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环保评论正文

【深度】全面分析中国建设碳市场的政策选择

2016-06-27 09:05来源:《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作者:陈健鹏关键词:火电碳排放碳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过度依靠行政手段的路径依赖会制约市场手段的应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能力弱。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碳排放清单尚待收集整理、数据报告和监测体系急需建立。

实际上,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尝试了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这种环境政策工具,比如二氧化硫交易和水污染物排污交易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有很多研究试图来解释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这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我国环境监管体系 (包括制度背景和技术背景)的“滞后”,与政策工具的应用不匹配。

碳市场建设预留“学习期”

第一,结合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本文认为现阶段在处理碳减排问题上,不宜对碳市场有过高的期望。从长期看,我国需要采用碳市场等典型的市场化手段。但是在短期,碳市场在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框架中,只能是一种“辅助性”工具,并不能成为我国整个减排政策的“基石”。“做实”和“优化”已有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是我国现阶段处理减排问题更加务实的政策选择。

第二,减排政策工具(及组合)只能解决碳减排的部分问题,没有一系列相关改革的推进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减排的长效机制将难以形成。我国市场化工具的应用需要和一些深层次的改革作为基础和前提,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打破垄断、推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其二,推进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其三,改革财税体制。没有这些改革,可以预见,市场化手段的“优势”将难以实现。即便是借鉴国际经验,从“形式上”建设了一个碳市场,开展了若干单的交易,但是“内涵上”其市场化机制也难以发挥作用。

第三,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形态或许更接近于美国的实践,即从区域性、行业的碳市场开始,多层次的碳市场并存。基于总量控制的碳市场应控制在“有限范围”内,“碳市场”及其交易平台应该发挥引导“低碳”消费和投资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加强监管,碳排放测算、报告与核查制度应先行。

第四,我国不宜过快推进全国性配额碳市场的建设。应循序渐进,从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开展碳市场的试点。可从自愿碳市场开始,逐步过渡到配额市场。在碳市场的建设上,应留有足够的“学习期”。

(备注:《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全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主编,本章由陈健鹏撰写。)

原标题:中国建设碳市场的政策选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