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充换电站报道正文

解读上海新基建行动方案:重点推进经营性充电桩和新能源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

2020-05-08 09:28来源:上海发布关键词:充电桩充换电实施电力新基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绿色交通方面,持续完善上海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市级平台服务功能,全市建成各类充换电设施近28万个。重点推进经营性充电桩和新能源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加强充换电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一网支付,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4月2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行动方案》形成了上海版“新基建”“35条”,提出到2022年底,推动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初步梳理排摸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新建3.4万个5G基站、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45个左右出租车充电示范站、20个左右加氢站等。5月7日下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介绍了行动方案(2020-2022年)有关情况。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建明、市商务委副主任周岚、市交通委一级巡视员蔡军、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晓华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相关阅读:3.4万个5G基站 10万个充电桩!上海版“新基建”又出大招

推动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新基建”的投入

Q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请问马春雷副秘书长,《行动方案》提到了市场是主体,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举措来推动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新基建”的投入?

A马春雷:您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社会投资是主体。政府要引导、市场是主体,其中政策是基础和关键。我们初步梳理,未来三年新一轮的48项重大项目总投资大概270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600亿元左右,其余2100亿元都是社会投资。

怎么来支持撬动社会投资,鼓励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我们梳理了“新基建”现在碰到的一些主要问题。目前“新基建”建设中,主要存在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强这四方面问题。

一是解决“建不了”的问题。有些领域市场主体已有较大积极性,但单凭市场力量落地还比较难,我们主要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加强指标要素保障等加强引导。比如,在5G领域,未来三年为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功能性覆盖,下一步本市将编制5G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导则,并指导各区开展5G基站布局规划。又比如,IDC数据中心的建设是新基建的基础。数据中心建设现在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能耗保障,所以在近三年已计划新增6万个机架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考虑确保不突破GDP能耗强度指标,同时要统筹好能耗的总量和增量,尽可能地研究继续新增一批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更好地为上海新一轮新基建奠定基础。

二是解决“建不好”的问题。新基建属于新事物、需要探索技术标准和建设导则,我们将通过完善规范标准等加强引导。比如,在智能末端配送领域,随着在线新经济等发展,未来三年全市将新建1.5万个以上智能取物柜。为进一步引导合理布局,对于新建住宅和楼宇,我们将研究制定住宅小区及商务楼宇智能配送设施规划建设导则,修订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区)配套建设管理导则,将智能配送设施纳入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范围;对于存量住宅,我们将结合上海住宅小区“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推进住宅小区智能配送设施改造和建设等。

三是解决“建不快”的问题。现在大家都感觉资金比较紧张,怎么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基建”变成非常重要而且突出的问题。《行动方案》明确,这次新基建的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信贷优惠专项,通过财政资金贴息等各种方式使得社会资本、社会建设主体能够获得低成本的长期融资,从而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基建”领域。

四是解决 “建不强”的问题。实际上应用场景多,“新基建”越用越强,越用越有价值。有些领域的资源和市场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没有政府率先开放数据、拓展应用场景,将无法形成规模有影响力、有带动作用的应用。我们将通过拓展应用场景来培育市场需求,同时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开放,来促进应用生态链形成。特别是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数字内容、智能制造、数字商贸、智能物流、数字生活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养老服务等行业,加快建设一批显著改善制造、服务方式或社会治理模式的示范应用工程,以规模化应用需求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希望出台的这些措施能够比较精准、管用,在推动“新基建”社会投资方面能够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我们也非常明确,这件事情还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地“刷新政策”推动社会资本投入,让社会资本放心、大胆地投入到“新基建”领域当中。

今年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5G全覆盖

Q解放日报:请问经信委,上海对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网络”“新平台”的布局,今后的建设重点有哪些?具体怎么推进?

A张建明:“新网络”、“新平台”是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变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了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市经信委围绕这些领域,梳理了3年内实施主体、投资金额、推进计划明确的70余个重点项目,以及有投资意向、计划实施的近20个储备项目,涉及总投资约2千亿元,其中今年投资超500亿元。

当前,5G网络是 “新网络”的重点和热点,也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目前,上海正加快5G网络建设。为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今年全市5G建设总投资近100亿元,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全覆盖,全市5G平均下载速率将超过200Mb,在国展中心、主要商圈、机场等重点场所网络深度覆盖区域平均下载速率将超过500Mb。同时,加快5G独立组网(SA)建设,这将充分发挥5G低时延、大容量的特征,赋能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下半年基站侧将全面实现SA和NSA双栈运行。

