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数据正文

多项数据稳居世界第一!非凡十年·能源发展成就报告——能源供给篇

2022-10-27 10:13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崔晓利关键词:电力数据电力装机非凡十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崔晓利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国能源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一)我国能源生产稳居世界首位

十年来,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2012年的35.1亿吨标准煤增长至2021年的43.3亿吨标准煤,增长近四分之一,能源生产总量稳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供需关系持续向好。

分品种看,2021年,原煤产量41.3亿吨,较2012年增加1.7亿吨。原油产量19888.1万吨,整体与2012年相当。天然气产量2075.8亿立方米,首次突破2000亿立方米,较2012年增加970亿立方米,增长近一倍。

(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

十年来,我国发电装机保持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累计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11.5亿千瓦增长到当前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装机规模总和。新增发电装机总规模连续九年超过亿千瓦。其中,2020、2021年我国新增发电装机分别为1.91亿、1.76亿千瓦,在十年新增装机中排名居前。

2021年我国总发电量为8.534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0%,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到第五的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四国相加之和还多。较2012年发电量增加了约3.5万亿千瓦时。

(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十年间增长近3倍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十年来,风光发电装机规模增长了12倍左右,装机总量占全球的38%,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产业链全球领先,7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球前十,光伏产业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产量。2021年,水电累计装机3.9亿千瓦,较2012年的2.5亿千瓦增长57%。

(四)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我国统筹能源输送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能源输送网络,打造稳定可靠的能源储运调峰体系,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226万千米,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路、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1.6倍。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千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二、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方向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能源结构调整和减碳效果逐步显现。

(一)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持续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生产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清洁能源发电增势强劲,低碳转型加速。非化石能源增势强劲。202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2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约为4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34.6%。2021年,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其中,水电39094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56.7%,年均增长5.1%;并网风电32871万千瓦,增长4.4倍,年均增长20.5%;并网太阳能发电30654万千瓦,增长88.9倍,年均增长64.8%。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21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达6.1%,比2012年提高2.0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比重上升到20.3%,提高9.1个百分点;而原煤比重为67.0%,较2012年下降9.2个百分点;原油比重为6.6%,下降1.9个百分点。

(二)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主体

十年来,在国家政策激励及市场环境带动下,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大规模落地,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主体。2022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5475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就发电量来看,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8%,较2012年增长9.8个百分点。

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倍。随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电、核电等开发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再提速。

三、煤炭产能结构大幅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持续推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发展优质产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煤炭产业在发挥兜底保障同时,实现绿色开采利用及优化升级。

(一)煤炭较好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占全国已发现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7%左右,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坚实基础。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形成了煤电为主体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电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坚实基础。

2013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9.69亿吨,此后开始下降,2016年达到低点34.11亿吨后逐步回升。2021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41.3亿吨,稳居世界第一,较好地发挥了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二)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

十年来,煤炭行业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坚持煤炭“上大压小、增优汰劣”,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坚持产能置换长效机制,引导低效无效产能有序退出。深入推进煤炭行业“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在建煤矿投产达产,推动煤炭新旧产能有序接续。2016年煤炭工业去产能工作启动,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供给质量稳步提升,煤炭产业效益快速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以上,超额完成2016年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目标。煤矿数量由2012年的1.3万多处减少至2021年的4500处以内。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2021年,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72处、产能11.24亿吨/年,在建千万吨级煤矿24处左右、设计产能3亿吨/年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至2%左右。

煤炭生产进入结构性改革新阶段。煤炭产能格局、供需格局及产业格局从过去的分布式向区块化演变的趋势凸显。2021年,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33亿吨,占全国的79.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从粗放式发展转向大型化集约化发展,煤炭行业形势企稳向好。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炭清洁开采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采煤沉陷区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陆续颁布了《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煤矿智能化建设纵深推进。2014年,黄陵矿业建成首个智能化开采工作面。2021年6月,《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印发,提出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化煤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和经验。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2021年底数据,全国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687个,其中采煤工作面431个,掘进工作面256个;并且已有26种煤矿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实现了应用。持续探索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推广应用。2021年煤矿区土地复垦率达57%,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截至2021年底,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的煤炭企业共284家。一些煤矿实现了矿区生态环境正效益,不仅没有破坏环境,而且优化了环境。随着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煤矿生产能耗逐年降低。2021年,我国大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综合电耗分别下降到10.4千克标准煤/吨、20.7千瓦时/吨。同时,煤炭开发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呈下降趋势。据测算,从2010年到2020年,平均生产1吨煤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226.7千克下降到151.1千克,10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

