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评论正文

国内年产原油超过2.5亿吨有资源基础

2022-09-15 13:36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查全衡关键词:原油石油油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俄乌冲突拉开了综合战大幕,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博弈的重要工具。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循环战略,增加我国本土原油产量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我国本土原油产量究竟能够达到多少,再次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不少专家断言,2亿吨是国内原油年产量的天花板。原因是我国贫油、少气,主力油田采出程度高,“资源枯竭了”。但这一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2015年,我国生产原油2.15亿吨,居世界第5位,是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怎能说是贫油国?当前,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节能还有很大潜力,节流等同于开源。将产量上不去或掉下来的原因动辄归罪于资源因素并不可取,因为有时非资源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zgnyb2022091206p14_b.jpg

图1 全球近70年原油年产量曲线

zgnyb2022091206p13_b.jpg

图2 全球近70年原油现货价格曲线

油价(美元/桶)

zgnyb2022091206p16_b.jpg

图3 中国近70年原油年产量曲线

■■影响原油产量的因素众多

全球原油年产量曲线总体呈“S”形,两头缓、中间陡。从1859年至1959年,用了整整100年,全球原油年产量达到10亿吨。之后,用了20年,在1979年,年产量突破30亿吨;后来,又用了32年,在2011年,年产量突破40亿吨,并于2018年达到44.9亿吨。在漫长的一个半世纪里,原油年产量持续上升,虽有起伏,但跌幅有限,仅在1979至1982年间,因战争问题,跌幅曾达到14.9%(如图1)。

全球原油产量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

一是旺盛的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剧增,质量要求更高。上世纪五十年代,石油消费占比超过煤炭。进入“石油世纪”以来,石油的消费量持续攀升,拉动原油产量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增强,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步伐加快,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减少,原油年产量增幅随之逐渐缩小。

二是丰富的资源。据中石油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有133个国家发现了9017个油田,剩余可采储量达2394亿吨,可供当前生产水平持续50余年。

三是走高的油价。上世纪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石油危机后,产油国逐步从石油大鳄手中夺回了石油定价权,终止了价格与价值扭曲的现象,世界告别了亷价石油时代,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如图2)。充足的投入促进了原油产量的不断增长。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次断崖式的油价暴跌,导致部分国家原油产量明显下降。但由于其它国家迅速提产,并未导致全球产量减少。

作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美国和俄罗斯2020年的原油产量分别为7.25亿吨和5.12亿吨,位列全球第1位和第3位。历史上,这两个国家的原油年产量均出现大幅波动,年产油曲线均呈”M”形,峰谷差分別达到53.8%和52.2%,但形成原因迥异,前者主要由资源因素造成,而后者主要由非资源因素决定。

新中国历史上,原油年产量总体是一个不断上升的曲线,其中有两个低谷(如图3)。第一个低谷的谷底为1981年,当年原油产量为1.01亿吨,较前期峰值减产500万吨,降幅为5%;第二个低谷发生在“十三五”期间,谷底为2018年,年产油1.89亿吨,较2015年2.15亿吨的年产量峰值减少2600万吨,降幅达12%。实践己证明,造成两次产量低谷的主要因素都不是资源因素。前者,国家调整政策后,两年即重返峰值;后者,主要是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油气公司主动关闭部分油井所致,经各方努力,产量正止跌回升,2020年产油1.95亿吨,两年回升了600万吨。“十三五”期间原油产量回升差强人意的原因,一是石油上游业投入不足,二是低油价和能源转型的影响,三是政府主管部门工作待改进。

■■提升国内原油产量

需要从六个层面发力

综上,预测2030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2.5亿吨—3亿吨有资源基础。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可能的。得出此结论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截至2010年底,我国探明的已开发石油地质储量为236亿吨,年产原油2.01亿吨。经分类测算各油田的递减,预计2030年,该部分储量的产量仍有1.38亿吨—1.41亿吨。二是截至2010年底,全国探明的未开发石油储量为74亿吨。如果此后20年陆续择优开发,预计到2030年,可年产原油0.37亿吨。三是2011—2030年,年均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总计新增200亿吨,预计2030年可新增产量1亿吨—1.6亿吨。

2011-2015年,我国原油勘探开发情况好于预期,年均新增储量10亿吨以上,探明未开发储量不降反增;2015年,原油产量为2.15亿吨,比2010年净增1400万吨,年均新增280万吨。若无国际油价暴跌的干扰,保持上述年均增幅,2030年全国原油产量完全可以达到2.5亿吨以上。

目前,我国原油产量仍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首先,国内的石油勘探尚不充份、不平衡。我国有含油气远景的区域,目前大约只有一半颁发了许可证,可以进行勘探开发,形成了近海、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油气区。即使是在工作程度最高的东部油气区,本世纪仍有许多重大发现,增长的石油储量约占全国同期新增储量的3成。

