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其次,从去年以来全球多地爆发的能源短缺危机看,近中期新能源在能源安全保供方面还难当大任,化石能源仍将发挥基础支撑和兜底保障作用。
最后,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处在后工业化时代,天然气在能源中占比很大;中国还处在工业化上升时代,天然气占比较少。2021年,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仅9%,仍远远低于世界24%的平均水平。
2021年,国际能源署发布《天然气分析及展望2021-2014》报告,指出在没有重大政策变化限制全球天然气消费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预计到2024年天然气需求将达到近4.3万×108m3,较新冠肺炎大流行前增长7%。该报告还同时指出,美国CO2减排过程中的最大贡献来源为天然气,约占40%的减碳能源份额。
笔者对中国和美国天然气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后发现,美国居民人均用气量接近400m3/年,而中国居民人均用气量仅84 m3/年;美国工业用气量超过2700×108m3/年,中国工业用气约1451×108m3/年。因此,从国外发达国家减排经验来看,天然气将是各国碳中和行动中长期与零碳能源相伴的低碳能源。
从能源转型角度来分析,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将在能源转型过渡期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IEA等有关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全球天然气消费的增长期将缩减至少 8-10年,预计天然气消费峰值将在2030年前到来。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为主,合计占一次能源消费的 74%以上,天然气虽是化石能源,但在等热值情况下,碳排放比煤炭减少约45%,即使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但其发展规模仍不足以满足国内巨大的能源需求,中短期内很难依靠非化石能源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对于全球而言,中国把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的时间长度要远高于世界整体水平。应该说,天然气具有的低碳、绿色清洁、优质高效、灵活易储、安全可靠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其是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过渡能源的唯一选择,且未来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双碳”目标下
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能源改革进程中,中国天然气行业需要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低碳转型路径,在并不宽裕的发展空间中发挥最大的效用,寻求更高质量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天然气产业链的自身发展和在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发展两个层面来考量。
天然气产业链自身的发展
1.上游方面
一是要持续推动增储上产,增强天然气发展底气。继续加大对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支持力度,在努力完成七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力争到2030年国内产量超过2700×108m3、2035年超过3200×108m3,夯实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基础。
二是应构建多元均衡进口体系,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坚持稳定可靠与多元灵活并重,持续完善四大进口通道,形成“陆上三大、海上七大”的运输格局。
三是加速储气能力建设,夯实天然气调峰优势。可以考虑将华北、长三角、中南储气群定位为进行区域调峰,以油气藏和盐穴建库为主;中西部、西南、东北、西北储气群以区域及跨区域调峰为主并兼顾战略储备,以油气藏建库为主。四是上游企业要发挥优势,在CO2驱油、封存、运输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应用。
2.中游方面
主要是结合资源引进、市场和调峰需求,总体布局管网设施,加快中俄东线、西四线、西三线中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六横六纵”干线管网格局,构建“区域联通、区内成网、调运灵活”的天然气输配体系。
3.下游方面
一是将天然气作为补位和替代高碳高污染燃料的基础能源。根据有关权威机构的测算,煤炭消费将提前达峰并开始下降后,其中的缺口只能由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补位。等热值天然气的CO2排放量仅为煤炭的58%,“气代煤”可实现至少40%的碳减排效果,并大幅降低颗粒物、SO2、NOX等污染物排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此外,天然气在长途运输、船舶等交通运输领域替代油品同样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是重卡、船运领域规模应用新能源前最具比较优势的清洁低碳燃料。
二是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将天然气作为主要调峰资源。与煤电、抽水蓄能和储能发电方式相比,天然气发电的调节能力强、清洁低碳、布局灵活,适用于集中式和分布式等多种应用场景,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提供增量电力热力需求、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优选解决方案。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预测,中国气电装机将由当前1亿kW持续增长至2060年的近3.2亿kW。所以,气电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电源。
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发展
一是根据IEA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73%来自CO2,而占比27%的非CO2温室气体同样对大气产生巨大影响,甲烷在非CO2温室气体中占比较大。空气中的甲烷主要来源于油气开采和储运过程中的泄漏,甲烷在100年尺度下的全球增温潜势(GWP100)是CO2的28倍。因此,甲烷是需要着重控制的温室气体之一。
对于天然气行业来说,仅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甲烷就达到全球油气行业的 50%。因此,需要有效控制我国天然气上游开采过程中的甲烷排放,并将其作为天然气生产方面减碳措施的重点。政府应加大有关甲烷逃逸控制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企业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技术,力争实现2025年天然气生产过程甲烷平均排放强度降到0.25%以下。
二是随着国内终端消费者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意识的逐渐提高,“碳中和LNG”给买家、终端用户(用能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也会逐步显现,并且会为其企业和用户形象、信用评级等带来积极的社会联动效应。将“碳中和LNG”发展成为可持续业务,是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天然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碳中和LNG”交易是碳信用与LNG产品有机结合的产物,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均可以凭借良好的LNG接收站基础及丰富的LNG贸易经验,承担“碳中和LNG上游供应商”角色,将碳信用与原有LNG产品创新融合,为终端用户提供净零碳的LNG能源供应,帮助用户减少碳足迹。
