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马鞍山市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火电能源建设 推动风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全文)

2016-11-17 09:3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火电马鞍山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6  交通十大工程和行动措施

1、区域联通工程。谋划综合运输通道,加快东向发展,宁马一体、马芜同城;加快跨江发展,对接合肥,江西地区直接接受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规划从公路、铁路、水运等维度重点打造“一横一纵两联”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

2、枢纽中心工程。构建综合枢纽体系,重点推进“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建设,做响以港兴市,以中心港区、郑蒲港区为核心,构建“双港为核、以点串线、以线扩面”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双港多场、多式联运”的交通枢纽体系及交通集疏运体系。

3、都市对接工程。重点协调江南、江北沿江交通廊道,扎实推进轨道系统(铁路+城市轨道)对接,加快协调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布局,密切配合航道整治协作,构筑宁马芜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4、跨江便捷工程。落实马鞍山市“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战略,实现江东、江西城镇发展带的协调、联动发展,建成慈湖公铁大桥、九华路过江隧道、姑孰长江大桥,缓解过江交通难题,提升过江通道联动保障能力,逐步解决过江通道资源限制两岸协调发展问题。

5、城乡一体工程。优化农村公路,重点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生命防护、撤并村公路改造和撤并村公路改造工程,实现“路、站、运”同步建设,加强危桥改造和拆渡建桥工作,提高农村客运班车的通达深度和广度,促进马鞍山市全域城乡融合。

6、现代物流工程。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港口物流基地,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公铁、铁水、公水、水水)。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建设,优化货运站场布局,优化运输物流装备。完善以农村物流枢纽站场为基础,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7、公交都市工程。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积极申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调整与优化现有公交网络,大力发展新能源公交车,加快完善快、干、支三级公交体系和公交场站布局,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地位,优化出租客运及汽车租赁业管理。

8、智慧交通工程。以行业服务、行业管理双核战略为主线,实现各类交通信息的优先衔接;以交通运输管理和交通信息服务为抓手,集成各类交通应用系统,形成行业性平台,提高行业管理、公众服务、应急处理能力,打造综合运输信息化体系。

9、绿色交通工程。推进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强行业环保监管,贯彻低碳交通建设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及城乡公交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提高营运车辆节能环保水平,优化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10、平安交通工程。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诉求以及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完善新型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交通运输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大力推进源头治超工作,建立运输应急协调机制。

专栏17   “十三五”期间部分基础设施项目

1、巢湖-含山-和县-马鞍山城际铁路:总投资229亿元,项目自在建的商合杭线路至巢湖东站引出,向东经含山、和县,推荐在江心洲附近跨长江后接马鞍山东站,线路正线全长75km,暂按时速350公里高铁标准设计。

2、郑蒲港铁路:总投资22.6亿元,全长约38.365公里,线路自淮南铁路铜城闸站引出,经芜湖沈巷、和县白桥、姥桥,至郑蒲港新区后向东,直至郑蒲港港区。新设郑蒲港港站,预留郑蒲港新区站。全线按国铁III级标准、单线,设计时速80千米/小时。

3、和宁城际二期工程(安徽段):总投资41亿,线路起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止于苏皖交界处(安徽省道105与江苏省道124交汇处),线路经过乌江,全长约21.5km,其中高架线约8.5km,地面线约13km,设站5座,平均站间距为4.3km。

4、宁芜铁路扩能工程:总投资20亿,北起沪宁线南京东编组站,终于芜湖东站。线路全长102.4km,扩能改造99.6km,全线复线电气化,速度目标值120km/h。其中马鞍山段长35.7公里。

5、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269亿元。加快推进和宁城际二期工程(安徽段)、有轨电车和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等工程,力争形成贯通我市主要区域的轨道交通格局。

6、马鞍山九华路过江隧道:总投资75亿元,建设自长江东岸九华路,经江心洲,至郑蒲港作业区二期及规划中保税区的过江隧道,设计车辆时速80公里,通道路线长约9.0km。

7、宁和高速(和县段):总投资23亿,建设和城至南京的高速公路,全长25公里。

8、公路网建设及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20亿元,包括G329含山段改建工程,续建改建S367、S226昭关至塔岗段、S206等一批项目,建设江博公路、红旗路、S350郑巢路、S313、S247围乌路等,完善全市公路网络体系。

9、城区道路工程:总投资35亿元,新建宁马高速马鞍山北出入口立交互通工程、红旗路贯通;续建慈湖河路改造(林里路-九华路)、冯桥路(慈湖河路-霍里山大道)、马濮路、湖南东路下穿东环高速公路改造、马濮旅游大道管线、东湖路、康乐路、梅山路、向濮路、江东大道四期、恒兴路、沿江大道、体育路、九华东路二期、秀峰路、嘉陵江路等。

