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印发:加快建设一批热电厂项目

2017-02-06 15:5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装机热电联产电力十三五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六节 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构建智能化信息网络体系

(一)贯彻实施“智慧广州”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智能化信息网络体系。

(二)大力推进地铁、车站、机场、码头、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通信管线和通信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宽带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面。

(三)建设宽带、中心城区光缆网络,重点打造百兆接入能力,扩大无线局域网(WLAN)在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的覆盖面,提高热点地区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

(四)加快推进城区、高速公路、国道、景区以及重点乡镇的4G网络建设,实现商务区域、旅游景区、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覆盖。

二、大力推进三网融合

(一)贯彻落实国家“三网融合”的政策方针,大力推进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业务应用的融合。

(二)加快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业务实质性商用化阶段,积极培育“三网融合”新业态。

(三)加强和完善网络协定电视(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加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加快建设宽带网络骨干节点和数据中心,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

(四)加快推动电信宽带网络建设,通过新建区域“光纤到户”、已建区域“光进铜退”改造的模式,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实现城区光纤化,建成连接全市的城区高速传输网络。

三、优化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一)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创新应用。借助广州超算中心计算和存储资源,整合感知、视频、互联网信息的业务系统改造。

(二)利用公共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平台、城市管理视频云服务平台、北斗定位系统等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加强与智能化城市管控中心对接,提升我市在“智慧城市”、“信息政府”建设相配套的物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记改革、网上办事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逐步建成以市民为中心的智慧政务系统。

四、持续推进新兴业务发展

进一步探索把握新型业务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以宽带网络建设、内容业务创新推广、用户普及应用为重点,通过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其他融合性业务,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推动三网融合与相关行业应用相结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七节 完善防水排涝防灾军民融合设施建设

一、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

(一)加强城市河网水系保护与疏通,拓宽雨洪调蓄空间,增强城市调蓄能力,加快推进城区湖、湿地等大型生态节点建设。

(二)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加快建设深隧排水系统东濠涌试验段工程,继续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进行排水系统改造。

(三)进一步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到2020年,全面建成主要江河防洪(潮)减灾体系,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南沙区和番禺区的防洪(潮)标准达到100—200年一遇,主要中心镇和重要堤围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涝标准通过采取综合措施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重点小流域得到治理,中小河流可防御20年一遇洪水;农田及生态保护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二、推进人防工程建设

(一)根据城市发展、人防以及应急防灾、公共安全等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广州市人防工程规划(2011—2020年)》。

(二)地下轨道交通新建线路、大型地下空间按要求落实兼顾人防建设,地下交通干线、地下过街隧道和地下管线综合管沟等地下空间按照人民防空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设防。

(三)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区、商业繁华区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地下停车场建设人防疏散掩蔽设施,并与地铁、隧道、过街通道及地面公共设施连片成网。

三、构建应急避护场所体系

(一)以中心应急避护场所为重点,区域性应急避护场所、固定应急避护场所、紧急应急避护场所和室内应急避护场所为补充,构建应急避护场所体系,提升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战争等突发安全事件的综合能力。

(二)至2020年,市、区、街道(镇)及居委(村)室内外应急避护场所的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按照标准建成能够承载全市40%以上常住人口的室外中心应急避护场所和固定应急避护场所,建成能够承载全市10%以上常住人口的室内应急避护场所,形成便捷、完善的应急疏散通道网。

四、建设军民融合的城市基础设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经济建设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目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落实国防要求。积极推动军民融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

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市政道路等5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卫星通信、互联网、物流网等8类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测绘地理信息等3类信息资源基础设施,频管指挥信息系统等4类频谱管理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等2类人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落实国防要求,实现基础设施军地共建共享。选择急需领域和项目,积极组织开展贯彻国防要求试点,特别要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五、完善城市气源结构

(一)进一步完善以天然气为主,瓶装液化石油气为补充的气源结构,拓展和完善城市燃气管网,逐步实现城乡燃气设施一体化,加速天然气应急保障设施建设,大力开拓、推广天然气应用和节能技术,全面提高燃气化水平。

(二)开展天然气利用工程四期建设,将我市天然气接收能力提高至每年90亿立方米,建设高压管道138.3公里、次高压管道12.2公里、中压管道800公里,相关配套阀室12座等,建成南沙天然气应急调峰气源站,初步建立市区两级燃气供应保障体系。

(三)积极发展“冷、热、电”三联供的分布式能源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汽车,推广饮食服务业和小型工业锅炉的燃气化改造,积极拓展民用燃气使用领域。

(四)完成燃气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基于GIS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完善燃气管网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

(五)优化计量手段,推广先进、可靠的计量仪表,加快安全型、节能型燃气器具的应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装机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