其次,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还应逐步构建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核算机制,借助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平台,培养碳信用额自主开发与市场化交易能力,以最经济、高效的方式,获取与碳排放等额的碳信用额度,实现LNG全产业链“碳中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广大城市燃气企业要更主动地引导高耗能企业、注重环保价值的高科技企业及其供应商等用能客户的“碳中和”需求,积极向这些用户提供整体“碳中和”解决方案,如气代煤、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节能减排、碳信用额度交易等综合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碳中和转型”。
三是在未来低碳社会中,氢作为二次能源,将在难以电气化的领域实现可再生电力大规模长周期存储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IEA认为,到2060年氢能将占全球终端能源需求的10%,并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力、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未来发展方向,但受经济性差、技术待突破等因素制约,业内基本共识是2030年前无法实现商业化利用。因此,绿氢规模化发展需要化石能源制氢对产业进行先导培育,扩大氢的应用场景、培育市场规模、解决氢的储运和加注难点,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目前看,天然气制氢是碳排放最低的化石能源制氢工艺,且天然气与氢能在管道输送和掺混方面具有先天协同发展优势。
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中国天然气行业肩负着历史责任,因此,全行业应该持续围绕发展主题,用好各类创新技术,走减污降碳道路,为我国迈向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由新星新疆绿氢公司实施的库车门站天然气掺氢示范工程顺利投产,该项目是中国石化首次实现天然气掺氢工业化应用,为绿氢应用场景拓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该项目的成功运行,将有效扩展新疆绿氢示范项目“制储输用”的示范性,显著降低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1月上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5年1月上旬与2024年12月下旬相比,16种产品价格上涨,30种下降,4种持平。油气方面:液化天然气(LNG)4337.3元/吨,比上期下降1.7%;液化石油气(
1月13日,四川省发改委发布关于联动调整2024年天然气发电项目电量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根据气电价格联动机制,H级机组电量电价联动标准为0.1262元/千瓦时(含税,下同),联动后电量电价为0.4186元/千瓦时;F级机组电量电价联动标准为0.1321元/千瓦时,联动后电量电价为0.4385元/千瓦时。详情如下:四
2024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增长6.4%,创历史新高。2024年,西南油气田在常规气、页岩气、致密气三大领域持续发力,年油气产量当量突破3500万吨。同时,该公司加快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全面强化“天然气+”多元发展,不断优化“双碳三新”产业布局。2024年,“天然气+伴生资源”
1月10日,国内首个万吨级燃气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在阜宁电厂正式启动,标志着气电集团碳捕集核心技术正式进入落地阶段。该项目不仅是气电集团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在“双碳”产业前沿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引下,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天然气产业链的C
发展FLNG和浮式风电产业培育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观察”日前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具体到海洋能源领域,应将目光聚焦于深远海。这既出于国际合作的考虑——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中国能建广东院中标广州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EPC总承包项目。据悉,该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生物安全生产基地内,建设2台460兆瓦级改进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发电机组。
近日,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成功中标新天绿能抚宁燃气电厂项目机岛设备及燃机长期维护服务标段,将为新天绿能抚宁项目提供F级机岛、300MW级全氢冷发电机、150MW级空冷发电机以及凝汽器设备以及长协服务。抚宁项目也是电站集团在河北省首个燃机项目。新天绿能抚宁燃气电厂项目位于秦皇岛市,属于能源领域的
近日,中国石油2024年度煤岩气产量突破23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提升130%,煤岩气大规模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煤岩气是一种介于常规气和煤层气之间的新型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含油气盆地,地质储量十分丰富。当前,我国天然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仍超40%,而煤岩作为天然气
全球能源价格走势分析报告(2024年12月)(来源: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作者:赵君陶)核心提示国际原油市场:12月,黎巴嫩停火协议不稳、叙利亚局势突变,市场对中东局势担忧增强,韩国戒严令、欧美对俄罗斯和伊朗的进一步制裁预期,中国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等因素推涨市场气氛,国际油价
日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2023年度薪酬情况披露。备注:上表披露信息为我公司企业负责人2023年度全部应发税前薪酬(不含2023年发放的以往年度薪酬)。
一、全省供应情况8月份,全省管道天然气消费量28.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9%。1-8月份,全省管道天然气消费量210.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3%。二、全省消费情况8月份,城市燃气天然气消费量13.6亿方,同比增长0.3%;发电天然气消费量12.8亿方,同比增长1.3%;直供工业天然气消费量1.7亿方,同比增长3.7%。1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天然气消费重回快速增长轨道,消费规模再创新高。同时,国产资源持续上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显著,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天然气发展势头足。■供应增强消费增长随着市场调节作用
、全省供应情况6月份,全省管道天然气消费量23.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5%。1-6月份,全省管道天然气消费量154.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8%。二、全省消费情况6月份,城市燃气天然气消费量14.3亿方,同比增长9.0%;发电天然气消费量7.8亿方,同比减少0.6%;直供工业天然气消费量1.3亿方,同比减少9.9%。1-6
稳字当头!能源年中“成绩单”出炉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6.0%创历史同期新高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解
一、全省供应情况5月份,全省管道天然气消费量2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5%。1-5月份,全省管道天然气消费量13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4%。二、全省消费情况5月份,城市燃气天然气消费量15.5亿方,同比增长9.2%;发电天然气消费量8.1亿方,同比增长10.8%;直供工业天然气消费量1.6亿方,同比增长6.8%。1
