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辽宁沈阳十三五规划: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项目 重点发展重型燃气轮机等发电装备(全文)

2016-06-24 08:2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辽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章重点任务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努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发展。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切实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建设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和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

一、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国企改革、人才支撑、对外开放、行政改革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促进形成创新动力迸发、市场主体活跃、投资贸易便利的发展环境;加快建立一批开放型、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成一批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为代表的开放合作新引擎,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积极构建产业金融支撑体系和国资管理新体制,建成东北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创新制造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

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清理、调整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健全“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强化创业扶持,落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空间、科技成果转换等方面的财税政策,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构建创新平台,利用老厂区、老厂房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创业空间,建立一批公共技术研发、转化、试验、辅导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信贷支持,促进创业投资。强化创新服务,加快建设“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立“创业大街”、“创业园区”,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链整合。

三、构建全面创新体系

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新型研发实体、科技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区域创新网络。支持和引导驻沈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究,转化技术成果,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普惠性的创新政策体系,健全科技计划体系和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果、效益、效率,成为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创新创业沃土。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吸引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和整合,把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成为带动沈阳经济区、辐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整合东北乃至全国的创新资源,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全链条、贯通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东北科技创新中心。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链整合,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机器人、IC装备、数控机床、航空装备等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依托沈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广沈阳远大科技园创新模式,建设一批企业主导的市场化、专业化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利益驱动的成果转化机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强化顶尖人才团队的培育和引进,引进和培养大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技能型人才,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五、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监管机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不合理准入障碍,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创新领域,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充分发挥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创新平台发展,打造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创客沈阳”建设,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第二节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统领,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一、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发和释放发展动力和市场活力,建设符合创新规律的创新型政府,打造宜商、宜居、宜业的软环境。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开政府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明晰部门权责,再造工作流程。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大力削减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建设综合审批联动平台,提高审批效能。进一步简化事前审批,加强过程监管,严格事后验收。健全政府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资领域,以沈水生态科技创新城为示范,大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进一步放开价格管理权限,完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

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构建国企改革新模式。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优化国有资源配置,改组组建装备制造、金融控股、商贸流通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开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国有控股权,积极引进非国有资本及各类新型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专职外部董事制度,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共担成本机制,妥善解决“壳”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等历史遗留问题。

三、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在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与国有企业同等政策。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领域,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制定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微企业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动承接中央企业产业转移、技术扩散,围绕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的重大项目开展产品配套。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军工成果向民用转化。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广泛开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四、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加快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维护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使各类要素能够依据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市场价格实现优化配置。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破除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建立健全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交易制度,引导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建设用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和资本市场建设,改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展技术市场,加强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五、推进财税金融改革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政体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建立透明的预算制度,稳步推进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以及“三公经费”等信息公开。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和“借、用、还”一体化的债务管理机制,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完善税收制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深入开展国家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积极发展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和互联网金融,组建工业数据交易所、工业原料商品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所,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支撑产业升级能力。

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信用法规制度建设,注重信用专项立法与其他政策法规之间的衔接,及时修订有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逐步建立起充分体现社会信用原则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信用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形成完善的社会信用标准规范体系。扎实开展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试点工作,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理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加大政策扶持和分类指导,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节处置综合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和完善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联合接访工作,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以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相结合为路径,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目标,注重加减乘除并举,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一般制造和高端制造互为补充、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一、推进工业发展提质增效

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全面实施工业企业倍增计划、智能制造升级计划和优势产能走出去计划,建设新型、可持续发展的“2445”工业体系,加快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转变,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争取达到6.5%。

(一)全力打造两大新增长极

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巩固发展特种机器人,提前布局服务机器人,力争建成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领军城市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电机产品及柔性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开展i5智能数控机床产业化推广应用,实现企业产品全新升级与结构调整,建成高档数控机床系统及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试验基地。布局增材制造前沿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探索建立增材制造产业体系。

航空装备:全力推进波音完成中心、庞巴迪Q400飞机总装等重大项目,加快发展干支线飞机整机装配及结构件制造、航空发动机研发与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集群配套、通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航空服务业等领域,重点推动通航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形成集研发设计、总装、配套、销售、维修及运营服务全覆盖的完整航空产业链条,打造国家重要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辽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