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淮北市十三五规划:推进大唐虎山电厂、中利电厂二期建设 加快全市风电资源开发(全文)

2016-11-11 09:4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火电淮北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中高端转移。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促进主导产业、传统产业领域的优势骨干民营企业提高行业竞争力。依托制造业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在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咨询、节能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快速发展。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推广“税融通”,对在转型升级中出现暂时性困难、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重点民营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实施重点帮扶。

第三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主力军作用,以市职教园区、省级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实施“创翼起飞、圆梦淮北”行动计划,实施青年人才创业工程、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业领航工程、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创客能力培养工程、创业平台搭建工程等。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众创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服务。引进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形成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

第五篇  扩大对外开放 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推进区域开放合作。搭建开拓国际市场新平台,增强大融合、大开放下集聚要素和配置资源能力,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第一章 全面加强区域合作

全面参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促进区域间产业、市场和要素资源的全方位对接,不断拓展开放发展空间。

第一节 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对接,不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加强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跨界河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合作,形成联防联控合力。积极推进核心区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双边、多边沟通与合作。

第二节 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等领域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新一轮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化产业发展。加强在物流运输体系、通关一体化、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对接。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要素与我市人力资源等优势要素双向流动。积极参加各类展会,广泛开展经贸合作。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能源产业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争取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

第三节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紧抓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全面推进区域内产业、交通、旅游、环保、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对接。以能源、绿色食品、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加强产业协作和优势互补,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煤机装备基地、食品产业基地、铝工业基地。打通豫东皖北综合交通通道,推进徐州—淮北—阜阳高速公路、沱浍河四级航道整治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旅游、物流基地协作开发,提升隋唐大运河旅游品牌实力。协同推进矿区生态环境和煤矿塌陷区治理工程,提升区域整体生态承载能力。加强与经济区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资合作及人才资源互通共享。

第四节 全面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推进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围绕实施综合治水、航道等级提升、特色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等五大工程,超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列入政策支持范围。重点在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铝基新材料、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热值煤发电等优势产业方面对接项目。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沉陷区综合治理、浍河航道整治、淮水北调跨流域调水等重大工程实施。

第五节 深化南北合作

深入推进濉芜现代产业园建设,加强产业的对接与合作,力争一批知名企业、龙头企业、牵引性及辐射性较强的企业入驻园区,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集聚态势。突出园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共建园区打造成为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园区在运行机制、集约用地、园区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不断集聚企业资源,增强园区辐射和带动力。拓展与皖江城市带更多地区的合作,不断放大园区的辐射和示范效应。

第二章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大力促进招商引资提质提效,围绕新型煤化工、铝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大型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交流,推动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自主研发能力突出的骨干企业。瞄准央企、知名民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围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短板”提升工程。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施专业招商、全民招商、组团招商、挂职招商,积极探索网络招商、委托招商等,鼓励开展依托标准化厂房、低效闲置土地等开展“零土地招商”和“二次招商”,努力提高招商精准度。建立第三方专家项目筛评制度,严把“产业、用地、环保、实力、效益”五个关口,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质量。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实施招商引资负面清单制度,健全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规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安商服务,持续提升投资发展环境。

第三章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开展中德、中波、中俄经贸合作。继续扩大外贸规模,优化外贸结构,逐步提高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重点培育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企业,壮大出口主体,引导出口产业集聚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广交会、厦洽会、东盟博览会、中俄博览会等国内外重要展会,推动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平台,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增强企业技术竞争力。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进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基地,承揽对外承包工程,开展对外劳务输出和服务外包。支持企业根据需求申报自用或公用保税仓库及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好青龙山铁路“无水港”,提高外贸服务水平。

专栏11:“十三五”开放合作重大项目

区域互联互通工程:城际铁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城际间快速通道项目、内河航运建设项目。

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程:能源方面,推进煤电企业在境外勘探开采煤炭资源和发展煤炭工业,参与重大电力项目合作。装备制造方面,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轻工方面,选择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市场广阔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纺织、食品加工基地。农业方面,支持在境外投资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和推广示范基地。

第六篇  加强社会建设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共享发展,突出民生重点,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把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章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坚持“一村(户)一策”,因人因地施策,全面推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六个精准”,提高扶贫实效,确保全市22个贫困村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加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强化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确保平困户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项致富技能。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向贫困村倾斜,加快贫困村人居环境。实施智力脱贫工程。加强教育扶贫,努力构建到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教育精准脱贫体系,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实施健康脱贫工程。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推动乡村道路、农网改造、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清洁家园等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和单位帮扶贫困村制度,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制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第二章 提质发展教育事业

第一节 普及基础教育

按照教育质量提升与教育公平并举原则,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高幼儿保教质量。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划片入学政策,适应户籍制度改革需求,建设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进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第二节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创新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机制,建立企业参与办学机制。加强与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鼓励市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改革,支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争创省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

第三节 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和能力建设,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建立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发展。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和留守流动儿童、残疾儿童关爱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办好特殊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推进教育公平,支持幼儿园和优质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发展,鼓励淮北一中、濉溪中学、实验高中等骨干学校建立创新教育联盟等。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开展数字校园、名师课堂、电子书包等行动。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支持淮北师范大学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淮北师范大学人才智力优势,加强市校合作,健全市校合作机制,推动市校双方融合发展、一体发展。

第三章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第一节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居民健康行动计划,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综合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加强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深化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着力健全分级诊疗、药品采购供应、医保管理等体系建设。完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构建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大力发展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远程医疗。鼓励发展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共同体、医疗集团,加强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等地区医疗合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加快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对口帮扶非公立医疗机构。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国民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人。

第二节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健身广场、健身苑、体育俱乐部建设,提高群众健身设施覆盖面。以城市公园、绿地、社区为节点,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健身步道。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健康淮北”活动,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职工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参与率。坚持体教结合,加强学生体质监测,不断提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体质水平。鼓励发展体育协会、健身团队、体育社团等社会组织,加大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力度,培育群众体育消费观念。推动体育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第三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生育水平,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计生服务全覆盖,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倡导优生优育,提高生殖健康、妇幼健康、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全面落实扶助关怀工作。健全人口基本信息共享机制。顺应人口老龄化形势,实施“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工作,提高残疾人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章 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退役军人就业。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积极开发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依法规范用工,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淮北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