加快多层次客运枢纽建设,建成马群换乘中心,推进紫金山综合客运枢纽和泰冯路、城西路综合换乘中心等客运场站建设。推进商业繁华地段、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附近社会停车场建设,加快推广既有停车设施错时对外开放。科学配建公交场站,加大新能源车辆充电站、充电桩等设施建设。加密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网络,方便市民绿色安全出行。

增强城市交通疏导能力。合理控制小汽车过快增长,通过扩大差别化停车收费范围等手段引导机动车合理使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提质增效计划,提升智能交通发展水平,发挥交通指挥信息发布平台效用,引导车辆均衡出行,提高易堵路口和节点通行效率。

专栏7交通畅通工程提质增效计划

实施交通信号联网与地面公交优先控制项目三期工程:加大信号联网范围,增加交通流量检测设施,到2020年,主城区主次干道交叉口全部实现联网控制,自适应控制路口比例达到50%。

建设公安交管“慧眼”网:推进移动图像设备升级更新,建设一批基于4G的移动图传设备,优化监控点位布局,新增监控3000套,实现重要路口路段基本覆盖。

构建道路交通信息化管理体系:推动建设交通管理集成指挥平台和12123互联网交管服务平台,升级交通违法自助处理系统,开发交通管理服务平台APP软件等。

第二节提升市容品质

推进市容环境精细管理。落实《南京市城市治理标准化实施方案》,加强市民生活区域、城市窗口区域等市容环境管理。加快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着力改善环境面貌,完善基本功能,提升人居品质,到2020年,完成主城六区1000个左右老旧小区整治,建筑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加强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施投入,推进江南、江北环保产业园建设,建成江南焚烧厂二期、城东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理厂、江南和江北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六合、高淳等区生活垃圾焚烧厂,实施天井洼、水阁、轿子山填埋场封场和生态修复。加强噪声功能达标区建设管理,开展“宁静社区”示范建设。到2020年,垃圾焚烧能力达到70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600吨/日。

统筹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城市地下空间信息的动态维护机制,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登记备案,加快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新街口、河西、南京南站、铁北红山地区等重点区域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加快构建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线资源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提升管线安全水平。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新区、新城的新建道路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主城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逐步解决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到2020年,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长度达到453公里。

第三节建设平安南京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建设领域更广、基础更牢、标准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南京,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2%以上。加强老旧小区、未封闭小区和无物管小区安全防范设施改造和升级,实现老旧小区封闭全覆盖。加强社会面巡防专业力量建设,推行扁平化实战指挥模式,增强就近调警、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能力。加强公安基层所队用房以及刑侦、特警、监管等特殊用房保障,规范警务辅助力量建设。实施虚拟社会防控体系建设计划,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严格重点要害部位和特种行业、公共复杂场所监管,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城中村、车站、码头等重点地区治安整顿,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治安秩序。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发展壮大治安、交通、禁毒、网络管理及金融、寄递等领域志愿者力量,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平安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企业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依法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强化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健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强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推进“科技兴安”,进一步强化“智慧安监”系统建设、应用,建设“危化品信息共享系统”和国家级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到2020年,安全“红线”意识有效落实,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信息可追溯制度,完善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网络,让市民吃得放心。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推动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药品动态监管和风险控制,提高药品安全水平。

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政府与社会协同,提高危机管理、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制定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反恐、消防、防洪、防震、水上搜救等设施能力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建设。

第十七章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公安一体化通信指挥系统,实现与城市应急管理通讯手段的互联互通和全面覆盖。不断深化“防消结合”,构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和隐患动态排查、挂牌整治机制。探索建立城市低空应急救援系统,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覆盖南京长江水域的信息化全程监控系统,提升水上应急救助能力。完善地质、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灾害综合预警预报和防范水平。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突出抓好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加快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和宁镇扬同城化,打造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局

加快建设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参与长江经济带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动南京与长江中上游城市港口联盟实质运行,共同构建长江沿线枢纽港集装箱运输网络,提升长江主航道国际集装箱运输水平。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加强与上海、重庆、武汉等城市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长江中上游城市和企业在我市开发区设立“区中区”、“园中园”,开展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外包等非产权合作,拓宽地区间开放发展新路径。积极吸纳沿江城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产业竞争力。

第二节合作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复制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熟经验,重点加强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更多地吸引在长三角集聚的国际资源,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打造宁杭经济带。发挥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优美、人文特色鲜明的优势,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加强城市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合作,推动高端人才双向流动,提升宁杭两市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带动永阳、淳溪等新城发展,推动实现沪宁、宁杭经济带高水平均衡发展。

辐射带动皖江经济带。发挥地理相接、文化相亲的优势,加强交流合作,拓展市场腹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跨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

第三节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

完善城市发展联盟合作机制。建立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层面的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合作规则,拓宽合作渠道。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实施都市圈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工程,建成宁和线一期、宁高线二期、宁溧线,开展宁句线、宁扬线前期衔接。到2020年,南京都市圈轨道线网建成运营总里程达到200公里,建立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次中心城市、重要城镇之间0.5-1小时通勤圈。加快龙潭港四期、五期工程以及芜申运河三级航道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产业协作。加强金融、物流、商贸商务、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宣产业园等共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江北新区与滁州汊河经济开发区、南谯区协同发展。

共建优质生活圈。完善公共服务互惠互利机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推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等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交流,加快同城化客运公交网络和换乘枢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建立环境质量共同监测与相互监督机制,重点保护生态敏感地区,建设绿色、健康、低碳的区域生态环境。

推进宁镇扬同城化。以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重点跨界发展区域共建为突破口,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毗邻地区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江宁-句容、六合-仪征同城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快建设仙林-宝华科学城、龙潭-下蜀滨江港城、汤山-黄梅休闲城、湖熟-郭庄临空发展区、六合-仪征产城融合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区域,成为推动苏南现代化建设与带动苏中、苏北发展的增长极。

第六篇深入推进经济国际化

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第十八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开放发展、互利共赢,全面推进“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全方位拓展开放发展潜力空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运作,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完善江海转运、海陆联运网络和国际航空运输网络,推动南京至中亚国际班列扩量增效。加强能源资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支持商贸流通、电力自动化、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有序布局和集聚发展,鼓励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带动和扩大机电等产品设备的出口份额。推进南钢与印尼棉兰钢铁项目合作,建设越南龙山水泥生产线项目。共建境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中坦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尼日利亚家电产业园建设。

专栏8经贸合作重点载体平台

国际合作园区载体:中坦农业产业示范园、尼日利亚家电产业园、中德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

对台经贸合作园区:南京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试验区。

第十九章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节深化与沿线城市交流合作

主动对接国家“科技伙伴计划”,以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俄罗斯、中东欧、东非为重点,加快完善沿线友城布局,基本实现重点城市全覆盖,健全人文交流常态化机制,密切联系海外侨胞和侨商,支持红十字会等机构开展对外交流,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医疗、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积极申(举)办南京国际马拉松赛、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等国际精品体育赛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