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马鞍山市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火电能源建设 推动风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全文)

2016-11-17 09:3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火电马鞍山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八章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形成比较完备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构筑主城区10分钟、县级城区和重点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网络服务平台,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职工书屋建设,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统筹推进市档案馆新馆暨数字档案馆建设,实现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以市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全面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市乡镇(街道)全面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重视老年教育,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制定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推进地方志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展陈设施建设,提升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

专栏18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大工程

建设市档案资源管理中心。按照“整合资源、统一管理、一站式利用服务”的基本思路,新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左右的市档案资源管理中心,整合市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等我市档案类公共服务资源,统一标准,自主管理,共用档案业务技术用房和对外服务设施,向社会提供一站式利用服务。项目用地约15亩,建设资金由市财政以及市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原址置换解决。2016年启动项目前期工作,2017年开工建设,2019年投入使用。同步实施市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数字化项目,投资500万元,2020年实现市档案馆全部档案数字化管理服务。

建设马鞍山信息惠民综合平台。项目总投资9000万,分三年建成,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微信城市服务、智慧社区、市民卡、智能公交站台等多个项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016-2018年每年投资3000万。

打造“1+3”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积极实施“1+3”名城计划,着力构建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名城、数字文化名城和全民阅读名城。通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五大提升工程”,即文旅融合提档工程、数字文化提升工程、“书香马鞍山”提质工程、群众文化提优工程、机制创新提效工程,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

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城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充分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全力建好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和标准化试点城市,力争到2020年,建成安徽省首个、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城市。

打造系列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结合马鞍山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充分发挥节庆活动对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创新李白诗歌节、“江南之花”、周末大舞台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方式,重点面向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宣传,广泛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和市民积极参与,将其塑造成为全市百姓参与度广、全省影响力强,全国较有名气的大型品牌文化旅游活动。

第七篇  推进生态文明,打造绿水青山新环境

以生态市创建为统领,全面加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和生态载体建设,促进全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跃上新台阶。

第十九章  构建生态经济

加快产业发展生态化。积极构建循环、低碳工业体系,使全市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平衡,生态特征更加明显。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企业更新改造工艺技术装备,开发利用节能、降耗、环保新技术,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绿色生态产品开发力度,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效增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进慈湖高新区等开发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冶金装备、工程机械、重型卡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等再制造产业发展。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扩大集中供热范围,提高脱硫机组运行效率,有效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推广电厂低氮燃烧技术,完善烟气脱硝设施。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节能降耗,规范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节能检测和监测等服务。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强化新建项目节能管理,强制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电能服务等有效节能模式,切实降低单位生产能耗,力争万元GDP能耗低于同类城市水平。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和完善节约用地制度,优化建设用地结构,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实现矿产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全力抓好污染减排。强力推进火电、钢铁、水泥(熟料生产线)、造纸、城镇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等重点行业的污染减排,加快减排工程建设,确保发挥减排效益。强化水污染物总量控制,降低污染负荷,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和管网设施建设,强化提标改造、污泥处置和氮磷污染管控工作。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促进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落实环境应急管理措施,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生态市创建要求。

第二十章  改善生态环境

巩固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完善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推进水污染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好区域与行业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利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大力开展主城区水环境治理工作、对80条水系、12片湖塘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并按照“一河一策”原则,实施综合治理,到2020年底,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基本消除劣V类水。全面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加强沿江、沿河重点排污企业环境监管,确保全市国控、省控断面100%达到水体功能标准要求。

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控煤、限车、抑尘、治污、创绿”的工作方针,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认真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项目,加强机动车尾气、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措施,淘汰全社会黄标车;开展建筑工地、道路、港口码头、物料堆场、矿山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禁烧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火电、水泥、钢铁等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升级改造。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全力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危险废物和辐射污染防治。确保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大于90%。加强医疗废物收集网点建设,确保全市医疗废物安全集中处置率100%。依托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实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100%。全面开展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加强对化工、电镀、蓄电池及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监管。加大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力度,严格辐射安全许可制度,切实保障环境安全。

