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全文发布:科学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

2021-03-23 15:4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十四五能源规划天然气发电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于近日发布。其中指出:

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重点推进牟家坪、老翁场、中坝、沈公山、黄家场等地下储气库建设,建成国家西南天然气储备基地。规划建设成品油入川管道和国家航油储备基地,加强成品油供应保障。完善电力调峰机制,科学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继续做好规划内核电厂址保护。推进煤矿现代化改造,建设煤炭储备基地,健全煤炭保障体系。

完善现代能源网络体系

第一节 打造中国“气大庆”

实施中国“气大庆”建设行动,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成全国最大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天然气年产量力争达到630亿立方米。大力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增储上产,重点实施川中安岳、川东北高含硫、川西致密气等气田滚动开发,加快川南长宁、威远、泸州等区块页岩气产能建设。优化城乡天然气输配网络,加快重点区域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延伸和完善天然气支线管道,天然气管道达到2.25万公里以上,年输配能力达700亿立方米。

第二节 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

科学有序开发水电,优先建设季以上调节能力水库电站,重点建设“三江”水电基地大中型水电站,推进白鹤滩、苏洼龙、两河口、双江口等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加快建设拉哇、卡拉等水电站,开工建设旭龙、孟底沟、枕头坝二级等水电站。重点推进凉山州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建设,加快金沙江流域、雅砻江流域等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

第三节 加强电网设施建设

加快四川电网主网架提档升级,构建电网中长期目标网架,建成四川特高压交流重点工程,启动实施攀西电网至省内负荷中心通道工程。推进四川水电外送第四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加快白鹤滩水电站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电送出工程。完善省内电力输配网,提高输电通道利用率和配网供电能力、质量。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用户“获得电力”优质服务。

专栏14 能源重点项目

中国“气大庆”建设工程。加大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川中下古生界—震旦系、川东北二三叠系礁滩、全盆地下二叠统、雷口坡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层系勘探力度。重点开发川中龙王庙组气藏、川中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川西致密气气田。加快长宁、威远、泸州、黄金坝—紫金坝—大寨等区块页岩气产能建设。推进威远泸州自贡区块页岩气输气干线、攀枝花—西昌、川气外联等天然气管道建设。

“三江”水电基地建设工程。建成乌东德、白鹤滩、叶巴滩、巴塘、苏洼龙、银江、两河口、杨房沟、双江口、金川水电站。推进拉哇、卡拉、巴拉水电站建设。开工建设旭龙、昌波、波罗、孟底沟、枕头坝二级、丹巴、巴底等水电站。

四川电网主网架建设工程。建成投运雅中至江西、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甘孜—天府南—成都东、阿坝—成都东、天府南—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建设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电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500千伏电网项目55项,220千伏电网项目165项。

全文内容如下: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2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二篇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一干多支”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第四章 做强成渝发展主轴

第五章 带动两翼协同发展

第六章 辐射三带联动发展

第七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篇 突出创新引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八章 优化创新能力布局

第九章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第十章 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十一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十二章 优化政策环境

第四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第十三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第十四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篇 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四川

第十七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

第十八章 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第十九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二十章 培育良好数字生态

第六篇 构筑市场高地,畅通供需大循环

第二十一章 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第二十二章 激发投资活力释放

第二十三章 数字化驱动供需大循环

第七篇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十四章 加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

第二十五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六章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二十七章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第八篇 深化四向拓展,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第二十八章 加快形成全域开放格局

第二十九章 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

第三十章 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支撑

第九篇 强化支撑保障,构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十一章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十二章 完善现代能源网络体系

第三十三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十四章 着力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十五章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三十六章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第三十七章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第三十八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十一篇 增进民生福祉,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第三十九章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第四十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一章 推进健康四川建设

第四十二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十三章 保障重点群体基本权益

第四十四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四十五章 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第十二篇 促进巴蜀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省

第四十六章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第四十七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四十八章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三篇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四川

第四十九章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修复

第五十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五十一章 加快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

第五十二章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第十四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

第五十三章 强化经济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 提升公共安全防控救援能力

第五十五章 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第五十六章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十五篇 推进依法治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五十七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八章 提升法治四川建设水平

第十六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五十九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

第六十章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四川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等风险挑战,开创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5+1”现代工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壮大,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三大攻坚战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进展顺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拓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统开展,“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现代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民生福祉稳步增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融合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全面依法治省取得重大进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平安四川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发展趋势凸显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格局、经济体系、贸易规则等重组步伐加快、调整力度加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传统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减弱,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日益加大。中美之间战略博弈日趋激烈,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价值创造路径深刻变革,加快国际产业分工版图重塑。这些变化既增加了风险挑战,也为我国主动优化产业链战略布局、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巨大空间。

从国内看,发展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大国消费的韧性、完整的产业体系、高效的治理能力,以及数字红利、人才红利、制度红利等优势,将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步入大规模“安装期”,数字经济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战略性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持续强化固链、补链、强链能力,将成为新时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区域一体化进入全面融合升级版,区域经济社会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加速,将迈向精细化协同化专业化治理的新阶段。

从我省看,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创新驱动新优势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大突破,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支撑力显著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持续改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同时,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领域还有短板弱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相互交织,矛盾风险积累叠加。

综合判断,我省在全国有分量、发展有基础、未来有前景。面向未来,要坚持胸怀“两个大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重要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重点把握好以下要求。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坚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川落地。始终把发展作为兴省之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和内外市场循环,着力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统筹推进发展、治理和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以发展牵引治理、以治理保障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以发展之举增进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升经济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为现代化建设筑牢安全保障。

