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重磅】四部委印发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涉及燃气轮机等)

2016-08-22 14:4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中国制造2025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 4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专项

谱系化动车组研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专项。时速 350 公里标准动车组:进一步提升转向架及车体、制动系统、牵引系统、齿轮传动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的自主化水平,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化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时速 250 公里标准动车组:研制满足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要求的车型,完成型式试验、运用考核以及其他试验,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时速 160~200 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及城际动车组:研制满足系列化、平台化、标准化要求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展工程示范应用,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化;完成卫星通信在高速列车上的推广运用;完成智能化样车研制。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研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专项。研制与地铁互联互通、时速 120~ 160km、启动加速度≥0.8m/s²(0-40km/h)的市域快轨动车组,建立标准体系,形成产业化;完成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系列、现代跨座式单轨列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自主开发,开展工程示范应用,实现产业化。

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研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专项。研制自主化的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城际铁路列控系统、互联互通城市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市域快轨信号系统,智能化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开展工程示范应用,建立标准体系、实现产业化。

(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节能汽车。重点开展乘用车/商用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开发与产业化、高效内燃机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产业化、高效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展整车及系统部件的轻量化、NVH 等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节能技术标准与测试评价等。

新能源汽车。重点开展全新设计的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乘用车产品平台的开发,兼顾特色商用车车型的开发,开展高性能低成本动力电池及材料、驱动电机及关键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高性能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部件及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实现电机 -传动系及控制器的一体化设计的驱动动力总成的研发,兼顾电动助力转向、电动空调、电加热系统以及电动制动系统的开发。积极实现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完善与检测评价能力提升。

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开展车载环境感知控制器开发与产业化、车辆智能控制与集成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开发与产业化、数据安全及平台软件等的开发与产业化,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与测试评价能力建设等。

到 2020 年,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降至 5 升/100 公里,商用车新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 70%以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 80%;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制及应用。

专栏 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项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专项。重点发展全功能、高性能的整车控制系统产品,实现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和电池管理等多项功能的高度集成。提高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产业化水平,发展适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客车的高水平机电耦合动力总成或产品,突破多领域集成优化设计技术,提高相关生产工艺和试验检测设备技术水平。提高先进动力电池及其系统集成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单体电池、高功率密度超级电容,正负极、特种隔膜、电解液等电池原材料产品及测试设备,提升产品一致性、安全性水平。

整车控制、驱动系统、整车轻量化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专项。开展融合多信息、以能量管理为核心的整车智能控制技术、高集成度的动力系统电动化等技术研发。突破电机与传动装置、逆变器集成,高集成电驱动系统专用变速器等技术。研发非金属复合材料、高强度轻质合金、高强度钢等轻量化材料的车身、零部件,突破整车结构优化设计技术,车用碳纤维原材料成型、在线编制、模压成型,铝镁合金真空压铸和液压成型等先进工艺技术,开展轻量化材料加工及整车、零部件成型生产和检测能力。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模推广应用专项。继续开展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不断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以中型及以下车型规模化发展纯电动乘用车为主,实现纯电动技术在家庭用车、租赁服务以及短途商用车等私人领域的推广应用。以紧凑型及以上车型规模化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为主,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在私人用车、公务用车以及其他日均行驶里程较短的领域推广应用。以城市私人用车、公共服务用车的批量应用为主,实现燃料电池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部分示范城市集中开展百辆级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建设满足示范运行需要的制氢、储氢和加氢设备设施。

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专项。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用户居住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单位内部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城际快充网络建设,同步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加强配套电网保障能力,完善配套电网建设与供电服务。加快推进充电标准化工作,依托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充电基础设施与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技术方案。

跨产业融合实证示范工程专项。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融合的综合示范,燃料电池汽车与氢基础设施的综合应用示范,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联合实证示范以及智能制造示范工程、相关标准与测试评价等。

(六)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以支撑我国深海油气开发需要为目标,突破一批深海勘探装备、生产装备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基本具备深海油气开发装备设计建造能力。加快推进海洋空间综合立体观测网、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深水动力定位原油输送装置、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深远海岛礁利用和安全保障装备、深远海探测与考察装备等研发和应用。加强深远海应急抢险救助装备研发,突破深海探测设备、饱和潜水装备、水下机器人(ROV)、深水铺管设备和大深度打捞装备的设计建造技术等。重点突破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化装置、深水钻井船、深水勘察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相关配套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并通过海上试验和实际应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创新成果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转化能力。

