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观察 | 能源电力ESG标准“本土化”亟需提速

2023-07-17 17:03来源:电联新媒作者:赵紫原关键词:ESG电力企业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国的ESG发展还存在着行业重视程度不一、数据来源透明不够、评价标准分散、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ESG价值体现不够等问题。”近日,在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主办、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中国电力建设发展大会“电力企业ESG专题论坛”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秘书长郝英杰表示。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赵紫原)

ESG是“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联合国于2004年首次提出。与传统财务指标不同,ESG进一步度量了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从而让企业在谋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被称为上市企业的“第二财报”。

ESG概念投资已步入“快车道”。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表示:“从投资来看,截至2021年底,责任投资原则(PRI)全球签署机构3826家,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20万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PRI全球签署机构逾5300家。全球排名前250的企业中96%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全球ESG评级机构超过600家。”

近两年,我国大力推动ESG概念发展。去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ESG体系,力争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在政策鼓励下,截至2022年底,A股147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ESG报告,比上一年增加了351家,披露率增至30.86%。其中,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发挥了表率作用,披露率达70.4%。

ESG发展也对能源电力行业提出了新要求。郝英杰表示:“首先,能源电力是ESG的主战场,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和应对气候变化降碳减排的主力军。能源电力行业一头关联着社会的正常运转,一头关联着‘双碳’目标的实现,其社会价值与ESG目标高度吻合。其次,ESG体系的搭建,离不开能源电力行业的‘身体力行’,例如碳排放是ESG评价体系的核心议题。2022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为121.7亿吨,能源电力行业为72.3亿吨,占59.4%,能源电力行业对碳排放影响的份量可想而知。最后,能源电力行业广泛推行ESG,将有利推动我国ESG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提升。”

据了解,国际ESG标准可以笼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ESG信息披露标准,另一类是ESG评级标准。尽管ESG投资被赋予了显著的社会责任色彩,但实际上其仍是被利润驱动的投资行为,存在信息披露数据失真等情况。

去年1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高盛资产管理公司(GSAM)在ESG投资方面误导客户,高盛支付400万美元罚款。这已不是SEC第一次对投资机构做出处罚。去年5月,纽约梅隆银行(BK)因ESG报告“错误陈述和遗漏”被SEC罚款150万美元。

金诺碳投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ESG首席专家穆玲玲指出,目前国际ESG信息披露标准体系框架基本趋于—致,但产业端参与ESG体系开发程度各异,有待深化。“全球ESG都面临合规挑战,纵观我国上市企业的ESG报告,体例、结构、信息披露的深度以及量化程度实际上参差不齐,对金融机构而言,其精准性有待提高。”

评级体系标准方面,国际市场上较为成熟和有影响力的ESG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明晟(MSCI)、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等,各机构的评价体系虽然均从“E、S、G”三个维度开展,但指标设计上各有差异、各有侧重。

郝英杰指出:“标准方面,国外ESG评级的指标、范围、权重、设置往往有特定考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我们需要认真参照国际ESG的基本框架,构建适合我国的ESG体系。”

中国社科院教授钟宏武表示,全球的发展水平不一,同一ESG评级标尺难以衡量全球不同的企业。“以我国企业创造的独特社会价值为例,比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在西方ESG评价体系中,认为这是政府的工作,企业花大精力做不仅不加分,可能还要扣分,可能影响到股东的分红。”

对此,郝英杰建议,紧抓ESG发展机遇,发扬电力先行特点,全行业努力编制发布具有电力特点、中国特色、接轨国际的能源电力企业ESG评价标准,探索建立系统性的行业ESG推广应用机制。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重大项目总监李庆江倡议,要尽快成立相关领域ESG标准研究和政策制定,形成行业标准。吸引更多社会责任专家进入研究领域,更好建设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碳排放管理研究,实现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量化和核算。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电力工程的建设。同时,要强化透明市场配置和资源导向,稳步推动生态圈治理提升,通过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构建统一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框架,引导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完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