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长沙十三五规划:加快电力项目建设 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全文)

2016-06-23 08:2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释放消费新需求

消费是最终需求。必须紧紧围绕消费升级需求,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新活力,以消费环境改善和市场秩序规范释放新空间,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更好发挥消费的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5%。

1、挖掘新的消费热点。顺应和把握以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大趋势,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服务消费、旅游消费、绿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智能家电消费等新兴消费,以花色品种多样、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优质新型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促进传统消费推陈出新,着力调整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消费领域的产品结构,大力开发精品化、个性化消费产品,打造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娱乐之城、时尚购物之都,形成“快乐长沙快乐游”、“美食长沙快乐吃”、“消费长沙快乐购”的品牌效应。着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加强农村流通体系、消费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快递进村”,增强农村市场有效供给,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

专栏15:新兴消费热点培育工程

信息消费。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柳枝行动”,促进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电子商务,打造数字文化消费品牌。

旅游消费。强化旅游营销、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建设,发展高品质旅游节庆,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旅游人才专业化、旅游服务人性化。

健康养老服务消费。实施医疗康复、保健休闲、健康教育、营养保健等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满足不同层级需求的养老基地。

教育文化体育消费。支持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开发培训项目、开展社会服务,满足各类职业技能的多样化教育消费需求。加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培育体育

消费意识,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体育消费。

新能源汽车消费。落实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实施城市停车设施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

绿色消费。重点推动绿色消费从生态有机食品向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节能节水器具、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商品和服务拓展。

2、建立完善消费网络。适应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和消费形态变化,系统构建和完善消费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构建以中央商务区、大型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等为支撑和辐射的商圈网络,重点提质五一商圈、溁湾镇商圈、东塘商圈等传统商业中心,打造德思勤城市广场、长沙国金中心、北辰三角洲、泊富国际广场、万家丽国际MALL等大型城市综合体,推进梅溪湖旅游商业特色街、中山路商业街、三和路风情休闲街等特色商业街建设,抓好湾田国际物流城、金桥国际商贸城、高岭国际商贸城等专业市场建设,打造一批地标性商业载体,设立一批免税商品购物区(店),培育一批国际品牌,形成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商贸网络。着力建设城乡统一的物流体系,推进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工程建设,在村镇和社区布局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提高“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效率,让城乡居民消费更加便捷。

3、营造优质消费环境。突出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在食品药品、儿童用品、日用品等领域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缺陷产品强制召回、严重失信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全面提升监管能力、效率和精准度。突出改善市场信用环境,实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企业“黑名单”、强制退出等制度,依法打击价格欺诈、质价不符等价格失信行为。突出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和强化消费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作用,严惩“黑心”商品、旅游“宰客”、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等不法行为,让群众放心消费。

三、拓展投资新空间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创新融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4.5万亿元,年均增长12%。

1、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战略性投资,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交通、信息网络、地下综合管廊、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基础投资;突出产业类投资,扩大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投资,加大对龙头企业、总部经济、补链强链式企业等的招引和培育力度,推进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突出民生类投资,加大对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社会民生等兜底线、促公平的保障性领域投入。到2020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5%以上,民生领域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0%以上。

2、大力激活社会投资。按照放低准入、放开领域、放宽政策“三放”要求,加快在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公共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完善配套制度,分类推进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租赁经营、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市政公用、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公共领域,重点投向契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和政府鼓励性项目建设。健全完善有利于社会投资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PPP模式推广力度,定期推出和更新PPP项目库。到2020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70%以上。

3、全面盘活政府投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对部门预算资金结余闲置、财政专户资金结余闲置、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闲置、重复性建设和闲置项目的清理力度。优化财政增量资金,加强政府投资评估监管和稽察审计力度,提高政府性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政府性融资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创新政府投资安排模式,整合多部门财政扶持资金,以市场化手段投向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探索设立支持“双创”、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的专项基金,放大政府投资综合效应。

专栏16:重大项目“4523”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市重大项目包括4大类、53大工程、约2000个项目、2.8万亿投资,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平台建设4大类,其中:产业发展类共21大工程,550个子项目,计划投资11350亿元;基础设施类共14大工程,600个子项目,计划投资6815亿元;社会民生类共13大工程,560个子项目,计划投资6191亿元;平台建设类共5大工程,260个子项目,计划投资3650亿元。

