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评论正文

历次战争对原油价格影响的启示

2022-05-06 14:46来源:能源杂志作者:瞿新荣关键词:油价石油原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油价对经济具有严重的反向伤害,这在过去的历史中有过记录。高油价对经济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能的不足,产出没有增加的原因包括不限于:1)技术不足,有限资源,商品生产受到限制;2)政策的不确定性限制了企业扩大产能意愿;3)疫情、战争等外部原因,导致实际生产的中断,引发的经济滞涨最终导致经济进入萧条。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杂志”作者:瞿新荣)

俄乌战争之后,美国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恢复国内与中东产量是稳定油价与经济的关键。叠加全球能源转型背景,出现上世纪70-80年代产能不足风险应当较低,除非战争失控。

2020年3月,OPEC+联合减产失败,导致油价一天就跌去30美元/桶,暴跌27%。时隔两年,俄乌战争爆发,油价短短数日上涨45美元/桶,站上139美元/桶历史次高。2020年3月的油价暴跌,开启美国金融市场现金流危机,引发整个流动性风险与美股的暴跌,当前原油价格的高涨,又会引发怎么样的风险?我们试图从过去历史经验中来以史察今。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是油价暴涨的导火索。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在犹太人赎罪日(10月6日)当天向以色列突然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4日美国公开向以色列空运武器,10月17日阿拉伯原油出口国对支持以色列国家实行原油禁运(几个月后12月底取消),油价从1973年提价前每桶约3美元一路暴涨到1973年底每桶约12美元。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原油价格上涨四倍

微信图片_20220506144153.png

1973-1974油价暴涨另一个背景是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欧佩克实行“提价保值”战略。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结束了运行27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后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基石,同时美元自身也失去了锚,叠加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使美元信用度受损。

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让美国时任国务卿基辛格为美元挽回生机。1974年基辛格在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对西方石油禁运后秘密访问沙特,说服沙特采用石油美元体系,基辛格在沙特访问期间达成协议的内容并未对外公告,但事后几十年来市场解读内容包括:沙特和其他OPEC国家只接受美元结算石油,原油收入可投资到美国国债及军备,美国为沙特提供军事支持。基辛格聪明的做法重新帮助美元站稳世界统治地位。

1973-1974年石油提价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欧洲增长下降2.5%,日本则下降了7%。

1974年11月,承受不了高油价的发达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目的是促进发达石油消费国之间合作。1974年日本提出“阳光”计划,发展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技术,包括天然气发电项目,以及水力、核电、煤炭等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同年,日本GDP不变价同比由1973年的8.03%降至1974年的-1.23%,大幅下降9.26个百分点。英国则大力开发新油田,1975年英国北海福蒂斯油田投产。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规定国内公路机动车燃油效率必须提高到原来一倍,同时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

伊斯兰革命与两伊战争

第二次因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发生在1978-1980年,油价从15美元/桶上涨到40美元/桶。1978年11月,伊朗发生发生推翻巴列维国王革命,石油出口量从9月的400-500万桶/日下降到不到100万桶/日(同时沙特石油出口从1978年底850万桶日增加到1050万桶日),12月25日圣诞节,伊朗正式关闭阀门,彻底停止石油出口贸易,伊朗国王最终在1979年1月16日逃离本国,2月伊朗政府瓦解,霍梅尼上台,石油出口逐渐恢复。

伊斯兰革命后又紧接着爆发了阿富汗战争(1979)、两伊战争(1980)都导致了原油供不应求,油价继续上涨。1979年12月苏联进军阿富汗,同时1979年11月发生著名的德黑兰美国人质危机,1980年营救失败,导致卡特无缘连 任。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产生约560万桶/日的原油缺口,原油现货价格从1978年11月伊朗伊斯兰革命前的15美元/桶上升到1980年12月上旬40美元/桶,IEA成员国有效合作,避免了事态恶化,年底油价回到每桶35.5美元/桶。

战争不确定性下发生的惜售与囤油行为同样加剧了1978-1980年原油紧缺。1978年美国汽车行业方兴未艾,并开始到中国合资,邓小平做了“合资经营可以办”的批示。同时,197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报告中称“世界将逐渐经历石油的长期紧张,甚至是严重的不足”,使得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不断升温,石油公司开始囤油,个体消费者开始抢油,原油的供需矛盾越发激烈。

1978-1980年战争引发的油价上涨,导致西方国家经济滞涨。1980年5月,美国CPI达到14.4%,核心CPI达到12.5%的历史高位,同时美国GDP增速由1978年的5.5%到1980年降为-0.30%,为了遏制通胀重塑美元信用,1979年10月,刚刚上任两个月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在一个事先没有安排的周六晚间,将利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20%,大幅减少货币和信贷供应,大力治理通胀,并间接导致了1980年卡特下台,里根上台大力实施美国经济共给侧改革——提高经济产能。

不过,1978-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日本由于严格控制通胀以及汽车产业的获益,避免了大幅冲击,GDP不变价同比由1979年的5.48%到1980年降为2.82%。

里根与沃尔克的配合,以及非欧佩克国家的增产,终于使得美国滞涨得以控制,美元重塑信用。在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1981年非欧佩克国家快速增产——苏联/沙特/美国原油产量达到6/5/4.7亿吨,欧美减少进口抛售库存,最终使油价得以控制回落。

科威特与科索沃战争

1990年8月,伊拉克的军队和坦克越过科威特边境,并继续向前推进,开始占领科威特。1991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并于2月解放了科威特。1991年2月萨达姆撤离科威特时点燃了800口油井,使科威特每天烧掉的原油多于600万桶——远超过科威特正常的石油日产量,也远超日本每日的石油进口量,大火烧了9个月直到11月才被扑灭。