加强土地、矿产及森林资源保护。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机制。积极争取优化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控制性指标。根据新增外来人口科学确定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额标准及等级划分范围,建立达标激励机制。实行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按照国家要求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好生态功能区。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全面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任务,积极开展土壤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尾矿、废石、冶炼废渣的二次开发利用,打造“绿色矿山”。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等区域的保护力度,确保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7%以上。以丘陵山地为重点,绿化荒山、荒地;加强城市森林、绿色生态走廊、城郊绿地及江滩地抑螺防病林等建设,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2020年达到17.5%以上。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强化环保执法监督,严格执行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坚决防止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发生。

做好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合理规划港口建设,科学布局,确保在充分发挥岸线资源利用价值的同时,保护岸线生态环境。加大对长江干流等主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力度,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第二十一章  打造生态社会

建设绿色城市。加快城乡绿色生态建设,科学安排绿地建设用地,建成依江、傍河、滨湖、沿路,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继续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全面实施绿色长廊建设,加强城区绿道、公园绿地、城镇公共绿地、社区绿地建设,不断提高绿化造林水平和质量。

倡导绿色生活模式。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培养公民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倡导合理消费,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和勤俭节约风尚,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统筹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的创建成果,健全法规规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体系。执行更加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市场准入标准,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提高违法处罚标准。依法从严控制资源开发活动,加大对基本农田、水稻主产区、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等区域的生态补偿力度。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相结合,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第二十二章  优化生态载体

推进各级载体创建。全面落实《马鞍山生态市创建行动计划(2014—2020年)》,加快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确保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保持全省前列。加快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向更高层次推进,全面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

加快生态园区建设。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各区域产业定位,规范各区域开发时序、开发强度,加大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力度,努力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乡建设和国土开发格局。全面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循环化改造。到“十三五”期末,率先建成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园区。

完善生态单位创建。广泛开展生态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节约型示范零售企业、节能低碳家庭等创建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筑牢生态市创建的社会基础。

专栏19      “十三五”期间部分生态环保重点项目

1、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工程:总投资16.5亿元,包含马钢公司利用富裕煤气,开发区集中供热循环利用系统,长江钢铁剩余煤气及转炉蒸汽发电,万能达发一、二期四台机组节能环保改造4个子项目。

2、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工程:总投资10亿元,包含滨江新区采石镇、雨山区向山镇、当涂开发区南区供电及污水管网(线)泵站建设,当涂县大型垃圾中转站,当涂大公圩、郑蒲港、和县县城、乌江镇等地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泵站建设,共8个子项目。

3、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7.4亿元,包括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工程、慈湖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利用世行贷款项目、水阳江下游、姑溪河航道及驷马山干渠等重要水利航道整治建设工程,以及全市建成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提升水系排涝防洪标准。

4、市开发区南区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总投资7亿元,包括建设银塘湖公园,提升汇林路、丁山路、明珠路、黄山路、长山路绿化水平,改造及配套绿化梅山路、青山路、朱然路红旗南路,进行章塘支沟、横山渠、银塘支渠,及前进泵站、虬塘河、掩山河水系等整治工程。

5、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循环化改造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绿化等共享基础设施和循环化改造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循环经济项目改造,实行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等能量梯级利用项目。

6、新型城镇化两岸节能环保智慧产业园:总投资40亿元,依托经开区产业发展基础,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道路、水电管网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重点引进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信息化技术等企业,打造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集群。

7、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以慈湖高新区循环化产业为基础,以易能环保为龙头企业,打造知名的循环再制造产业基地,力争到2017年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2020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8、清洁能源工程:总投资75.6亿元,由含山、和县、当涂县、雨山区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三县风能发电,将农业科技生态种植与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结合运用。

9、绿色生活生态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包括4万亩环含城绿色生活生态产业园和2600亩(含水体面积)郑蒲港姥下河城市湿地公园。

10、两岸县乡自来水提升工程:总投资10.8亿元,在含山县、和县、当涂县及示范园区等地选址新建及改造完善自来水供水设施,全面提升我市自来水供应能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马鞍山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