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中国碳卫星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
地面观测点也能搜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据,为什么还要发射卫星?碳卫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杨忠东说,全球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站点总共仅有数百个,难以满足监测需求,只有用卫星俯瞰,才能绘制二氧化碳分布的全景图。利用大气浓度测量进而计算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方法,优势在于“看得广、看得清”,与侧重“看得准、看得全”的地面观测形成有效互补。
3
碳卫星的观测成果有哪些?
1) 观测数据
碳卫星每天绕地球飞行约14圈,探测宽度20千米。在绕地球两极运行的过程中获取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信息,以准确展示人类活动与自然体系是如何排放和吸收这种温室气体的。
碳卫星获取的首批观测数据
2) 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
碳卫星的观测数据供中科院大气所承担中国碳卫星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算法研发、碳源汇同化系统研发和卫星数据的科学应用等工作。其中卫星遥感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挑战是精度要求高,干扰因素多,反演难度大。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中国碳卫星”和中科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碳专项”等的资助下,大气所团队核心成员、博士杨东旭研发了卫星遥感反演算法。
利用该反演算法解析中国碳卫星观测数据,获得了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可以看出春季由于人为排放形成的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高、南半球浓度低的特征;对比2017年4月和2017年7月分布图,清晰地显示出由春入夏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趋势,表明了生态系统随季节变化的“固碳”作用;分布图也反映出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现象。
3) 数据产品
中国碳卫星数据开放,社会公众用户登录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网站后,可检索下载包括碳卫星的两个核心仪器数据,即碳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仪(HSCO2)云和气溶胶探测仪(CAPI)两台仪器的1级数据。
4) 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2021年8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介绍,基于中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全球盘点有助于了解二氧化碳减排、增汇等行动对气候变化趋势的影响,卫星遥感将在全球统一、无偏差的碳收支核算中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说。
中国的碳卫星是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颗全球“嗅碳”卫星,它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填补我国在温室气体检测方面的技术空白,其成果对我国掌握全球变暖的变化规律和全球碳排放分布,提高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新华网 | "千里眼"如何"看"二氧化碳?——详解我国首颗碳卫星
[3]新华网 | 我国碳卫星公布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助力盘点各地碳收支
来源:环球零碳 ID:carbon-done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强国复兴有我优秀创新成果展示今年5月,科技蓝闪耀上海。期间,暌违两年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于5月26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再度揭晓。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竞相涌现,为正处于关键跃升期的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添底色和亮度。2022年度上海市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长吴一戎7月26日透露,中国计划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北京举行的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研讨会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牵头编写的《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正式发布。吴一
7月26日,《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编写,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了全球和主要国家的人为源碳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报告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过去1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森林
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碳市场和电力市场互为因果,碳价影响发电企业成本,发电企业生产也影响碳排放量。目前大量市场主体同时参与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交易,系统研究分析两个市场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两个市场的协同策略是实现“双碳”目标刻不容缓的任务。能源电力市场与物理的电力系统两者紧密融合。由于
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碳市场和电力市场互为因果,碳价影响发电企业成本,发电企业生产也影响碳排放量。目前大量市场主体同时参与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交易,系统研究分析两个市场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两个市场的协同策略是实现“双碳”目标刻不容缓的任务。(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作者:
11月24日,由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自主研发的“贡嘎”大气碳反演系统日前通过“全球碳计划”认证,为国际碳收支评估提供中国系统与中国数据。记者从23日举行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主题学术交流活动上获悉,“贡嘎”凭借其优越的反演精度,成功进入“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日前发布消息称,该所中国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TanSat)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研究结果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东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科学家利用我国碳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实现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对于更加精准监测人为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共同完成,相关成果25日在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发表。全球二氧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9月18日,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与浙大城市学院联合发布2022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持续跟进我国各地区碳中和发展情况。该指标体系是全国首个碳中和发展力评价体系,由厦门大学孙传旺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于2021年提出,涵盖经济发展、产业特征、能源结构、技术创新、金
2022年8月9日,香港。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本公司”或“光大绿色环保”,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本集团”)今天欣然公布其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未经审核之中期业绩。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坚持“创造更好投资价值,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企业追求,迎难而上、主动变革、奋力拼搏,通过管理提升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根据国家航天局消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预计将于8月上旬择机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由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支持,聚力陆地生态系统“质量”和“品质”遥感,可在碳储量监测、生态资源详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等方向上提供遥感监测服务,将提高我国应对全球
为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征集了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旨在展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和取得的成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这些案例做法仅供参考借鉴,不作为相关企业开展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今天,一起来看河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典型案例⑤——煤化工行业典型
