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明光市十三五规划:有序淘汰工业燃煤锅炉 建设女山湖、紫阳等风电项目(全文)

2016-07-01 08:3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燃煤锅炉明光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坚持扩数量、壮体量、提质量、活存量并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园项目档次和质量,完善项目进入和退出机制。以项目建设带动转型升级,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亿元以上新开工、竣工和投产项目建设,每年滚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以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综合运用市场培育、创新奖励等多种方式,激发企业创新,鼓励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建设“两站三中心”[16]。加快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重点实施浩淼高端灭火装备、留香泵业流体力学模型、龙利得智能高效印刷成型联动线等技术研发项目。以企业培育助推转型升级,着力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以集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强化土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产出“双控”,鼓励企业通过老厂改造、建设标准化多层厂房等途径提高厂房利用率。到2020年,市经开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量75%以上,打造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专栏8  产业园区主要发展目标

市经济开发区。壮大机械电子、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成长性产业。到2020年,开发园区经营收入达到200亿元,力争300亿元。

市化工集中区。做大做强日用化工,发展医药、涂料、粘合剂以及凹土为原料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化工产业。

苏巷工业集中区。壮大服装、电子产业,积极培育木制品产业,到2020年,入园企业达到30家,实现产值达到10亿元。

涧溪凹土产业园。大力发展分子筛、空气净化剂、水处理剂、新型建材等新材料项目,到2020年,实现产值35亿元以上。

桥头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加快粮食深加工企业和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到2020年,入园企业达20家,实现产值45亿元。

 潘村工业集中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服装玩具、电子、文具生产等产业,形成规模集聚。

第三节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优化开发园区空间发展布局,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开发区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对外联系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建设项目及产业准入门槛。统筹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挖潜,加强对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等用地指标的整体控制。

第六篇  推动共享发展,实现社会事业新提升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积极促进就业和创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精准扶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第一章推进教育体育事业发展

第一节  加快发展基础教育

继续落实教育优化发展战略,全面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办学条件均等化,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巩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到2020年,在每一所中心小学所在地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城区将建成4所公办幼儿园。实施改薄计划,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确保教辅用房、生活用房、运动场地、教学设施、安保设施等满足教学需求。推进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新建周转用房1.8万平方米,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居住条件。实施省级示范高中建设工程,明光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规划建设少年宫、青少年素质拓展中心等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和教学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健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常态化应用机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第二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实施、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明光职高学生技能培训中心,推动实训基地市场化运作。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安排编制名额,建立企业和职业学校人员双向交流的制度。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促进“产学研联盟”健康发展,推动滁州市机械工业学校(明光职高)与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孵化基地,促进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打造科学合理、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密切职业教学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专注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培训工作广泛开展。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经费投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全面加强明光职高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确保通过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验收。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基本达到1:1,建设3-6个重点实训基地,办好3-6个骨干示范专业,建成3-6个“名师工作坊”。

第三节  推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以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为目标,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支持新建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加快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建设,鼓励建设室内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全民健身馆、游泳馆、城东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5个城区健身苑、30块以上足球场地和1所体育运动学校。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乡镇健身广场,在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配置体育设施。到2020年,实现“城市10分钟体育圈”和“农村5公里体育圈”。推进健康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第二章推进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巩固和完善基层医药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调动医务工作人员积极性。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有序调整中心卫生院布局,促进人力和设备资源向中心卫生院集中,扶持实力较强的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全面落实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补偿、一般诊疗费、基本公共服务经费、运行经费等补偿政策。全面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行县级公立医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市医院、市中医院为龙头,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疗服务共同体,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合理流动、下沉基层,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康复治疗。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支持惠明医院、新城医院加快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坚持中西医并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生数、床位数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第二节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按照“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乡(社区)”的要求,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建设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疾病防治。实施中医院二期、妇幼保健院、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等项目。建立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运行状况监督,完善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强化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建立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实施严厉的监管执法,健全有力的监管保障机制,构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第三节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积极推动社会经济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兼容。全面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助残扶残服务体系。

第三章促进就业创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积极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以创新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加快职业培训机构建设,改善培训条件,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培训,提高就业培训质量。建立功能完备的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在潘村、涧溪、石坝、张八岭等劳动力资源大镇优先建立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着力构建创业服务平台、创业承载平台和创业融资平台。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到2020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培训城乡劳动力1.2万人,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四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稳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建立合理的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公民财产权保护力度,拓宽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支持居民财产向资本转化。不断增加转移性收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落实种粮、农资综合、良种、农机购置补贴,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锅炉查看更多>明光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