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西玉林市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华电热电联产项目 推进市、区一批风能发电场项目(全文)

2016-07-18 11:0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玉林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八篇 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引领,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融合,推动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二十九章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第一节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政府科技创新引导服务,搭建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实现更大范围覆盖。以玉柴为核心平台,建设一批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新增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力争2020年,建立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5个,不断增强产业创新竞争力。突出创新资源集聚,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深化与国内外科技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市校合作关系,重点在工程机械、柴油机、中医药、日用陶瓷等领域培育和新建特色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完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建立科技孵化器或孵化园,形成孵化器集中孵化种子企业、科技产业园重点集聚成熟企业的合理布局。支持高校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服务平台。推动重点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提高科研基础设施利用率和科学普及水平。加快玉林高新区建设,建成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主导的自治区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第二节  推动重点领域创新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创新等工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重大科技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发展一群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破解资源环境矛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创新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占比,支持科技企业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优质咨询和管理服务,促进市场对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创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示范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

专栏24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工程机械、日用陶瓷、中医药、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培育和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力争“十三五”末,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5个。

技术中心建设: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建成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

重大科技专项:着重在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态环保和食品健康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

高新技术园区:建成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主导的自治区级高新区,争取尽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建设广西玉柴产业新城信息化、智慧化园区。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点领域和支撑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行动,组织30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项,实现年技术交易额1亿元。

第三节  完善创新政策支撑

全面落实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高效统一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科技成果等评估、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科研项目、成果、人才评价机制市场化、社会化。健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保持科研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支持和鼓励发展新业态,加大政府釆购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普及,全面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第三十章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创业创新行动计划,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制定出台扶持创业创新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鼓励企业、高校和机构投资建设新型孵化载体,培育众创空间。支持研发设计、科技金融、创业孵化、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以贴息、补助、创投基金等方式,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帮助创新创业者解决筹资难、筹资贵问题。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优化服务,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十一章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服务发展的方针,以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   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创新平台,着力发现、培养、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加大装备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吸纳玉林产业发展所需的急需紧缺人才。重视人才高端引领,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人才小高地等人才工程,积极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有重大发明和重大技术创新的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促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发展。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支持拔尖中青年人才领衔重大科技专项、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接受培训或开展 合作研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国内国外并重,由个体引进向创新团队引进转变。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和加快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的优惠政策及配套文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高素质人才的战略性聚集,把玉林打造成为“双核驱动”和“一带一路”高端人才集聚区。

第二节   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和发展体制,实施重点人才工程,促进人才、教育、科技、产业良性互动。依托产业、项目和重要科研创新平台等重要平台,促进优秀人才与产业项目对接。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职称评审等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分布结构,稳定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畅通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完善人才顺畅流动制度体系,进一步畅通人才跨区域和体制内外流动渠道,提高人才流动性,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就业创业、服务锻炼,营造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改进人才服务管理方式,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健全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业绩档案、诚信认定、人才智力输出、创业项目推介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多样化人才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人事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培育,提高人力资源投资比重,打造人力资源区域性培训基地。

专栏25   人才建设重点工程

人才计划:加强培养、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装备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农业、健康养生、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工程:推进“专家服务基地”、人才小高地建设、“名师”培养工程、企业家精英成长促进工程、工业“双百双千”人才培养工程、“‘专家服务基层’促进农民工创新创业计划”等人才工程建设。

第三十二章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培育消费新业态,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第一节 拓展投资消费增长新空间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把增投资与优结构有机结合,增加有效投资,促进投资规模扩大、结构改善和效益提高。实施重大投资工程包和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启动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点扩大有利于优结构、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的投资,促进投资向重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倾斜。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民间投资规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新型投资审批制度,创新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实施并完善后评价制度。创新融资方式,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股权交易、发行债券、基金融资、互联网金融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

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促进消费升级,带动产业转型,推动供给创新。稳定住房和汽车消费,开展绿色生活行动,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水平发展,在居民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文体服务、法律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批发零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丰富服务种类,提高发展水平,加快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品安全强制性标准,强化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开拓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扩大农村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第二节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大力提升发展实体经济,增加有效投资,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去产能去库存,进一步盘活各种闲置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改善和创新供给,加快形成新主体、培育新动力、发展新产业,充分释放新兴行业的供给端活力。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激发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的潜能。

第三节  激发非公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非公经济服务体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向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专业化、高新化转型升级。加快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注重引入第三方评估,打造非公有制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失信主体惩戒机制。实施民营中小微企业商业金融合作战略,大力推动非公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利用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化解融资难题。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示范工作,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延伸拓展,促进资本与企业、资本与项目紧密对接。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鼓励、推动全民创业,迅速壮大市场主体总量。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上市的培育力度,推动非公企业联合、兼并、跨行业、跨地区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组建企业集团,培育上市公司。加大非公有制经济队伍建设力度,建立企业家、经营管理、技术研发、劳动技能等四位一体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和支撑体系。扩大“玉博会”影响,构筑中小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招商引资的平台,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引进或培育一批资本技术雄厚、带动效应突出的非公科技型企业,使玉林成为先进企业的“首选飞地”,打造国家非公经济示范城市。

第九篇  开放发展,加快形成合作共赢新局面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充分发挥玉林独特的区位优势、侨乡优势和玉商优势,深入实施“东靠南下,通江达海”战略,全面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中国—东盟战略合作,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三十三章  建成广西乃至西南中南地区出海新通道