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院牵头主编的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能耗测定技术规范》(GB/T45121-2024)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于2025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集团公司在碳捕集领域牵头发布的首个国家标准。捕集系统能耗是评价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标
12月31日,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作为中国新能源行业唯一企业家代表参加“2024央视财经跨年演讲”。他表示,中国新能源是中国第五大发明,正为全球带来新的繁荣和可持续未来,开创绿色能源文明。张雷在演讲中表示,“新能源技术必将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回望千年以前,来自东方的造纸和印刷术推动了
8月31日,中国华能自主研发的千吨级低温吸附法燃煤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中试装置(以下简称“COAP+装置”)在华能岳阳电厂成功投运,并生产出第一批工业级液态二氧化碳产品。COAP+装置由华能湖南分公司岳阳电厂投资开发、华能清能院研发承建,于2023年底开始建设。该装置在COAP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了
近日,河南省首个关于碳汇生态产品的框架协议《关于合作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提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信阳签订,将以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提升为目标,在推进矿山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协同增效、深入挖掘自然资源领域涉碳项目的减碳增汇潜力,以及开发信阳本地碳汇生态产品、探索碳汇生
近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做好2024年度湖北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按照自愿参与、通力协同、有序管理的原则,全省22家大型统调火力发电企业建成碳计量子站并实现与总站的联通,300MW级以上火电机组烟气直测法碳计量装置覆盖率不低于70%。详情如下:省市场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局关于做好2024年度湖北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工作的通知,按照自愿参与、通力协同、有序管理的原则,全省22家大型统调火力发电企业建成碳计量子站并实现与总站的联通,300MW级以上火电机组烟气直测法碳计量装置覆盖率不低于70%。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做好2024年度湖北区域碳市场
12月9日,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的电力碳计量与碳核查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评审并上线试运行。该平台可实时监测发电企业碳排放数据,为监管部门精细化管理碳排放量、实时核查发电企业电煤库存等提供数据支撑。据介绍,国网湖北电力在试点发电企业的发电机组烟气排放总出口安装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新疆发改委近期发布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3号提案的答复。其中提到,新疆发改委将督促指导企业研究探索“CCUS+减排技术”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实现用能需求绿电替代,做好现代煤化工、炼化与新能源深度耦合,确保绿色低碳发展。详情如下: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
11月7日,湖北华电江陵发电有限公司运行值长穆世健通过火电机组碳监测和碳核算一体化服务平台,发现1号发电机组碳排放强度超出0.8吨/兆瓦时的告警值,随即调整了锅炉进风量和磨煤机分离器的转速。半小时后,发电机组碳排放强度降至允许范围内。发电企业应用的火电机组碳监测和碳核算一体化服务平台是国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强国复兴有我优秀创新成果展示今年5月,科技蓝闪耀上海。期间,暌违两年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于5月26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再度揭晓。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竞相涌现,为正处于关键跃升期的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添底色和亮度。2022年度上海市科
4月29日-30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举办。在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推动的背景下,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4月30日,以“共建绿色城市新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峰会在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成功举办。本次峰会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路径等重点
【导语】2025年4月15日,江苏国信滨海港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项目(以下简称“江苏滨海港项目”)4号机组圆满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这一江苏省“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能源项目(即2024年江苏省能源电力保供“头号工程”)全面实现“双投”目标,是今年江苏省内首台竣工投产的百万
近期,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4月27日-2025年4月30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65MW/100MWh!广东韶关市浈江区首个电网侧独立储能站开工4月25日上午,广东韶关浈江独立储能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国粤(韶关)电力有限公司举行。该项目由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与国粤(
“光伏的建材就是让建筑既体现它的功能性、美观性,同时这个建筑能够发电。我相信零碳建筑未来会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潮流。”近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参加央视财经频道“绿”动未来#x2014;#x2014;《对话》栏目录制时表示,全球深度脱碳的大背景下,零碳建筑将成为潮流并对全球深度脱碳意义重大。当天的
4月29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海域,随着最后一组光伏发电单元完成调试发电,中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该项目总装机容量180兆瓦,配套建设一座110千伏靖海陆上升压站和18兆瓦/36兆瓦时的储能系统,年平均可提供清洁电能约3
从中建六局交通建设公司官微获悉,4月26日,由中建六局交通公司承建的申能新疆塔城和布克赛尔县200万千瓦光伏项目(标段一)在各标段中率先开工。据悉,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属于大型光伏PC项目,项目直流侧装机容量为616.07MWp,交流侧装机容量498.9MW。项目建成投
氢能凭借其零碳排放、能量密度高、应用场景多元等突出优势,正成为全球能源革命的核心赛道。但是,储氢技术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近日,从扬州大学获悉,该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团队提出利用原子团簇促进以甲酸为载体的液态储氢新方案,为制氢、储氢等关键技术的
4月27日,吉林油田举办新闻发布会,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27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启动。该管道设计总长约400公里,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在地下封存二氧化碳量超过400万吨。据介绍,该管道是目前中国运输距离最长、管径最粗、压力最高、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管道,采用超临界/密相(一种特殊的
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41%,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12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024-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GWh)说明:动力锂电池含乘用车、商用车、工程
4月26日,由中国电建北京院总承包的内蒙古最大光伏草业项目——商都县150万千瓦光伏草业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为调整内蒙古地区能源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培育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的动力。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十八顷镇,光伏区总占地面积约4141公顷,项目规划交流侧装
4月29日,由晶澳智慧能源承建的北京中海广场23.4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运行。项目由晶澳智慧能源与三菱电机电力机电装备(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打造,通过在中海大厦中楼屋面铺设60块385Wp单晶硅轻质柔性光伏组件,实现直流侧装机容量23.1kWp,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接入低压电网,通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