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郑州市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等五个方案:全面完成关停落后火电机组任务

2017-08-14 10:5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燃煤机超低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郑州市推进技术创新攻坚方案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总体部署,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攻坚,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人才团队、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在产业转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奋力打造全国创新创业中心。

技术创新攻坚年度目标

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家;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0家,总数达到20家;培育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3家,新引进高端研发机构3家;新引进培育创新型团队25个以上;争创5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100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到60%以上;引进培育创新型团队30个以上,其中高层次创新型团队15个以上。

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4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引进培育创新型团队100个以上,其中高层次创新型团队30个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创新引领型企业

1.时间节点: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家;培育10家创新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0家;培育“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0家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2018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以上。

2.攻坚重点:

(1)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计划,坚持多方联合、整体推进。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培训,加强科技、财税政策宣讲服务,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进程;注重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对重点培育对象进行专门辅导培训,提高申报高企成功率。

(2)加快培育创新龙头企业。优先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内遴选、培育一批创新发展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创新龙头企业。支持其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技术集聚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做大做强创新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引领带动全市企业创新转型发展。

(3)培育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紧紧围绕“精特深”的要求,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培育出占领行业细分市场制高点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助力其发展成为行业骨干企业。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二)建设创新引领型机构

1.时间节点:2017年力争获批3家以上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新引进高端新型研发机构3家。2018年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0家以上。2020年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0家。

2.攻坚重点:

(1)加快培育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对已投入运行、工作基础扎实、工作成效突出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重点培育,并积极向省科技厅推荐申报为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新建设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推动大连理工大学重大装备制造郑州研究院、新华三郑州大数据研究院、中科院电工所郑州分所、中电郑州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郑州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建设;加大引进力度,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光电院、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对接,力争再签约引进一批高端科技资源在郑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2)建设一批军民融合新型研发机构。以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为试点,总结探索建立军民融合新型研发机构的方式和途径,加快可见光通信等重大军工技术成果在民用领域转化和产业化。依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中国航天郑州军民融合产业技术研究院。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国防科工办、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人社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郑州海关、各县(市、区)政府。

(三)培育创新引领型人才

1.时间节点:2017年新引进培育创新型团队25个以上。2018年引进创新型团队30个以上,其中高层次创新团队15个以上;2020年实现在郑院士达到15人以上、中原学者30人,累计引进创新型团队100个以上,其中高层次创新团队30个以上。

2.攻坚重点:

(1)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我市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突破人才隶属,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为我所用。依托国家、省、市重点学科、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国际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人才资助力度,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2)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大力引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完成人等海内外顶级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支持其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力争引进世界一流水平、支撑产业转型、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创业团队;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才办、市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科协。

(四)建设创新引领型平台

1.时间节点:2017年争创5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100家市级创新平台。201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达到6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2.攻坚重点:

(1)争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根据省创新平台总体布局,努力争创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

(2)加快布局市级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快布局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

(五)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1.时间节点:到2018年,有效解决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对重点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形成创新引领型产业新体系。

2.攻坚重点:

推进核心技术与关键领域攻坚,加快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通过重大科技需求征集等方式系统凝练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路线,主要依托创新引领型企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解决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抢占产业链高端、价值链高端、技术链高端。围绕郑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突出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兼顾战略性先导产业培育,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聚各方创新资源,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形成一批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企业集群,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主要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电子制造、汽车制造以及现代农业,重点突破工程机械、食品加工、超硬材料、耐火材料、智能终端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位居国内行业前列的产业集聚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主要围绕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可见光通信、物联网、网络系统安全等核心技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产业集群。通过创新驱动,着力构建集群集聚发展、跨界深度融合、高端引领突破的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体系。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农委、市商务局。

三、支撑措施

(一)加强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核心载体

统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强化核心引领,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增长极,引领带动全省创新水平的整体跃升。研究出台支持示范区发展的第二批10个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1+N”政策体系。开展辐射区筛选上报工作。谋划建设“中原科创谷”,加快推进建设3—5家新型研发机构,在示范区培育2—3个优势创新型产业集群。出资1亿元参股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科技成果在郑转化。深入实施科技金融资助,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二)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强化科技投入保障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作用,带动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激发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加强财政科技投入与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金、企业研发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的结合,增强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优化区域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

(三)实施开放式创新,集聚外部创新资源

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交流合作,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其在我市合作建设分支机构或科教平台;支持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或共建分支机构、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参加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联合搭建尖端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创新主体走出去,通过海外技术并购等方式建立海外研发机构、联合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加强支持国际科技合作,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和运行,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外部科技创新平台的交流合作优势,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

(四)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建立金融服务支撑科技创新机制

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支持符合创新创业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业务,深化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等6家银行的科技金融战略合作,组织开展“科技贷”等科技金融服务业务,引导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协调联动

市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技术创新攻坚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要认真谋划布局,建立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技术创新攻坚行动。

(二)完善配套措施

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确定攻坚重点,制定具体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跟进配套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按时间节点完成。

(三)加强督促检查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要加强协调联动、工作指导、统计监测、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查看更多>燃煤机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