第三节 实现路径

贯彻落实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要坚持正确的策略和方法,重点把握以下实现路径。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要素价格市场化决定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叠加效应,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普及,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迈上新台阶。以数字化激活创新潜能、重构竞争优势,推动我省经济提质增效。

——极核带动,轴带支撑。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推动成都东进与重庆西扩相向发展,发挥成都极核带动作用,促进成渝地区南北两翼协同联动。以轴带支撑带动全域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轴和流域经济发展带,加快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

——“主干”做强,“多支”发展。强化成都主干功能,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全省经济副中心。

——全域开放,扩大内需。实施立体全面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产业、人口和创新要素流入。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和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经济总量再跨上两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发展活力充分迸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态势更加巩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大气、水体和土壤质量明显好转,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1.png2.png

注:1.[ ]内为5年累计数;2.带*的为2020年预计数,带**的为2019年数据;3.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

第二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省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二〇二〇年基础上翻一番。科技实力跻身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技强省基本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四川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巴蜀文化焕发新活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四川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交通强省基本建成,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篇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一干多支”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引导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四章 做强成渝发展主轴

第一节 增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

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加快现代化国际都市建设进程。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增强全球性航空枢纽和国际铁路港功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天府新区做强总部经济和商务会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核心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公园城市先行区。成都东部新区发展航空经济、现代物流、国际消费、智能制造等现代产业,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建设模式,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创新高地。

第二节 促进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推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加快生产力一体布局,促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共享、政务事务通办、开放门户共建,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构建形成中心城市引领型、组团式多层次网络化空间结构。研究规划成都外环等连接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探索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市延伸,促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升铁路公交化运营水平,构建1小时通勤圈。协同推进“三区三带”建设,以成都国际铁路港大港区联动德阳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以天府新区联动眉山共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以成都东部新区联动资阳共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

第三节 推动成都东进与重庆西扩相向发展

强化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互动,推进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推动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协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汽车及轨道交通研发生产基地。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推动中心城市极核带动功能沿轴带扩散,支持德阳、眉山、资阳、遂宁、内江等城市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协同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夯实成渝地区中部支撑。发挥成都都市圈辐射作用,发展都市圈卫星城,打造都市圈功能协作基地,做强绵阳、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雅安绿色发展示范市,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专栏2 环成都经济圈城市

绵阳市。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大力发展数字家庭产业,打造国家国防科研生产的重要基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中国科技城。

德阳市。推进旌广、凯州产城融合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产业,创建“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乐山市。建设峨眉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水电产业消纳示范区,打造“中国绿色硅谷”,做强做大光伏产业,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眉山市。依托天府新区、川港合作示范园,突出发展绿色建材等先进材料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环成都都市圈开放发展示范市。

遂宁市。建设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打造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重点发展锂电新材料产业,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和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

资阳市。建设国际临空经济区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中国牙谷”,加快建设全国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建设成渝门户枢纽型临空新兴城市。

雅安市。推进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协作基地和川藏物资贸易集散地,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

第五章 带动两翼协同发展

第一节 推进南翼跨越发展

发展壮大泸州、宜宾区域中心城市,做强泸州—宜宾组团,促进内江自贡同城化,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进程。突出南向开放大通道建设,做强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建设现代产业集中发展区,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重大政策协同、市场主体联动机制,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协同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

第二节 推动北翼振兴发展

积极培育南充、达州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广安、广元、巴中重要节点作用,做强南充—达州组团,加快阆苍南一体化进程,促进川东北经济区振兴。以加快转型发展为重点,加强特色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转化,畅通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推动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联合打造省际交界区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发展。

专栏3 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城市

宜宾市。建设宜宾三江新区、宜宾综合保税区、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做强食品饮料产业,打造世界消费品工业重镇,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泸州市。增强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综合保税区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白酒产业,打造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内江市。加快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

自贡市。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加快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打造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南充市。建设南充临江新区,打造全国汽车汽配产业基地,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重要交通枢纽节点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

达州市。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打造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广安市。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壮大广蓉生物医药产业园,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与渝北共建高滩—茨竹产城融合新区,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发展。

广元市。推进铁路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壮大铝基材料产业,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北向东出桥头堡。

巴中市。开展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

第六章 辐射三带联动发展

第一节 高质量构建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经济带

依托西成高铁、宝成—成昆铁路和沿线高速公路构成的综合运输通道,强化成都辐射功能,发挥德阳、绵阳、眉山、乐山、雅安、广元、攀枝花和西昌支撑作用,带动沿线城镇协同发展,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依托沿线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高能级发展平台汇集、重大政策叠加的显著优势,建设西部科创大走廊,集聚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数字经济、商贸物流、旅游康养等产业,打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带。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成遂南达经济带

依托成达万高铁、达成铁路和沿线高速公路,发挥遂宁、南充、达州等城市支撑作用,织密城际干线运输网络,加快构建铁海联运新通道,塑造通道经济、枢纽经济新优势。加强重要功能平台建设,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生产力沿高铁通道优化布局,推动能源化工、先进材料、机械汽配、绿色食品、丝纺服装等产业转型发展,建设东出北上开放大走廊。

第三节 优化提升攀乐宜泸沿江经济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加强攀枝花、乐山、宜宾、泸州等城市紧密对接和分工协作,联动推进岸线保护开发和航道港口建设,协同重庆打造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加快提升沿江区位和港口优势。增强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功能,建设临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清洁能源基地和沿江绿色生态走廊,壮大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和钒钛产业集群,打造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沿江生态型城市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能源规划查看更多>天然气发电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