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石家庄十三五规划:大力支持热电联产与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 鼓励电力行业烟气脱硫脱硝发展(全文)

2016-06-02 08:2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石家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以人为核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着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壮大。优化提升城市经济结构,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发挥中心城区高端要素聚集优势,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打造城市经济增长点,把中心城区建成金融、文化、商务、科技、信息等高端服务聚集区,提高经济容积率。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平山、晋州、新乐、井陉、赵县等市域次中心城市和元氏、无极等小城市连接城乡的地缘优势,主动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特色产业。

积极推进组团一体发展。遏制中心城区“摊大饼”式扩张,实施分区组团式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道路、供气、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建设,统筹生产、居住、交通等领域的职能分工,提高组团城市功能,缓解中心城市发展的压力,构建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区)同城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强化组团之间区域性绿地和中心城市环城绿带建设,保留通风廊道,构建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美的城市空间结构。

提升省会城市建设水平。围绕提升省会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区布局,划定开发红线,强化配套功能,突出补齐短板,统筹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逢雨必涝”、“马路拉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加密支路网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全面推广公交一卡通,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出行分担率。提升改造现有城市供排水设施,推进污水处理、雨水回收、再生水利用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存量垃圾治理、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加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健全和完善城镇公共设施配置标准,统筹布局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养老、文化、体育、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绿色城市,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推广绿色建材,新建住宅全部执行75%节能标准。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按照绿道标准建设改造步行和自行车道。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绿色低碳、精明增长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规范规划程序,强化规划管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城市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强化传承创新,把省会打造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为了人而管好城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推动城市管理部门联动和功能整合,形成精简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鹿泉区、藁城区、栾城区、正定县与主城区同城化管理。全面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实施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防灾、智慧人防等示范工程,加速城市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全面提升市民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第三节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区域支撑,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突破,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以产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县城建设攻坚行动,把县城做出特色、做出品位、做出文化,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重点做强特色产业集群,统筹项目用地、财税金融、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在行政审批、科技支撑、户籍管理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项目审核、环评、金融等综合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实现“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

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水平。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行动,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全面实施“绿化增量、景观提升、精细管理、精品街道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五大攻坚,每个县建成1座占地150亩以上的综合性公园、3条以上绿化精品街道、1座展示县域风貌的特色建筑,力争县城所有主干道全部建成省级样板示范路。深入开展县城环境容貌“三治两提”活动,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污水排放全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不断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鼓励热电联产和煤改气,县城全部实现集中供热。坚持创建与提质并存,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园林县城。

加快特色城镇建设。加强城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商贸物流服务和支农服务等功能,发挥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培育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型、历史文化型专业特色城镇,提升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加快强镇扩权试点工作,支持有产业园区的扩权强镇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支持有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乡改镇。

专栏7 县域重点园区、产业和特色乡镇

1.县域重点园区。正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井陉经济开发区、平山西柏坡经济开发区、晋州经济开发区、晋州朝阳经济开发区、新乐经济开发区、无极经济开发区、深泽经济开发区、赵县经济开发区、行唐经济开发区、灵寿经济开发区、高邑经济开发区、元氏经济开发区、赞皇经济开发区。

2.县域重点产业。正定县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井陉县重点发展钙镁、建材、物流、能源和旅游业,平山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晋州市重点发展纺织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新乐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无极县重点发展皮革业和装备制造业,深泽县重点发展医药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轻工纺织和特色农业,赵县重点发展生物产业和文化旅游业,行唐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和农产品加工,灵寿县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高邑县重点发展建材产业,元氏县重点发展循环化工产业,赞皇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林果种植业和旅游业。

3.特色乡镇。

产业特色乡镇:新乐市邯邰镇、无极县张段固镇、行唐县口头镇、赵县范庄镇、赞皇县阳泽乡、晋州市周家庄乡、井陉县威州镇

商贸特色镇:正定县正定镇、行唐县口头镇、深泽县白庄乡、深泽县桥头乡

旅游特色乡镇:平山县西柏坡镇、平山县温塘镇、平山县北冶乡、赞皇县嶂石岩乡、晋州市周家庄乡、井陉县苍岩山镇、井陉县辛庄乡、井陉县测鱼镇

历史文化特色镇:井陉县天长镇

高铁小镇:正定县正定镇、正定县新城铺镇、正定县新安镇、高邑县万城乡(镇)、赞皇县南邢郭乡(镇)

第四节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以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资源,协调联动,到2020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分类指导规划保留村、历史文化名村、贫困村、中心村和撤并村,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对保留村,一村一策、就地改造;对历史文化名村,坚持开发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建成历史文化古迹与村庄环境融为一体的旅游村庄;对贫困村,重点倾斜、精准帮扶,确保全部脱贫;对中心村和撤并村,增减挂钩、联村并建。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重点实施“六改六建”工程,加快推进改房、改水、改路、改厕、改电、改厨等工作,着力建设环卫体系、环村林带、富民产业、电商平台、文明乡风、基层组织,重点抓好精品片区建设,每年争取1-2个省级重点片区,力争300-400个村列入省级重点村,全市每年选择2-4个片区重点推进。加快推进城乡等值化、农业现代化、社会治理和谐化、生产生活绿色化,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坚持“六位一体”统筹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扶贫攻坚、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山区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精准扶贫一步到位。与革命老区村建设相结合,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努力推进革命老区重点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快速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农村特色资源优势,以农家特色餐饮美食、乡村游览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娱乐、农业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推进旅游专业村建设。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大力开发山区特色农产品,发展沟域经济,建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省、市级示范沟(区)。

专栏8 美丽乡村建设12个专项行动

民居改造、安全饮水、污水治理、街道硬化、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清洁能源利用、“三清一拆”和垃圾治理、村庄绿化、特色富民产业、农村电子商务网点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

第五节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拓宽城镇化投融资渠道,完善实施保障机制。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就地城镇化、城中村改造等方式,多途径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摊机制、利益保障机制、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政府联动负责机制,良性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到2020年,实现省内高素质技能型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私营企业主、城区城郊农民等条件相对成熟群体自由迁徙,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统筹,严控债务风险,将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开展差异化投融资,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市政债试点,充分利用政策性资金,研究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基金模式,大力发掘PPP模式,发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加大企业债券发行力度,进一步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体系。

完善保障新型城镇化实施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与流转机制,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修订完善农村宅基地用地控制标准和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充实农村宅基地权能,探索农房抵押担保制度。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全域规划,加强城镇规划与周边乡村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协调。科学编制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动县(市)“多规合一”,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适时启动空间规划编制,实现一个县(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财政资金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石家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