在业内看来,未来中国仍将是推动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力,预计今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将接近4300亿立方米。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2024年4月全国天然气运行快报显示,4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54.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8%;1—4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43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9%。近年来,我国天
一、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情况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7.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3.1亿吨标准煤,增量创2005年以来新高;增长5.7%,增速创2012年以来新高。“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量为1.3亿吨标准煤;“十四五”以来,能源消费增长加快,2021—2022年均增量为2.1亿吨标准煤。(来源:中
美国能源署在《国际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印度的天然气消费量将增加两倍以上,在此期间的年增长率为4.4%,是中国天然气消费年增长率2.0%的两倍多,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全球增长第二快的国家。(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作者:ESmallData)在预测期内,印度的工业部门,特别是旨在减少化肥进口的氨
今年以来,浙江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低温寒潮期间天然气保供和民生保暖工作,全力以赴筑牢安全用气防线。1月,全省天然气消费量17.5亿方,同比增长74%。从供应方式看,管输天然气消费量15.9亿方,同比增长74%,非管输天然气消费量约1.6亿方,同比增长75%;从消费结构看,城市用
焦点月评国内天然气消费走出低谷,重回增长2024年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3年12月份全国天然气运行快报。据快报统计,2023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94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6%。显然,对比2022年消费增速-1.7%,2023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一改颓势,市场重回增长轨道。(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一、总体情况2023年,全省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34.2亿方,同比增长8.8%。其中,管道天然气消费量303.2亿方,同比增长4.4%;LNG消费量31.0亿方,同比增长82.4%。二、分类情况(一)分行业城市燃气天然气消费量214.3亿方,占比64.1%,同比增长12.6%;发电天然气消费量101.7亿方,占比30.4%,同比减少0.1%;
全球能源价格走势分析报告(2024年12月)(来源: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作者:赵君陶)核心提示国际原油市场:12月,黎巴嫩停火协议不稳、叙利亚局势突变,市场对中东局势担忧增强,韩国戒严令、欧美对俄罗斯和伊朗的进一步制裁预期,中国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等因素推涨市场气氛,国际油价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2月30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我市开展气电价格联动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自2025年1月1日起执行。详情如下:关于我市开展气电价格联动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各有关发电企业:根据《关于优化调整我市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沪发改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联动调整2024年天然气发电项目电量价格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提到,根据气电价格联动机制,H级机组电量电价联动标准为0.1262元/千瓦时(含税,下同),联动后电量电价为0.4186元/千瓦时;F级机组电量电价联动标准为0.1321元/千瓦时,联动后电量电价为0
油气市场研报(2024年11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杨永明)焦点月评#x2726;十年磨一剑,中俄能源合作再升级市场供需#x2726;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x2726;全球天然气供应仍然紧张#x2726;国内油气生产平稳增长#x2726;国内天然气增产保供积极推进行业资讯#x2726;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x2726;天然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关于调整本市非居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的通知,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自2024年11月15日至2025年3月15日上浮0.47元/立方米;自2025年3月16日起,取消上浮。详情如下: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调整本市非居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联动
11月25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联动调整长沙市中心城区居民用气终端销售价格的通知,联动上调居民第一档用气价格,额度为0.16元/立方米,联动上调后的第一、二、三档居民用气终端销售价格分别为2.992元/立方米、3.590元/立方米、4.488元/立方米。本次价格调整自2024年12月1日起执行。详情如
11月6日,浙江天然气交易市场“LNG报价系统”正式上线,这是由浙能打造的国内首个LNG实时报价系统,是优化天然气市场交易模式的一次创新突破。“LNG报价系统”是基于当前LNG商品贸易市场现状,结合客户实际需求,创新打造的LNG实时报价系统。该系统通过实现LNG实时询报价和数据汇总,有效推动贸易询价
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天然气领域市场化改革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天然气具有“灵活易储”的能源特性,能够适应小时、天、月、季度等不同时间尺度的调峰需求,在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中将发挥灵活调节和
气电是能稳定顶峰的支撑性电源之一,气电运行启停迅速,是最适合为风电、光伏调峰的热发电技术。但气电在我国的推广,受限于天然气气源的低自给率和气电的高电价。作为高价电,我国近六成的气电,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江浙粤三省。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区域对电价的敏感度将下降;而在
油气市场研报(2024年8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杨永明)焦点月评再议LNG接收站“过剩”问题市场供需欧佩克下调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地缘政治冲突对欧洲天然气供应形成威胁国内油气生产平稳增长国内天然气消费重现快速增长国内成品油消费呈下降趋势行业资讯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进展天然气储运能力
当前,我国电力生产与供应向低碳化与清洁化转型,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作为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电源,天然气发电在电力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气电价格机制有待完善等一些因素制约,目前,天然气发电正站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亟须深入研究并明确其在未来能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