1990年8月,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油价仅仅3个月时间里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石油危机爆发。在伊拉克8月2日发动入侵之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阁紧急召开会议,彼时大部分议员都没有回过神来接受这一事实。问题在于,彼时波斯湾占据了全球2/3的石油储量,而萨达姆已经拥有了世界排名第四的部队,一旦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成功,将可能进一步将势力扩展到波斯湾以外,甚至改写世界版图,这是布什所顾虑的,正如沙特国王法赫德对布什所说,他“在效尤希特勒,给这个世界制造难题”。

油价短期内爆涨使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在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2个月油价快速上涨,2个月后战争形势有所缓和,不确性有所下降,随后油价在10月见顶回落,而美股同时开始复苏。

在随后1999年3-6月发生的科索沃战争,由于战争发生在欧洲而非中东产油国,对油价与经济影响力都远没有科威特战争来的大。总体上来看,战争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往往导致油价在短期内上涨,当不确定性逐渐解除后,油价将回到供需基本逻辑。

伊拉克战争与北非颜色革命

2003年3月20日,英美联合部队发动了伊拉克军事行动,到4月9日美国部队已经占领巴格达,在战争发动之后,油价与美股回升。

虽然2003年伊拉克战争对伊拉克石油生产带来阶段性损伤,但并没有多少人对伊拉克战争可能影响石油供应太多关注,美国以绝对优势取得胜利,并控制了局势,油价随后跟随美国与美国强劲的经济复苏走强。彼时伊拉克是产油大国,2002年平均原油供应200万桶/日,占OPEC总供应量的8.3%,2003 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 1150亿桶,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8.4%。

随后就是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国内战争,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受到反政府武装挑战。3月19日,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发起“奥德赛黎明”行动,开始通过武装力量介入利比亚内战,10月20日利比亚战争结束。

利比亚2010年原油探明储量为471亿桶,占世界原油储量的3%,2010年平均原油供应量为156.1万桶/日,占OPEC供应量的5.4%。作为非洲第一大储油国,第四大生产国,且深处地中海腹地,历来是欧洲的重要能源供应地。法国道达尔、英国皇家壳牌等8家欧洲石油公司占据利比亚原油总产量的72%。

2011年2月原油价格过百,4月阶段性触顶后开启了长达3年的高位震荡。

总结来讲,在战争初期不确定较大,避险叠加囤货导致油价上涨,战争启动后,不确定性下降,油价及风险资产回到基本面逻辑,往往受美国经济基本面影响。

高油价对经济负向反馈

并加快产业转型

高油价引发高通胀,引发央行货币收紧,同时影响居民实际购买力,导致经济滞涨到萧条。原油在CPI中占有重要权重,能源占美国与日本消费物价指数篮子的7%,占日本外亚洲国家消费物价指数篮子的10%,同时能源影响着化肥原料价格,进而影响粮食价格,而粮食则占除日本外亚洲消费物价指数篮子34%(日本约27%),因而来讲油价上涨,将直接和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从而导致消费不足。

另外,油价通过PPI产业链向下传导,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工业制品成本增加,随后金属制品、塑料等价格也会因此上涨,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陆续上涨,从工业领域生产劳动成本到商品服务业领域消费价格最终都会上涨。从而引发投资、产出的下降。

高油价在限制消费同时,没有刺激产出,这是出现经济滞涨的根本。商品价格上升,但产出没有增加的原因包括不限于:1)技术不足,有限资源,商品生产受到限制;2)政策的不确定性限制了企业扩大产能意愿;3)疫情、战争等外部原因,导致实际生产的中断。以上原油引发的经济滞涨最终导致经济进入萧条。

微信图片_20220506144159.png

在1970-1990年的三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消费及工业总产值均出现下滑。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至1974年,美国CPI同比由6.2%上升至11.0%。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13.39%降低到6.38%。此外,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从1973年10月的1.46万亿美元降到1975年6月的1.31万亿美元,降幅达8%。第二次和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从时间效果来看,CPI的上涨会立马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对于投资的作用会有一些时滞。

对当前的启示:不完全一样

观察历史来看,历次战争对油价波动的启示包括不限于:

1)情绪对市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战争之前或战争初期,不确定性使市场产生极大担忧,甚至引发囤油行为,加剧市场波动。比如,1978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报告中称“世界将逐渐经历石油的长期紧张,甚至是严重的不足”,这进一步加剧市场紧张氛围。

2)一边倒的战争会使市场快速恢复稳定预期,使油价平息波动。比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3月20日战争一开始,油价便失去了波动,而2011年2月开启的利比亚内战,直到10月才结束,油价一直波动上行到10月。

3)战争不确定性下降后,油价重回基本面。战争所处的经济背景对油价影响至关重要,也即我们常说的“需求决定方向,供应决定波动”,油价的波动趋势离不开经济需求——只有1978-1980年美国经济滞涨是例外,尽管经济下行,但油价依然高位上行,也即严重滞涨。

4)美元是油价的另一个参照系。商品一价定律决定了当美元上涨时,进口国需求下降,产油国产出增加,商品折价;但美元下跌时,进口国需求上升,产油国产出下降(保值策略),商品溢价。这一逻辑是过去战争中油价波动的重要参考,例如1973-1974年、1978-1980年,美国高通胀美元低位,助推了油价上涨。

当前俄乌战争跟历史并不完全一样:1)当前美联储货币收紧,美元偏强;2)全球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对石油的需求没有过往那么强;3)这次战争爆发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军事强国与弱国之间,借鉴2003、1991年经验,战争可能不会持续较久,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可能随着战争局势的明朗化而回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