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山西省“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电力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3亿千瓦(附全文)

2016-12-27 16:4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煤电煤炭新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加快建设三大煤电基地,做大做强煤电支柱产业。

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电基地,优化电源结构,推动煤电产业优化升级,加大一次能源转化力度和电力为主的二次能源输出力度。集约化发展大型坑口电站,扩大晋电外送规模。晋北基地,依托晋北动力煤优势加快煤电一体化进程;晋中基地,利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重点推进低热值煤电厂建设;晋东基地,重点推进以动力煤为主的阳煤、潞安集团煤电一体化。

1.优化发展煤电。

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加快燃煤发电升级与改造,全面推进高效清洁燃煤机组建设,重点加快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鼓励新建机组设计采用超超临界参数,除热电机组外,限制超临界机组建设数量,禁止建设亚临界参数机组,淘汰普通高温高压机组。加快进度,努力实现百万千瓦机组零的突破。到202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3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容量力争达9200万千瓦。此外,还要继续推进煤电项目前期工作(规模2000万千瓦以内)。到2020年,60万千瓦级机组在燃煤火电装机中占比力争超过40%,百万千瓦级机组在燃煤火电装机中占比力争超过8%。

2.加快建设低热值煤电厂。

2015年以来,我省加快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进程,全省在役低热值煤电厂23个,装机731.5万千瓦;核准在建低热值煤电厂26个,装机2331万千瓦。“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示范项目为引领,重点推进大容量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建设。

3.推动外送电通道建设。

落实晋电外送市场,依托晋北、晋中、晋东等3个千万千瓦级大型外送电基地,加快建设蒙西—晋北—北京西—天津南1000千伏交流高压工程、榆横—晋中—石家庄—潍坊1000千伏交流高压工程、山西(晋北)—江苏(南京)±800千伏高压直流工程、盂县—河北50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晋中—浙江±800千伏直流特高压、晋东南—江苏±800千伏直流特高压、晋东南—东明—枣庄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扩建晋中—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两直两交”4条外送通道,合计新增外送电能力约3600万千瓦;“十三五”末全省外送电能力可望达到6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达到3080亿千瓦时,规模位列华北地区前茅,跻身全国前列。

4.加大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全省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常规燃煤、低热值煤发电机组主要污染物排放要达到或基本达到天然气燃气轮机排放标准,并明确将超低排放作为新建燃煤机组准入门槛,对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进行改造,关停单机2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机组。为加快进度,省政府对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给予资金和电量、电价政策支持。到2017年底,全省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共4404万千瓦将全部完成改造任务。

(三)规范有序建设煤化工基地,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

以潞安、晋煤、阳煤、晋能集团、山西焦煤等大型企业为依托,围绕低质煤高效清洁利用,采用国内外一流先进技术和多联产技术路径,以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为主导产品,发展深加工产业链,构建全循环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1.建设三大煤化工基地。

以五大煤炭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潞安煤制油等项目为核心,在晋北、晋中、晋东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三大煤化工产业,形成辐射全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辐射带。晋北基地,面向煤基清洁能源和煤基高端石化产业两大方向,打造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推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重点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2020年部分项目建成投产;晋中基地,重点发展焦化产业;晋东基地,重点发展煤基合成油、甲醇制汽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化肥等产业。

2.积极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设。

依托我省已建成的潞安21万吨/年煤制柴油和晋煤10万吨/年煤制汽油示范项目,推动潞安长治180万吨/年煤制油、大同左云40亿立方米/年煤制气、焦煤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晋煤100万吨/年甲醇制清洁燃料、阳煤10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等示范项目建成投入运行。

3.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

鼓励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促进传统煤化工、炼焦化产品加工、氯碱化工等产能进一步向重点优势企业集中;鼓励现有化工企业,运用现代信息、科技、互联网技术,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坚持传统、走出传统,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升级,加快形成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四)以“气化山西”为引领,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

根据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和煤层气勘探储量,结合市场及生产力布局,我省重点建设沁水和河东两大煤层气产业基地。

1.建设两大煤层气基地。

建设沁水、河东两大煤层气基地,推进河曲—保德、临县—兴县、三交—柳林、永和—大宁—吉县、沁南、沁北等6个煤层气片区勘探开发,到2020年,全省煤层气总产能力争达400亿立方米。

