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评论正文

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第三章 石油行业发展

2024-06-20 17:03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杨永明关键词:石油石油市场能源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擘画了中国能源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十年来,能源战线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有力支撑服务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重磅推出《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以近十年数据为依据,全面展示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我国能源发展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中能传媒研究院”公众号将陆续推送《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系列文章,本期是系列报告第三章:石油行业发展。

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

第三章 石油行业发展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本章作者 杨永明

一、原油供需

1.石油消费创历史峰值纪录

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至7.56亿吨,同比增长11.5%,创历史峰值纪录。2023年,国内经济发展持续回升向好,产生需求拉动,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石油消费显著增长。

1.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图3-1 2014—2023年石油消费量及增长情况

2.原油产量站稳2亿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20902.6万吨,同比增长2.1%,这是我国原油产量连续5年实现增长,国内原油2亿吨长期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海洋原油大幅上产成为关键增量,产量突破6200万吨,连续4年占全国石油增产量的60%以上。页岩油勘探开发稳步推进,新疆吉木萨尔、大庆古龙、胜利济阳3个国家级示范区及庆城页岩油田加快建设,苏北溱潼凹陷多井型试验取得商业突破,页岩油产量突破400万吨,再创新高。陆上深层超深层勘探开发持续获得重大发现,高效建成多个深层大油田,2023年产量1180万吨,我国已成为全球陆上6000米以深超深层油气领域引领者。2023年,油气行业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全年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约13亿吨。

2.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3-2 2014—2023年原油产量及增长情况

3.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1%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原油56399万吨,同比增长11.0%;进口金额23732.72亿元,同比下降2.6%。2023年之前,2020年是我国原油进口数量最高的年份,进口的原油为5.42亿吨,此后的2021年和2022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都没有超过2020年,2023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超过2020年,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2023年,随着国内解除疫情相关防控措施,燃料需求尤其是航空燃料和汽油消费增长,国内独立炼厂加工油种调整后基本进入常态化,受此影响,我国原油进口增长强劲。2023年,我国原油对外采买度略有回升,仍然保持在72%左右。

3.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

图3-3 2014—2023年原油进口量及增长情况

2023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国主要有俄罗斯、沙特、伊拉克、马来西亚、阿联酋、阿曼、巴西、安哥拉、科威特等。其中,俄罗斯和沙特位居第一位、第二位,进口数量分别达10702.45万吨和8595.91万吨,占比分别为18.98%、15.24%,俄罗斯是历史上第一个中国进口原油单一超亿吨的国家。伊拉克和马来西亚进口数量为5929.06万吨、5479.28万吨,占比为10.51%、9.72%。阿联酋进口数量为4181.69万吨,占比为7.41%。阿曼、巴西和安哥拉进口数量为3914.69万吨、3774.59万吨和3002.81万吨,占比为6.94%、6.69%和5.32%。科威特进口数量为2453.32万吨,占比为4.35%。

二、成品油供需

1.炼油能力延续小幅增长态势

2023年,国内炼油能力延续小幅增长态势,增长1200万吨,是2017年以来的最低增量,总炼油能力升至9.36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一。全国千万吨级炼厂由上年的35家增至36家,产业集中度与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从企业布局看,遵循靠近资源地、靠近市场、靠近沿海沿江地区建设原则,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其中华东、东北、华南是中国炼油能力集中地区。受成品油需求快速反弹、市场整顿持续推进等利好因素推动,炼厂平均开工率达到79%左右,为历史最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原油加工量73477.8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3%。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为20902.6万吨,进口原油56399万吨,合计原油供应总量为77301.6万吨,原油加工量约占全年原油供应总量的95%左右,是国内原油消费的绝对主力。

4.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3-4 2014—2023年原油加工量及增长情况

2023年,国内石油公司积极推进以“油转化、油转特”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强化炼化一体化和产销协同,加快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千万吨级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顺利投产,独山子石化二期、吉林、广西等项目持续推进,重油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催化裂解、催化汽油吸附脱硫、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等技术不断提升,支撑千万吨级炼厂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数量为28家,成为国内石油加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积极布局中国市场,分别与华锦、荣盛、盛虹和裕龙石化等炼化企业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对于独立炼厂来讲,未来大量的资金注入,以及获得稳定且长期的原油供应,将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拓宽化工品营销渠道,使企业保持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成品油供需两侧齐增

在供应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总产量为42835.8万吨,同比增长16.4%。其中,汽油产量16138.4万吨,同比增长10.1%;柴油产量为21729.0万吨,同比增长13.3%;煤油产量4968.4万吨,同比增长68.3%。随着2023年我国原油产量的增加和炼油能力的提高,成品油产量较快增长,国内成品油供应能力得到有力保障。