(四)煤炭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由于煤炭主产地与消费地呈逆向分布,我国长期形成“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大量煤炭需经过长距离运输或多次转运。“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炭运输格局进行了深度调整,全国煤炭转运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通过三年集中攻坚,实现全国铁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加11亿吨、水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加5亿吨、全国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铁路总公司以提高煤炭外运通道能力为着力点,围绕大秦、唐呼、侯月、瓦日、宁西、兰渝六线和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六大区域为重点,深入挖掘运输潜力。2019年,浩吉铁路投产后,开行万吨重载列车,至此,我国已有大秦、唐呼、瓦日、浩吉4条万吨重载铁路通道。

随着浩吉、瓦日等铁路建成运营,“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要煤运通道能力持续加强,产销地铁路集疏运网络不断完善,主要港口、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有序发展,煤炭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油气增储上产取得系列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幅提升,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有序开展,油气储备和互联互通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增储上产取得重要阶段成效。

(一)油气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我国原油产量1.99亿吨,比上年增长2.4%,连续三年企稳回升,十年间连续保持在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8%,连续五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原油加工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原油加工量7.04亿吨,比上年增长4.3%。海外油气资源进口多元稳定。灵活利用国际市场发挥进口补充调节作用,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加强,与重点国家能源务实合作持续深化。2021年,原油进口5.1亿吨,比上年下降5.4%;天然气进口1.2亿吨,增长19.9%;煤炭进口3.2亿吨,增长6.6%。

2021年,全国主干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1.6万千米。储气设施开工建设全面提速,全国已建成储气能力同比增长15.8%,三年多时间实现翻番。截至2021年底,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最短钻井周期已低于30天,最深完钻井深已达7000米以上,最长水平段达3601米。海洋油气领域,“深海一号”大气田顺利投产,攻克十余项关键装备国产化难题。

(二)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围绕重点盆地、重点区块、重点领域,加大风险勘探力度,加强非常规油气勘探,获得了多个重要发现。2019年,中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生油层内勘探获得重大发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58亿吨,预测地质储量6.93亿吨,这意味着发现了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在长宁—威远和太阳区块新增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7409.71亿立方米,累计探明10610.30亿立方米,形成了四川盆地万亿方页岩气大气区。2020年,中石化西北油田部署在塔里木盆地的重点探井——顺北52A井获得油气突破,日产原油150吨、天然气5.9万立方米,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是西北油田复工复产后首口取得重要油气突破的探井。“十三五”期间,中海油在渤海湾盆地潜山、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及惠州凹陷、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多个区域不同地质类型层段取得重大勘探突破。

2021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6亿吨,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合计超过1.6万亿立方米。截至2021年底,我国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分别达36.89亿吨、63392.67亿立方米、5440.62亿立方米、3659.68亿立方米。油气地质勘查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和渤海湾等多个盆地新层系、新类型、新区勘探取得突破。

(三)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

油气管网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截至2021年末,全国油气管道里程达到18万千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

油气管网重大工程建设和互联互通加速,建成南气北上中通道等25项工程,新增原油输送能力1000万吨/年、天然气管输能力4000万立方米/日,南气北上、东北入关等通道油气输送能力持续提升。

五、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改进供能质量,提高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增进人民福祉。贫困地区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2013年,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3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到2015年底全部解决最后2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目标,并明确了技术路线、工作任务及措施。

2013-2015年,国家共安排投资247.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45.5亿元,实施无电地区电网延伸和可再生能源供电工程建设。2015年底,青海省最后3.98万无电人口结束了没有“长明电”的历史,全国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任务圆满完成。

(二)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积极推进

农村电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千方百计解决电力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平原农村地区机井用电和贫困村通动力电专项工程,2018年以来重点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和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2018年,“三区三州”、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涉及1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惠及2542万农村人口及1685个抵边自然村寨。2020年,我国提前完成了“三区三州”、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显著改善了深度贫困地区21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1900多万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十年来,国家下达农网改造投资超过4300亿元,先后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和农网改造升级,大电网覆盖到所有县级行政区,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

(三)光伏扶贫工程带动脱贫作用明显

光伏扶贫自2014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在稳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动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效果突出,已成为我国产业扶贫的精品工程和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对偏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全面完成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装机2636万千瓦,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光伏扶贫工程收益稳定、见效较快,直接带动脱贫作用明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数据查看更多>电力装机查看更多>非凡十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