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评论正文

电力产业规划与企业定位的碎片化思考

2016-11-18 13:15来源:能源与环保作者:大杨关键词:电网企业电网公司电力市场化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们可以看到的情况包括且不限于以下现状:

1、简政放权对行业的影响。

自2014年以来,我们大力推行相关提高工作效率的政策,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进程,但是由于各地方政府投资与规划的主观性、对于就业和税收的迫切需求以及公开信息不足,导致电力规划各自为战。在各电源品种的搭配、省内省外电源的消化、新技术的冲击、全国经济形势的评测甚至电网与发电企业、用电企业之间利益平衡等众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从而导致电力行业规划与用电需求产生误差,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形势突然恶化的背景下缺乏权威部门及智库的统筹与引导,令本应属于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的电力行业,更加突显周期性行业属性。

2、发电企业规模与风控的纠结

长久以来我国的高速发展给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不需要首先考虑项目投资的回报与风险,而是先行占领市场,以规模为导向,未来反正会有足够的需求来消化。用来支撑他们的或许是大唐帝国的昌盛,或许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飞速发展。然而经常诉诸报端的我国钢产量数据、水泥产量数据、环保排放总量以及水资源消费等等数据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如此大体量的经济体,他的快速成长所消耗的资源总量是惊人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崩溃,都是源于社会总体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依靠粗放型的供应机制,不仅我们没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可供挥霍,就连人口红利也已经失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日欧等10亿人口经济体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剥削全世界另外数十亿人剩余价值以及全部的自然资源消耗的基础上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原来在金字塔顶端的10亿人,面临的是10亿左右规模的中国小康人口以及2亿以上印度、中东、东南亚富裕人口的分享。这也就注定,假如没有战争与瘟疫等大规模人口缩减的事件发生,那么依靠消耗资源为基础的行业,必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这里面一方面体现为中印等国对于美日欧资源消耗的短期结构挑战,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新技术和更高等级文明对现有体系的长期颠覆与革命。

正如我们的孩子会问:红军长征为什么不坐飞机?消费者们也不会注意到企业发展趋势的细枝末节。但做为一个市场主体,无视技术挑战与市场规则,通过短期所拥有的一些优势来与行业的趋势做抗争,无异于饮鸩止渴,自取灭亡。这个时候我不想列举更多的数据,相信大家仅仅从一些领军企业公开的资产负债变化情况,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企业的资产是社会财富,不以优化资产质量为导向的管理者,都应该深思。

3、电网自身定位的重建

两个企业,完成了一个国家主要的电力用户的供应保障与服务,相关业务能力和技术指标都位列世界一流。即便放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话题。何况是中国。

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瓶颈,在大家共同找到新的发展模式之前,只能依靠存量市场的博弈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大家疯狂发展的时候可以不在乎细节,但当我们需要与美日德一起过苦日子,即使考虑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竞争,我们仍然要在成本上更加精打细算。任何一个涉及到中国制造成本的要素,都是需要控制的目标。于是我们听到了减税、人民币贬值,银行存款降息,延长劳动力退休年限,降低工资社保缴纳比例,促进电信、油气、电力行业改革的种种声音。做为一个影响中国数万亿产值的电网公司,自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放开两头,管好中间。将电网企业“买输卖”的贸易模式,转变为通道模式。将贸易交给市场,自身通过提供必要的服务来赢利。看似影响了电网原有的经营模式,并且限制了一定的业务空间。但由于输配电费将采用成本+合理利润共同确定的模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之更加具备公用事业属性,面对中国如此大的市场,通过对电网的不断完善和长久运维,本身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业务的剥离,将有助于企业核心定位,并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也许有人不这么看。

但我们相信,不论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还是低能耗资源的技术革命,都将确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站在了趋势的肩膀上。伴随蒙古铁骑踏平欧洲以及清军入关的利器,并不是弯刀与野蛮人的勇气,而是骑兵机动性与火炮的大规模应用。他们背后,正是高效率与高能量密度对于低维文明的碾压。而中华民族近100年来的悲惨记忆,也正是倒行逆施,放弃火器的发展的苦果。民智已开,不论是抵制油气管网改革的声音,还是以技术为借口对于电力改革的顾虑,都无法阻挡整个社会进程的发展。相关企业需要做的,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找准自身定位。一方面通过对其他国家市场的占据,完成我们过剩产能与高效管理经验的输入,另一方面借助金融、投资等手段,完成自身业务的多元化与持久化。继续现在的垄断体制,那么战胜现在电网的,一定是另一张电网。

4、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欠缺

我们这里面需要说明的,首先不是泛指发电、电网、售电甚至政策制订者某一单一领域;其次,不是强调大家的专业素养。我们说的,是综合素质人才的缺失。诚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电力这样一个关系到国济民生的行业,足够的专业素养是其长期安全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也正在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专业技术人员。正是他们的努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周期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以满足供应为主要任务的技术人员,面临着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多样化用户需求以及企业投资运营体系多重的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以来我们的企业发展模式和体制,培养的是相对各自封闭的人才队伍。水火风光核之间,发电与电网之间,规划与执行层面,金融与实体,都存在着一些难以逾越的界限。即便财务与行政这种通用的岗位之间,也缺乏足够的交流与沟通。面对当前的种种新挑战,一位搞风电的专家,难以系统掌握LNG三联供的技术体系,一位每年处理数百份上千份文件的处长,并不一定全面掌握地方的实际需求。一位水电领域的权威,难以成为投资领域的行家里手。

原标题:电力产业规划与企业定位的碎片化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网企业查看更多>电网公司查看更多>电力市场化交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