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正文

第三方BMS企业“岌岌可危”

2019-09-09 09:41来源:高工电动车关键词:BMSBMS企业电池管理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BMS企业格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三方BMS企业生存现状岌岌可危。

本文来源:高工电动车 微信公众号 ID:weixin-gg-ev

国内BMS企业主要有三种:一是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上汽集团等主机厂;二是包括PACK企业在内的电池厂,代表企业有CATL、卡耐、华霆动力等;第三种是专业生产BMS的第三方企业,包括亿能电子、均胜电子、科列技术等。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像高工电动车透露,BMS市场“三分天下”格局正在倾斜,主机厂和电池企业不断蚕食第三方BMS企业的市场份额。由主机厂和电池企业主导的BMS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乘用车市场,能够与之抗衡的第三方BMS企业凤毛麟角。

数据给了最真实的反馈。有行业数据显示,2019上半年BMS企业装机量TOP 10企业占据了73%的市场份额,当前BMS生产企业近130家,意味着其余120家企业需要在不到30%的市场份额中厮杀,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在上述TOP10企业中主机厂和电池企业市场占比超6成,这其中比亚迪、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北京航博代工)3家市占率就达到了44%。而第三方BMS企业仅亿能电子、东软睿驰、德国Zollner三家,市场占有率也只有区区的12%。

不难看出,第三方BMS企业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高工电动车了解到,造成第三方BMS企业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补贴大幅退坡,倒逼动力电池降本,第三方BMS企业承受的压力更大。有业内人士向高工电动车透露,有车企要求他们BMS降价10%-20%,几乎无法完成。

BMS是电池能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纽带,可有效提高电池利用率,防止电池出现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据悉,乘用车BMS模块单价大概在2000-3000元,占据整个动力系统价格的比例不足10%。

而BMS主要电子元器件依然靠进口,这些元器件占据了BMS约6成的成本,本就利润空间不大的BMS降本空间微乎其微,第三方BMS企业叫苦连天。有BMS企业负责人直言:“根本没有降本空间!”

二是,主机厂和电池企业“上挤下压”,蚕食第三方BMS企业市场份额。有实力的整车厂都希望整合资源,掌握BMS技术,打造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池企业同样希望将BMS技术“收入囊中”,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其实,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自上而下的“洗牌”,未来无论整车企业、电池企业还是第三方BMS企业都会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第三方BMS企业市场占比逐步分化。当前第三方BMS企业市场份额降至不足3成。要知道,2016年第三方企业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

三是,外资品牌抢食。随着外资新能源车型的在华的不断量产,众多外资零部件厂商挤入供应链,加剧中国BMS企业市场竞争。

同样在上半年BMS企业装装机量TOP10企业中,德国Zollner挤进前10,主要为大众旗下新能源车型提供配套。而7月装机量TOP 10企业,外资品牌形势更猛,法可赛、德尔福两家企业挤进,分别为一汽大众、福特供应。

BMS初期壁垒相对较低,市场集中在客车、专用车、叉车、特种车等领域,而要在BMS市场立足绕不开乘用车市场。而乘用车技术壁垒十分高,加上车企原供应链体系内电子供应商更具优势等,只有优质第三方供应商才有机会突围。

当前,仅东软睿驰、均胜电子、亿能电子、科列技术等少数第三方BMS供应商实现乘用车配套。而包括国新动力、科工电子等企业则自寻出路,如国新动力被收购,科工电子掘金储能市场等。

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未形成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将消亡。业内人士分析,BMS行业正在加速淘汰,第三方BMS企业想要存活活下来,必须要苦练内功提升自身技术,发展可持续的稳定客户,并积极发掘48V、HEV、储能等市场需求空白点。


原标题:第三方BMS企业“岌岌可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BMS查看更多>BMS企业查看更多>电池管理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