数据中心在“新平台”中的地位特殊,被认为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是数据、计算、网络的基石。近年来为适应城市发展定位,上海统筹数据中心布局、规模、用能,提出了“存算一体、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建设目标。在已建12万架数据中心基础上,明年一季度前,全市将新增6万机架供给,直接投资约120亿元,将带动投资超过380亿元。6万机架的用能释放,也发出了本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据测算,数据中心对产业支撑的溢出带动效益明显,单位机架间接产出是直接产出的近20倍。

今后将围绕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等头部企业的功能型关键项目,研究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和投资力度,再建一批更为绿色高端、布局集聚、灵活智能、算力强劲、需求明确、综合亩产税收高的数据中心,同步结合5G、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研究对边缘计算节点的布局,有效支撑和促进本市数字经济发展。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本市将重点建设安亭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等3个试点示范区和车路网云一体化等示范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元。此外,还将推动支撑“一网统管”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支撑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应用及解决方案的基础性软硬件平台,支撑工业互联网的成果转化平台、标识解析节点等建设,以及电网智能基础能力建设、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等项目。

下一步,市经信委将按照《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各领域重点项目,对已明确的项目落实责任,加大组织推进力度,体现投资带动效应。对储备项目加强跟踪、大力推进,加快落实相关建设内容和投资安排,争取尽快立项。

2022年上海将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大科学设施群雏形

Q上海电视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我们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很重要,《行动方案》提到要打造全球综合性大科学设施群,请问这方面上海的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提升?

A裘文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实现重大科学研究突破的“国之重器”,是上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加快实施创新基础设施(“新设施”)建设行动。到2022年,上海将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大科学设施群雏形,构建以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为引领,上海光源等7个光子科学大设施为基础,其他领域设施为支撑的“1+7+X”集群;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服务能力强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若干助力重点产业发展的“攻关利器”,为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支撑。

一是全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均领先全国。下一步,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持续推进光子科学设施群建设,加强前瞻性战略布局研究,建设光子科学实验室,面向下一代同步辐射光源、自由电子激光和超强超短激光等开展从原理到样机的预研,为上海光源跨代升级奠定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围绕生命科学、海洋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推动系统生物学设施、无人系统多体协同设施、深远海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设施等开展预研,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二是主动布局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主动布局一批以企业投资为主、提供开放专业化服务的创新基础设施。依托蛋白质中心,打破管理分割,组建开放共享的电镜中心;依托重点企业,建设先进医学影像集成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创新中心,为上海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若干“千亿级”新兴产业形成有力支撑。

三是持续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量子物理、人类表型组、脑与类脑等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加快推进建设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不断提升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方向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能力建设,优化新的平台布局,通过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研究,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

在绿色交通、道路设施、海空枢纽等6方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工作

Q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基建”有很多涉及交通领域,请问市交通委,目前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还会有哪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A蔡军:目前,上海交通“新基建”有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结合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交通方面,持续完善上海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市级平台服务功能,全市建成各类充换电设施近28万个。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三年内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引导公用、专用充电设施接入市级平合,强化对充电设施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率。重点推进经营性充电桩和新能源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加强充换电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一网支付,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二、道路设施方面,2018年以来我们积极谋划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启动了《新一代高速公路全息感知和自由流收费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未来几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智慧道路建设,围绕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目标,将人工经验决策向智能数据决策转变、被动管理反应向主动干预防控转变,实施新一代全息感知与智能管控的智慧道路研究及试点,并逐步推广到长三角一体化辐射范围内的高速公路。

三、海空枢纽方面,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已投入使用,港区内智能设备应用加快推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打造智能化“海空”枢纽设施,开展洋山港铁公水集疏运+自动驾驶集卡物流体系建设,应用5G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港口新型基础设施重大突破,提升人工智能发展和自动化港口建设,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作为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的服务能力;推进小洋山北侧支线码头建设进程,提升江海联运配套港口自动化能级;实施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打造智慧、友好、高效的航空枢纽。

四、车路协同方面,2019年,交通部、工信部认定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场地在临港新片区开园;洋山港“5G+自动驾驶重卡”项目成功开展示范运营。结合“新基建”的推进,上海将继续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积极推进风险等级齐备、测试场景完善的开放道路测试环境建设,三年内新增50公里开放测试道路,探索开放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道路测试场景。推进车路协同技术应用,支撑自动驾驶汽车在复杂路况下的适应能力。

