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政策正文

辽宁:“十四五”期间培育壮大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

2020-12-09 12:28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辽宁风电新能源产业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37.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雷锋精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践行新时代辽宁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8.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加强辽宁人文历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充分挖掘和阐释辽宁文化精髓和文化价值。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提升辽宁艺术品牌影响力。加强对外宣传推介,传播辽宁声音,讲好辽宁故事。

39.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稳步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让辽宁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

40.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环境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突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保护好水源地,推进重点流域沿岸和环渤海区域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深入推进辽河和大、小凌河等重点河流水域治理,加大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力度,实施黄海(辽宁段)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加强白色污染治理。

41.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与优化布局,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加强辽东山区和辽西北生态屏障建设,做好草原生态修复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协同创建辽河国家公园,打造全国河道、湿地生态修复样板。强化河湖长制,加强重点河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42.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氢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创全民参与的“绿色+”时代。

43.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着力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实施辽宁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44.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

十一、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的优势,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45.优化开放发展布局。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推动东北亚合作为重点,向东对接日本、韩国、朝鲜,向北对接俄罗斯、蒙古,向西对接京津冀地区和新欧亚大陆桥,向南对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国家,打造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的中心枢纽。

46.统筹投资贸易通道平台建设。以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为关键节点,打造海上、陆上、空中、网上四位一体的国际大通道。进一步畅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推动“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交通运输国际大通道建设,提升中欧班列密度和效率,构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推动长(春)白(山)通(化)丹(东)、锡(林郭勒)赤(峰)朝(阳)锦(州)等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强沈阳国际陆港建设。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打造东北亚空港枢纽。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推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优化和提升平台功能。发挥经贸交流平台效应,办好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沈阳制博会、大连数交会、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在RCEP框架下建设中日、中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的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推进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聚焦主题、创新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产业集聚和发展水平,使其成为全省对外开放、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

47.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发展。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大连、营口片区协同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促进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运输自由、人员停留和就业自由、数据流动自由,努力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促进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48.着力提升对内合作层级。积极参与国内产业分工与合作,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要素辐射。创新辽宁与江苏、沈阳与北京、大连与上海对口合作机制,探索跨区域要素共享、产业互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强毗邻地区省际合作。以经济、文化、生态等为纽带,完善跨省协作机制,推进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哈长城市群合作,加强“哈长沈大”四市对接协作。加强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省际协作。

十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49.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精准实施就业政策,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来辽就业创业。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

50.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展慈善事业。

5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实用高效发展,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健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辽宁风电查看更多>新能源产业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