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煤气能源评论正文

深度|清退僵尸企业“去产能”过程中的“牛鼻子”工程 345家僵尸企业出局倒计时

2016-06-01 12:21来源:华夏时报作者:陈岩鹏关键词:煤炭企业煤炭行业煤炭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僵尸企业划分标准,国资委并没有公开,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僵尸企业是那些依靠输血才能生存的,它们本身没有生存能力,只能靠补贴和信贷。”李锦称。

李锦注意到,对于僵尸企业的认定和划分各方存在认识偏差,并不是所有亏损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也并不是去产能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

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给僵尸企业做过定性: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工信部给出的定义则是,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

李锦认为,僵尸企业是指经济亏损且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

国资委首次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处置345户僵尸企业的任务,这表明,国资委已明确僵尸企业的特征,而且基本掌握确认了哪些企业属于僵尸企业的范围,明确了对象后,有助于有的放矢,加快清理。

什么时间公布这345户僵尸企业?第一批处理的僵尸企业有多少?国资委并未答复。但李锦认为,僵尸企业会集中在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

分类处置

对于4万多家央企及其子公司来讲,345户并不是僵尸企业的全部,僵尸企业的总数到底有多少,这还是一个谜,而谜一样的还有僵尸企业的成因。

“僵尸企业的出现有3个主要成因:一是改制成因,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盛行部分改制而非整体改制;二是历史成因,一些当时因需成立的临时性企业遗留下来;三是企业自身经营机制原因。”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绛认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地方保护是僵尸企业的制度性成因。

“地方政府出于增加GDP和税收的考虑,普遍采取给予土地、税收优惠和放宽环保、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等监管的方式招商引资,不但造成过度投资从而催生大量过剩产能,也使得一些低效率的企业能够依靠补贴或减少成本支出而生存下去。”黄群慧说。

与此同时,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僵尸企业按市场规律退出,僵尸企业退出的最大阻力是人员和资金问题。

原标题:“四定”工作基本完成,钢煤企业重点盯防 345家僵尸企业出局倒计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企业查看更多>煤炭行业查看更多>煤炭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