依托玉林承东启西、北接南出的战略地缘,加快推进以“修机场、建码头、接高铁”三件大事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玉林出海口,构建陆路直接从铁山港东岸出海、水路经西江出海、航空直线出海的区域大通道,形成通江达海、水陆空一体化、与区内和周边地区互联互通、衔接顺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海陆互动、江海联动,建设成为广西乃至西南中南地区新的出海通道,推动玉林从内陆城市向临海城市转变。探索建立联接西南中南经济区合作机制,建设辐射西南中南地区无水港及物流网络,形成联结西南中南地区的经济腹地和走廊,推动珠三角经济区、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北部湾经济区的互动衔接、融合发展,形成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促使国际国内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与玉林的资源、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有机结合,形成驱动玉林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第三十四章  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增长点

发挥玉林南接北部湾地理优势,以龙港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建成“一区两园”, 辐射带动玉林全域发展,打造服务“双核”、辐射东盟的产业腹地,把玉林建设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的增长点。

第一节  建设北部湾城市群商贸中心

主动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动交通建设、产业布局、科技创新、信息共享、生态保护等方面对接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围绕建设智能化、规范化的特色专业化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园区,完善现代商贸体系、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培育壮大实体、虚拟“两大市场”,健全监管、信用、结算“三大体系”,大力发展交通、物流、会展、金融、制造和特色农业等“六大支撑产业”和住宿餐饮、旅游娱乐、中介服务、咨询培训、研发设计等“五大配套产业”。加强与“双核”城市、东盟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商贸合作,推进商贸业、物流业与制造业集群联动、融合发展。依托陆路通道和港口码头,以重点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合作平台,加快推动西江玉贵综合保税区建设。着力把我市建成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服务与金融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北部湾城市群商贸中心、中国—东盟自贸区跨境旅游商品贸易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基地。

第二节 建设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腹地

充分利用龙潭产业园在龙港新区的地位和优势,按“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龙潭产业园升级发展,打造北部湾“龙港新区”千亿产业园区,建设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腹地。重点发展冶金精深加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下游不锈钢、合金精深加工等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构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制造产业链,形成冶金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北部湾经济区乃至中国南方镍都和不锈钢产业“航母”。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大力推进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把再生资源园区打造成华南地区乃至中国重要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加快发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型产品加工产业,大力推进华电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推广应用一批新工艺和新装备。积极引进海洋石化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石化、煤化精细化工产业及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海洋临港产业。充分利用铁山港东岸码头条件,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以及商贸、金融等服务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强化与港澳地区、珠三角、东盟以及周边园区的联动合作,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第三十五章  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合作新高地

围绕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加快“东靠”步伐。依托陆路通道和港口码头,以重点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合作平台,加快推动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把玉林建设成为联结珠西的开放合作新高地。

第一节  全面参与珠西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

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分工合作、互惠共赢,在产业、区域和企业等层面全方位与珠江-西江经济带接轨,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加速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有机整合、集成优势资源,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玉林的交汇,建成“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基地、生产配套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基地。拓展、加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的联系与合作,协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走廊,促进产业转移、承接和发展,构建多元城镇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开创开放合作新高地,在更广区域、更广领域推动互联互通、经济一体化、开放合作、产业合作、人文交流,共建珠西经济带,构建更高更广的联接发展平台,创造和分享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的新成果。

第二节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以政府协作为平台,以软硬件建设及开发区整合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与高端服务业嵌入为切入点,构建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双轮驱动”,推动全方位立体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玉林东部产业转移示范走廊建设,强化产业承载力、产业选择能力、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产业配套能力,重点突出对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等高新技术,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相关的新兴产业的招优引强,拒绝落后淘汰产能转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公寓管理式的商务写字楼,吸引国内外贸易、金融保险、商品检测、商品研发及科技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到玉林设立总部和地区分部,引导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嵌入示范区制造业。以转移带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设泛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及再生资源加工基地、休闲旅游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升级版。

第三节  深度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市的联系,在更大范围内、更深领域里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理念、交通、产业、市场、人才等方面与“泛珠三角”区域实现全面对接,主动接受“泛珠三角”区域的带动和辐射,实现交通互联、产业对接、市场互通、要素联动、旅游合作、生态共建,全面激活玉林融入“珠三角”区域合作开放开发的源动力,推进建设九洲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玉林-贵港东津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加快、加密玉林和“珠三角”区域之间公路、铁路、水路的对接,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充分利用玉林产业比较优势,促进玉林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着重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等诸多领域上争取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积聚和互补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借助“泛珠三角”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共同拓展东盟和全球市场。

第三十六章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第一节  深化面向东盟的交流合作

加强与东盟在贸易加工、资源开发、投资建设、金融、旅游、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培育壮大商品出口基地,搭建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发挥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机械、陶瓷、医药食品、服装皮革等优势产业走出去。规划建设中国(玉林)—文莱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马来西亚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建设日用陶瓷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启动申报玉林作为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大力支持和促进玉林保税物流新业态发展,主动融入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培育服务新业态。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出口,扩大商贸、物流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重点的加工贸易产业,加快形成加工贸易向重点区域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以点带面,建设加工贸易产业带。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大力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新型贸易方式发展。积极培育海外工程承包产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玉林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