第四章 绿色发展 打造彰显两型魅力的美丽长沙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美丽长沙建设,率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一节 推广低碳节约的绿色发展模式

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节约管理,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促进代际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落实能源消费“一挂两控”措施,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节能机制,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优化能源结构,探索多源供给,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近零排放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360万吨标煤以内。

二、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大力应用和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着力盘活用地存量,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旧城改造、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等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节地经验和模式。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小型、轻型、再生型材料。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智能回收、自动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发展,实现废旧金属、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政策,构建再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以长沙(浏阳、宁乡)国家再制造基地为龙头,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

营造绿色消费政策环境,加快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全域化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标准化、产业化、工厂化水平。全方位构建绿色交通,加大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施节能环保产品惠民工程,出台绿色低碳产品支持政策,完善落实绿色政府采购制度,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

专栏17:清洁低碳技术推广十大工程

新能源发电技术推广工程。利用工业园区、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屋顶建设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00MW以上。

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工程。推广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土壤修复技术和工业废水治理技术。实现对全市重金属污染耕地的有效治理,完成历史遗留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绿色建筑技术和两型住宅产业化技术推广工程。推广地(水)源热泵、新风热回收、建筑智能化、雨水收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推动梅溪湖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推广,新建两型住宅产业化面积占同类房屋新开工面积的40%。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工程。在城区推广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和发电技术,建立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体系,城区餐厨垃圾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新能源汽车推广工程。全市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车的比例达到80%以上;新增或更新的专用车(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物流车等)、公务车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达到30%以上。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工程。在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全面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达标排放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用畜禽粪便制有机肥产量达到50万吨。

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工程。在规模工业企业全面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和绿色环保原材料(产品),组织开展“两型长沙-千家企业清洁生产绿色行动”,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成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节能技术推广工程。在重点能耗单位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推进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全市重点能耗单位能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推广工程。在农村地区推广散户生活污水生物湿地处理等技术,基本实现农村集聚区生活污水全覆盖处理。

“城市矿产”再利用技术推广工程。依托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浏阳再制造产业基地推广再制造技术和“城市矿产”再利用技术,工程机械、汽车、机床、医药设备零部件等再制造产业和废旧物资再利用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第二节 共建天蓝水清的绿色生态家园

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禀赋,加强多层次、网格化、功能复合的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整治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问题,使长沙山更青、水更碧、天更蓝,加快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一、全面加强生态建设

科学划定耕地、森林、湿地、水体、城市绿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抓好重要生态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和修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努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打造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建设城市绿色包围圈、城市林业生态圈,推进城区外围生态绿地与都市区绿地系统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两带两圈五楔”的绿色生态空间结构。持续实施造绿大行动,建设环城绿带,编制城乡绿网,增加城乡绿量,推广屋顶、桥梁、坡面等立体绿化方式,做到城区开门见绿、农村推窗见景,建设市级综合性公园46个、森林公园14个、江河风光带9条及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敞绿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千园之城”,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

二、着力提升环境品质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清霾”、“碧水”、“静音”、“净土”四大环保行动。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入推进雾霾治理,加快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废气治理,积极开展扬尘污染防控,推进绿色施工全普及,加强垃圾和秸杆露天禁烧管理,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全面提升水环境品质为核心,加强湘江长沙段、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圭塘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区污水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根据河流承载能力提高污水尾水排放标准,配套建设人工强化湿地,消除城区段水体黑臭现象。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实现土壤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深化噪声污染防治,提高城市道路降噪标准,加强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综合整治,城市建成区声环境质量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三、倡导两型生活方式

全面开展两型生活行动,引导城乡居民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大力削减一次性用品使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支持电动汽车、自行车租赁,引导绿色低碳出行。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可再利用资源回收使用,强力推进垃圾处理场提质改造和技术升级。强化对两型示范单位和两型综合示范片区的培育与推介,打造一批两型社区、两型村庄、两型学校、两型机关、两型家庭等典型样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