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配售电电力金融政策正文

广州:节能降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2017-05-04 15:29来源:北极星售电网关键词:碳交易能源消费广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九章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面加强对各类可循环利用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积极开发城市矿产,实现城市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进资源循环低碳利用。

第一节提升废弃物利用水平

一、提高废弃物再制造水平

加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鼓励大型汽车拆解企业开展零部件再制造,在现有汽车变速箱、发动机等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基础上,将再制造范围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水泵、助力泵、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等其他部件。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培育一批示范企业,鼓励通过市场手段推进再制造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大型汽车集团自建汽车回收企业。探索推行电子、数码废弃物回收制度,试点推进电子、数码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二、建设专业化分拣中心

建设一批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符合环保要求的“城市矿产”专业分拣中心,积极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城市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处理基地。加快“城市矿产”分拣处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专业化、精细化分拣处理能力,推动产需有效衔接,促进“城市矿产”回收加工一体化发展,提升龙头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效能。

三、推进建筑废弃物开发利用

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分级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制定工程建设源头减量、建筑拆除现场分类管理、废弃物运输与消纳管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建材财政补贴等配套政策。加强建筑拆除源头管理,探索建立建筑报废拆除审核制度。贯彻执行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标识制度,出台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推广使用办法和应用指引,将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列入节能产品推荐目录。到2020年,新建一批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临时消纳容量达3亿立方米,建成3—4条60万立方米以上拆除类建筑废弃物处理利用生产线,实现年利用拆卸类废弃物总量300万立方米以上。建设7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拆卸类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85%以上。

第二节健全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一、推行废弃物源头减量化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减少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各环节的废弃物产量,提升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水平,探索便捷科学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推进服务业有偿提供一次性用品,限制、减少不可降解塑料袋和一次性用品。鼓励包装生产企业使用可循环再生、可重复使用、可回收利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简化包装结构。优先采用简易包装,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应负责包装物的回收处理。

二、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系统,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与生产性企业、社区环卫站形成可再生资源回收的有效对接,提高资源回收率。对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整体推进社区回收站点规范化建设。中心城区逐步推行“定时定点”物流式专业回收,解决中心城区不适宜设置回收站点的问题。鼓励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回收和网点建设。加快完善有利于再制造产业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加强有效分类和回收管理,形成与再制造规模相匹配的旧件收集能力。

三、优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建立与源头分类投放和终端分类处理无缝衔接的分类收运体系。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线路,合理调配垃圾收运线路和车辆配备,完善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单独分类运输网络。推行垃圾运输车辆定期检查和审验制度,加大运输车辆滴漏行为整治力度。升级改造一批垃圾压缩站,推广大型多功能压缩转运站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垃圾分类收运、转运效率。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大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运用实现对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提高工作效率。2017年底前,全市城区建立完善的分类排放、分类收运与分类压缩的垃圾收运体系。

第三节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一、加快大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全面推广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减少垃圾填埋处理。完成7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全面建成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资源热力电厂等处理设施,加强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完善垃圾压缩、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处理监管体系,确保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安全有序。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日以上,基本实现“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目标,全面化解生活垃圾围城危机。

二、加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在机关饭堂和宾馆酒楼推广餐厨垃圾固、水、油分离,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登记、监管和处罚制度,在部分大型果蔬批发市场等推广市场垃圾就地脱水减量,鼓励区街(镇)探索利用经济手段促进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建设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大力推进餐厨垃圾临时处理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规范餐厨垃圾小型处理设备管理。到2020年,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达到4800吨/日以上。

第十章增强林业碳汇能力

积极实施森林碳汇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高森林、湿地碳汇能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第一节提高固碳能力

一、增加森林碳汇量

继续推进碳汇林改造工程、低效纯林及低质林地改造工程,增加森林碳储量,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强化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提高山区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以从化区、增城区碳汇林建设为重点,加快全市造林增汇建设。到2020年,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扩大至19万公顷,建设森林碳汇12000公顷。

二、提升湿地固碳能力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固碳能力。大力建设特色鲜明、覆盖城乡的湿地公园网络,加强湿地公园管理,到2020年,建成1—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湿地红线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制度,到2020年水网湿地保护率达到85%以上。

三、发挥城市园林绿地固碳功能

加强城乡园林绿地、郊野公园建设,增加城市大型绿色斑块,选育碳汇储量高、生态效益好的优良适生花卉树种,加强主要道路和重点流域两侧绿化,充分发挥城乡园林绿地的固碳增汇能力。完善公共绿地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已建绿道、绿地的维护保养机制。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争取达到18平方米。

第二节推进碳汇计量监测

在全市设置样地,定期复查,推进广州市森林、湿地与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工作。推广碳汇计量模型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和林业碳汇清单。建设全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系统,提升碳汇计量与监测水平,为碳汇交易建立科学依据的与交易基础数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能源消费查看更多>广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