五、平台建设方面,建设了交通综合业务平台,加强行业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优化完善“上海交通”APP,不断提升公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近期,我们将开展本市智慧停车信息平台建设,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发服务应用,面向社会提供停车多样化服务;创新停车管理服务模式,加强停车资源的汇集,谋划拓展至小区、医院、学校等场所,推进停车泊位潜力挖掘,提高共享服务效能,提升市民满意度。

六、轨道交通方面,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开建,国内首个钢轮钢轨制式机场空侧捷运系统在浦东机场投入运营。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基于上海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进一步推进嘉闵线、机场联络线、崇明线等市域铁路轨道交通建设。

未来,我们将结合《行动方案》,从交通发展目标和需求出发,明确上海交通“新基建”发展方向和重点,不断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智能配送设施网络布局,鼓励发展智慧零售终端,建设冷链物流末端设施

Q国际商报:疫情期间,智能取物柜等新型商业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在解决电商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市商务委将如何进一步发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

A周岚: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各大电商平台和快递物流企业共同发力,在防疫保供和促进消费回补、潜力释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本市高度重视电子商务配送网络建设,着力提升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配套支撑能力。

一是推动电商配送末端智能化发展,出台并贯彻落实《关于本市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末端配送服务智慧化建设,加大智能取物柜布放力度。目前,本市智能取物柜已超3万组。一些电商平台还在医院、社区中心等布设具有保温、消毒功能的智能取餐柜,大幅提高疫情期间外卖配送效率。

二是推动物流供应链协同发展,鼓励物流快递与电商、实体商业企业合作,支持企业发展智能仓储,推进“店仓配”一体化发展,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供应链生态。一些生鲜电商企业通过“产地直采、前置仓配货”模式,进行限时生鲜配送服务。

三是推进智慧零售创新发展。开展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应用,支持线下商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便利店创新规范发展,以垂直、细分、智能的商业模式构筑全新的商业场景。目前,全市社区智慧微菜场超过2000个。

下一步,本市将顺应疫情期间在线消费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结合本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将新兴消费、升级消费以及新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进行固化和推广,打响“上海云购物”品牌。

一是加强智能末端配送设施网络布局,配合相关部门制订住宅小区及商务楼宇智能配送规划建设导则,修订保障住房(大型居住区)配套建设管理导则,将智能末端配送设施纳入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范围,加大对医院、学校、办公楼宇、大型社区等区域的覆盖力度,三年内新增智能取物柜1.5万台以上,着力构建覆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及住宅小区的智能末端配送体系。

二是鼓励发展智慧零售终端,推动智能售货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发展,着力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等服务功能。支持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加快在商业零售场景深化应用,推动无人配送在零售、医疗、餐饮、酒店、制造等行业加快发展。

三是建设冷链物流末端设施,支持企业提升生鲜产品周转数字化管理能力,发展制冷预冷、保温保鲜等技术,规模化布局冷链仓储设施,三年内建设300个社区生鲜前置仓,3个城市分选中心。

临港新片区将在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等4方面持续发力

Q澎湃新闻:未来三年 ,临港新片区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有哪些投资建设计划?新基建将如何赋能高科技产业发展?

A吴晓华:把新片区建设成为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便捷联通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高效、快捷、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必备条件,也是落实中央新基建培育新动能精神的具体体现。

为此,我们编制了新一轮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三年内将新建5个综合局房,5个云计算数据中心,100个边缘机房、汇聚机房,2230个5G红外机站和4731个光缆交换箱,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

同时,以新基建助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千亿产业集群,在四个方面持续赋能发力。

一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功能和转化平台,三年内建成工业互联网标准实验室30个以上,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和工业算法库累计15个以上,实现工业智能融合创新场景30个以上。

二是国家和市相关部门支持下,打造国际数据港,积极探索数据跨境高效流动,为跨国公司优化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创造条件,为跨境金融和新型贸易提供实时数据支撑;今年5月20日,管委会将发布“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主题园区规划建设方案,争取年内构建完成国内首个“跨境数字新型关口”试验站。

三是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支持人工智能技术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实施新片区AI+行动,打造临港无人驾驶实验区等一批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应用和创新场景。聚焦商汤科技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三年内建成人工智能100+以上应用场景,集聚人工智能人才3000名以上。

四是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利用新基建与现代生产制造相融合,率先培育一批具备“在线、智能、交互”的新业态新模式,三年内集聚100家数字创新型企业,打造10家以上数字品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充电桩查看更多>充换电实施查看更多>电力新基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