高技术船舶。加快推进智能船舶、超级生态环保船舶、极地科考破冰船、极地运输船舶、高性能执法船舶、高技术远洋渔业船舶、大型豪华游船、大型 LNG 燃料动力船舶、超大型 LNG 运输船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深水钻井船、起重铺管船、海洋作业支持船、节能型远洋运输船等量大面广的高技术船舶系列化研发。

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重点针对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进行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形成支撑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配套产业集群。开展船用主机、新型船用动力系统、钻井系统、发电设备及系统、电子航海设备智能系统、自动控制设备、货油设备、升降锁紧装置、起重机、动力定位设备和系统、深海锚泊系统、深水绞车系统、水下生产系统和设备、安装检修设备、LNG 货物维护系统、船舶安全与环保设备等关键配套系统的攻关,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

到 2020 年,步入世界造船强国行列。建成较为完善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设计、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主要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居世界前列,骨干企业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 35%和 40%,部分前沿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概念/基础设计世界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关键系统和设备配套率分别达到 40%和 60%。

专栏 6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专项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重大装备研制专项。重点开展海洋深水与极地油气资源勘探、开采与生产装备水面支持装备,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海底资源勘探、可燃冰开发装备,海上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开发利用装备,大型或超大型浮式保障基地、极大型海上浮式空海港,300 吨级水下载人运载装备,超级生态环保船、极地运输船、汽泡船、豪华游船、大型 LNG 燃料船等研发,完成概念设计,推动重大装备应用。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示范工程专项。结合新接和在建工程项目实际需要,在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化装置、深水钻井船、深水大型铺管船、深水勘察船、极地科考破冰船、大型半潜运输船、多缆物探船、节能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领域,按照设计、建造、配套的原则,开展示范工程研发和应用,促进成果转化。

重大产品研发及试验检测平台建设专项。满足未来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需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产品研发设计、试验检测、检验认证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通过增加必要的试验检测装备,从攻克关键技术入手,以提升产品品质和质量可靠性为目标,加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力设备、机电设备、水下设备以及专用作业装备研制和标准化制订,提高我国配套设备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七)智能电网成套装备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关键技术装备。围绕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进一步研究和提升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电网关键技术装备,推动智能化风电和光伏并网逆变/变流器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大数据建模和分析技术研究、云计算和互联网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综合监控及运维领域的应用。研发基于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可再生能源综合监控及运维系统,突破大规模间歇式电源的高压直流送出技术装备、海上风电场直流输电技术装备等。

大容量输电技术装备。全面掌握 1100kV 等级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装备,自主研发抗震型交流系统用变压器套管、无源式光学电流互感器用光纤传感器、内置式绝缘子关键部件。研制 ±800 及以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关键技术装备,突破换流变压器、换流变套管、出线装置、平波电抗器、直流输电晶闸管换流阀等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结合大容量输电工程建设推进自主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

智能电网先进技术装备。依托智能电网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以±500KV/3000MW 柔性直流系统关键技术和控制保护设备为代表的柔性输变电装备、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装备、用户端智能化成套装备、新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和材料、能源互联网核心装备、先进储能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制;全面掌握智能变压器、智能断路器、直流开关、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核心零部件 3D 打印技术应用、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及接口装备研发制造技术。推广应用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输变电设备状态诊断、变电站智能巡检、配电自动化、主动配电网等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促进上下游产业健康发展。

电力储能及新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和材料。推进 10MW 级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高温超导储能、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10MW 级液流电池储能成套装置、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高性能铅炭电池储能、25kW 铝合金钠硫电池储能模块、100MW 级钛酸锂离子电池储能等关键技术、材料和装置的研制和应用示范。研制新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和材料,突破以 SiC 和 GaN 等材料为代表的宽禁带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高压/大电流瞬态开断电力电子器件、高压大容量固态电力电子变换器,研发新一代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材料生长与掺杂、器件及封装、驱动及电路设计等关键技术工艺。

到 2020 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电网装备体系,牵头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提升智能电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自主提供能力。形成智能电网一、二次装备相融合的研发制造体系。灵活交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分布式能源并网、智能变电站集成等智能电网核心装备实现自主化,基本满足国内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具备成套出口能力。新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能量路由器、储能等关键装备实现突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气轮机查看更多>分布式能源查看更多>中国制造20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