2.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

推进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潞安矿区、西山矿区和离柳矿区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加大井下煤矿瓦斯抽采量,积极探索低浓度瓦斯利用途径,提升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全覆盖。

3.完善“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

依托国家主干管网和煤层气产业基地,建成连接主要煤层气田的山西“三纵十一横”输气主干管网和支线输气管网,打通煤层气外输通道,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燃气管网及配套站点建设。加快下游市场利用步伐,改造各县(市、区)城市燃气工程,加强民用和工业燃气利用及煤层气压缩、液化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煤层气多通道、多途径利用。2020年气化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加快建设新能源基地,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

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煤层气发电为重点,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探索推广智能电网、多能互补、储能等多种技术创新,形成风电、光电、煤层气发电等多轮驱动的新能源供应体系。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为38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以上。

1.风力发电。

稳步推进晋北风电基地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一组织、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重点打造晋北千万千瓦风力发电基地。有序推进中南部低风速资源开发,充分利用中南部等地区丘陵和山区较为丰富的风能资源,就近按变电站用电负荷水平和可利用土地条件布置适当容量的风电机组,不断推进低风速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加快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省装机总规模达到1600万千瓦。

2.光伏发电。

统筹推进各市优势资源开发,优选高质量项目纳入国家计划目标。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基地建设,以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为统领,重点布局阳泉、忻州、吕梁、临汾、长治等市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基地。加大推进光伏扶贫工作,在临汾、大同实施光伏扶贫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光伏扶贫试点范围扩大到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扶贫区。多方推进分布式光伏应用。到2020年,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

3.煤层气发电。

100亿立方米的瓦斯气体用于发电,可支撑煤层气发电装机约700万千瓦。推进中部如太原市、西部如吕梁市离石区、东南部如阳泉市和晋城市的地面开采煤层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以减轻环保压力;推进低浓度瓦斯就近综合利用发电。加快在建燃气电厂建设,积极推进新建燃气电厂的前期工作,到“十三五”末,全省力争建成千万千瓦级煤层气发电基地。

4.生物质能发电。

统筹开展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积极发展成型燃料,实现小城镇和农村能源清洁化,鼓励发展非粮作物燃料乙醇。加快推进晋中、运城、长治、忻州等地区利用秸秆资源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到2020年,全省装机规模(含垃圾发电)力争达到50万千瓦。

5.推进水电基地建设。

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安置和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业主招标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常规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重点推进沁河干流水利枢纽(水电)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古贤装机容量210万千瓦,碛口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禹门口(甘泽坡)装机容量44万千瓦。推进2项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其中浑源120万千瓦,垣曲120万千瓦。到2020年,全省水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约250万千瓦。

(六)加快建设能源装备基地,培育壮大能源装备产业。

整合提升全省能源装备产业,推动煤机装备制造、电力装备制造、煤层气装备制造、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基地建设。

1.煤机装备制造。

不断提升煤基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适用各类煤层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机一架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煤矿井下机器人,发展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自移式破碎站、转载机等自动化开采成套设备,打造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和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拥有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山西煤机品牌,实现由煤炭装备买入省向制造省、输出省转变。

2.电力装备制造。

积极拓展延伸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推动电力装备制造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布局太原锅炉集团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易通集团工业余热低温发电机组、太重集团风力发电机组、晋能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

3.煤层气装备制造。

发挥石油钻具装备、煤机装备研制优势,依托煤层气国家级实验室、煤层气开发利用研究中心等,加快煤层气钻探尖端技术、井下松软煤层高效钻进技术等研发,发展煤层气勘探高精尖勘探装备、定向钻机、智能化排采系统、径向钻机等产品,建设太原、晋城两个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煤层气装备配套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4.煤化工装备制造。

以阳煤化机、太重煤化和赛鼎公司为主体,建设太原煤化工装备制造基地。依托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新建煤化工装备制造项目逐步向晋北布局。打造以现代煤化工关键设备为主导产品、具备成套设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煤化工装备制造基地。

5.新能源汽车。

以电动、甲醇、燃气汽车为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太原、晋中、晋城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晋中、长治甲醇汽车产业基地;太原、运城、大同燃气汽车产业基地。推动全省煤层气汽车发展。构建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市场应用规模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省电动车生产能力达到12万辆以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