10、郑蒲港新区长江岸线开发和口岸开放工程:总投资100亿,开发郑蒲港新区24.5公里长沿江深水岸线,建设万吨级码头泊位33个,规划吞吐量过亿吨。支持申报一类开放口岸及肉类、粮食、整车等进出口指定口岸。

11、重大水利航道整治建设工程:总投资43亿元,包括水阳江下游(当涂境内)防洪治理、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青山河、姑溪河航道90公里按照三级航道标准整治及驷马山干渠(乌江船闸-入江口)维护性疏浚等项目,全面提升我市境内航道通行能力。

12、马鞍山市中小河流治理:总投资16.9亿,治理河流50段,治理长度410km。

13、一江两岸新型城镇化综合管廊系统提升工程:总投资100亿元,通过新建、改造等手段,完善全市范围内排水、燃气、供水、热力、电力、通信等各种市政管线功能,加快泵站、加气站等管网附属设施建设,缩短两岸基础设施差距,全面提升城市管网系统承载能力。

第十五章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  供电、供气设施

加快推进火电能源建设,推动风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老城区电网改造,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适度超前实施一批重大输变电项目,全市规划新建500 kv变电所2座,220kv变电所7座,同步完善配电网络,完成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合理布设燃气管网,提高中心城区和县(新)城燃气普及率,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提高天然气综合利用效率。

第二节  给排水和环卫设施

统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建设和管理,加快城区供水网络改造,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完善和建设城乡统一供水系统,确保供水安全。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我市水体排查制度,建立黑臭水体档案,确定黑臭水体名单和整治计划。2020年,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加速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系统等环保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城市积水点改造,将市政消防和地下管网与城市道路一体化配套建设,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新建、扩建及提标改造4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向山东岘垃圾焚烧发电厂。到2020年,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中心城区、县(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第三节   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

加大城镇教育投入,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建设,完善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的达标建设。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棚户区改造以实物安置和货币化补偿相结合,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应当不低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5%。

第四节 人防及其他设施

大力推进人防设施建设,完善人防工程体系布局,落实和细化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指标,建立健全人防(民防)组织指挥体系和通信警报网络系统,提高人防快速反应能力。提高防洪、防涝等水利设施建设水平,高标准建设地震预报、监测系统和防震工程;实施智慧气象惠民工程,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有序建设突发灾害和安全事件的人口疏散隐蔽、物资储运基地及相应的配套工程。推进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援和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各类预防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六章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丰富城镇底蕴,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适时稳妥推进城乡区划调整,全面加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等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市容市貌管理,加强“三线三边”整治,建设宜居城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切实解决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建设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推动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应急化转变。

探索城市管理新体制。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程度,实现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健全城镇交通、卫生、市容和市场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大对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供水供气等建设力度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创新社会治安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深化“市—县(区)—社区”三级服务,将政府职能部门与居民相关的审批和服务事项整合到社区信息化平台,形成居民生活全方位服务、生命周期终身服务和社会治理全程服务三大体系。

第六篇  坚持文化传承,建设精神文明新家园

第十七章  提升城市文明素养

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倡导城市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节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继承我市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大力弘扬“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马鞍山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提高社会公共文明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为指导,倡导“公平、正义、和谐”的理念,在广大市民群众中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大力宣传敬业奉献、见义勇为、敬老爱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精神文明模范人物,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公民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强化公德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共精神。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正能量。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文化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大力培育和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积极引导全社会无偿献血、捐髓捐遗、结对共建、扶贫帮困、服务社会等各类公益活动。进一步健全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完善考评奖惩制度,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加大民生科普宣传力度,建立科普资源、设施和服务共享机制,提高公民基本科学素质。

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打造凌家滩遗址公园及文化村、和县历史文化休闲区、大青山文化旅游区、和县猿人遗址公园、朱然文化园、烟墩山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形成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推动含山县运漕镇、和县乌江镇、当涂县黄池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巷及古建筑的抢救性维修。加大博物馆、文化馆等设施建设,鼓励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以及艺术家、收藏家兴办博物馆和艺术馆。推动景区景点、名胜古迹的升级改造,加快A级景区创建提升。加快合作建立省考古所马鞍山工作站,使其成为皖南地区考古发掘、资料整理、文献研究、人才培养的中心。完善文物行政执法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推进“网上博物馆”建设。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简化市级非遗项目申报流程,加大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及非遗传承人申报力度。力争产生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超过20人。扎实开展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积极举办文化庙会、非遗巡演、非遗进校园、少儿非遗知识大赛等展演展示和传承传播活动。强化非遗项目记录工作,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方式数字化。推进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在重点旅游线路上布局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代表性强的非遗基地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

第三节  倾力打造“诚信马鞍山”

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原则,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失信行为多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开展专项治理,加大对企业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等领域诚信热点问题和市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失信败德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建设,严格市场准入、失信约束、激励惩戒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企业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咨询为重点的社会化信用网络体系。加强诚信建设舆论宣传,营造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马鞍山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