其次,全国石油资源探明率低、釆收率低、采出程度低,2020年底分别为33%、25.9%和17.4%,探明未开发储量占24.4%。另外,我国有丰富的非常规石油资源,且对这些资源的探索刚刚起步。

再次,资源量、储量和产量都与技术、经济条件密切相关。近一个世纪以来,对我国石油资源的前景评价随着工作程度、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好。全国石油资源量由1922年的1.75亿吨,上升到了2015年的1257亿吨,预计今后还将继续增长。

但是,资源量转化成储量、产量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持续健康发展,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关键。不谋全局、混淆发展阶段就会顾此失彼、贻误战机,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目前看来,至少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分六个层次进行规划。

一是深入分析“十三五”期间石油产量减少2600万吨的原因,分类明确复产所需的技术经济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复产方案,加快复产步伐。

二是提高采收率,提高储量动用率。以全国现有的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基数,原油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以2亿吨的原油年产量水平,可以再多生产两年。探明的未动用储量若动用一半,可供新建原油产能2000万吨左右。提高采收率、提高储量动用率符合“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的基本国策,是石油上游业实现高效益、高质量发展最现实的抓手之一。

三是加快近海油气区发展。我国近海油气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西部与南海北部,具有三低一浅的特点。三低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程度低,即使是我国近海工作程度最高的渤海和珠江口盆地,探井密度也只有渤海湾盆地陆域的1/10和1/70;二是储量探明率低,大部分低于30%,处于以构造油气藏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勘探早期阶段;三是油气采出程度低,其中渤海石油采出程度小于10%,仅相当渤海湾盆地陆域的一半。一浅即绝大部份油气资源分布在水深小于300米的区域内。

当前,世界石油业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深海。但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石油地质条件不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急于将深海作为主攻方向。我国近海油气区三低一浅的特点,正是我们的优势,可以成为近期高速、高效增储上产的重点战场。建议通过矿权管理制度改革,引入更多投资者和作业者,加快这些地区的开发步伐。

四是实施机制体制创新,重新评价松辽盆地。当前,在全国所有面积大于10万平方千米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中,只有对松辽盆地的油气前景认识存在明显分歧。事实上,大庆油区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油气资源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本事找到并采出来,而且是经济地采出来的问题。

本世纪初,松辽盆地里有44家不同体制的小油公司从事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年产油量曾达230万吨。当时,油价不高,仍有利可图。近期,河套盆地通过矿权内部流转,华北油田公司成为该区作业者后,在这片勘探多年的地区,很快找到了年产200万吨级的油田。这进一步证明,善于选择不同特长的队伍打不同领域的仗,有助于加快勘探开发进程。重新认识、评价松辽盆地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不仅直接关系着全国油气产量能否稳产上产,还关系到对全国油气资源前景能否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认识。

五是锲而不舍探索新区、新领域。这事关工作的前瞻性与石油上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早动手。西藏、滇黔桂湘和南海中南部都是有含油气前景的新区;页岩油气、煤层气、地热(含干热岩)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都是正在进行工作的新领域。在石油上游业发展规划中,它们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谁在哪个时期担当主角,取决于工作进展程度,而不是取决于拥趸者嗓门的大小。

页岩气在我国是受热捧的矿种,近期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从多次规划的产量指标屡屡落空来看,它们要担纲油气发展的主角,至少还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实现有经济效益的规模开采;核心技术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化;有足够的后备储量以弥补产能剧烈递减,实现生产能力的有效接替和提升;少水化或无水化增产措施得到推广;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控。

六是化危为机,正确应对国际油价起伏。我国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及加入WTO后,国际油价起伏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建议在可获得性、经济性允许的条件下,在不给自然环境带来伤害的前提下,多利用、多储备境外油气资源。同时,国内的勘探开发一刻也不能松懈,要多找储量、多建产能,并选择部分富集高产储量,建而少采或建而不采,以备不时之需。

当前,我国的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形势要求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进一步落实“国内为主、国外补充”的发展方针。但“为主”和“补充”指的并不是数量的多寡,而是战略地位的高低。中外历史一再证明:国内资源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国内发达的石油业是主动、有效利用国外资源的基础。要紧紧围绕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将国内国外工作做成互为表里的文章。要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大国和最大油气进口国的地位,以及可观的国内油气产量、国外份额油气,巨大的油气进口量,通过增产减产,增仓减仓,积极参与国际上有关条约、协议、规定的制定,提升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的话语权。这是一场硬仗,是改革开放真正的深水区。唯有打好这一仗,我们才能在变化无常的世界石油市场里,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

石油上游业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特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工作对象的唯一性,因而需要永远在不断探索中前行;由于油气田产能的递减性,又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行业。因此,持续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在新时期新征程中,石油战线必将作出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

(作者系中石油咨询中心专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