在需求侧,根据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38698.8万吨,同比增长15.5%,恢复并超越2019年的水平。

具体来看,汽油方面,2023年,随着交通和物流限制的解除,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全国范围内的人员流动显著增加,私家车使用频率和距离都有所提高。同时,机动车产销量同比增长迅速,也为汽油消费增长提供了动力。全年汽油表观消费量为14910.2万吨,同比增长11.3%。

5.png

注:2022、2023年消费量数据系表观消费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

图3-5 2014—2023年汽油供需情况

柴油方面,2023年,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持续恢复、人员流动性大幅增加,货运量、港口吞吐量、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均实现较快增长,各地还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这些基建投资项目的开工共同推动柴油需求回暖。全年柴油表观消费量为20365.2万吨,同比增长12.3%。

6.png

注:2022、2023年消费量数据系表观消费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

图3-6 2014—2023年柴油供需情况

煤油方面,2023年,随着我国民航业稳步复苏,商务、旅游出行需求以及货物运输业务量显著增加,国内航班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全年航空煤油表观消费量为3423.4万吨,同比增长73.6%。

7.png

注:2022、2023年消费量数据系表观消费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

图3-7 2014—2023年煤油供需情况

3.成品油净出口量有所回落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成品油进口4769万吨、同比增长80.3%,进口金额1965.17亿元、同比增长50.0%;成品油出口6269万吨、同比增长16.7%,出口金额3400.09亿元、同比增长5.4%。全年成品油净出口量1500万吨,相比2022年2724万吨的净出口量有所回落。近年来,我国成品油出口量和出口配额都经历了先增后降的变化。结合政策导向和行业趋势,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叠加炼油产能过剩、“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和炼化一体化的行业趋势不断深化,未来我国成品油出口或将维持下降走势。

8.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

图3-8 2014—2023年成品油进出口量及增长情况

三、石油储运

2023年,随着原油贸易业务快速发展,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崛起,上下游关联企业加速集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愈加迫切。

福建省首个公用型原油保税仓库启用。2023年8月22日,福建省首个公用型原油保税仓库在泉州启用。公用型保税仓库由主营仓储业务的中国境内独立企业法人经营,专门向社会提供保税仓储服务。公用原油保税仓库不仅能提高原油进口企业应对原油市场波动的能力,对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大幅波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保障区域能源安全都有重要作用。此前,山东、河南两省也申请并启用了公用型原油保税仓库。

国内沿海港口最大的单体油品库区全面建成投产。2023年8月23日,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董家口原油商业储备库(三期)举行投产仪式。至此,董家口港区原油商业储备库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共计52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及配套设施全部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沿海港口单体容量最大的油品库区全面建成投产。本次投产的三期工程与董家口港区已建成投用库区互联互通,共同形成总库容达1106万立方米的原油罐群,为腹地石化企业原油、燃料油和稀释沥青等原料的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国内凝点最高的长输原油管道魏荆新线一次投产成功。2023年11月3日,魏荆新线一次投产成功。魏荆新线起自河南南阳,途经河南、湖北两省三市,终至湖北荆门,全长232公里,设计年输油量90万吨,全线设7座输油站,对原油进行全程加热。工程于2022年11月14日全面开工,投产后将替代魏荆老线,承担将河南油田原油输至荆门石化的重要任务。

国内最大商业地下石油储备项目全面开工。2023年12月9日,由中国海油投资建设的我国最大商业地下石油储备项目——大榭商储项目全面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榭岛,设计库容300万立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建设周期40个月,地面设施占地面积约50亩,预计2026年底建成。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建造地下水封洞库,2000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期。经过二十几年的技术积累,首次将地下水封洞库技术用于大榭商储项目,将为我国推进石油商业储备开辟新的路径。

博研资讯数据显示,2023年底我国油气储备市场规模将达到4050亿元,油气储备建设行业的发展前景看好,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四、石油价格

1.原油价格

2023年,国际油价虽然总体回落,但仍在高位宽幅震荡,全年均价为70~90美元/桶。其中,WTI原油均价为77.7美元/桶,同比下降17.8%;布伦特原油均价为82.6美元/桶,同比下降18.4%;普氏迪拜原油均价为82.1美元/桶,同比下降14.8%。上半年,欧美通胀水平下降缓慢、美联储及欧洲央行持续加息对经济产生负向影响,增加了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尤其是3月份爆发的欧美银行业危机更加剧了油价的跌势。4月,“欧佩克+”产油国相继宣布大幅自愿减产计划,合计减产规模超过160万桶/日,止住了油价下滑态势;下半年,在“欧佩克+”延续减产的背景下,叠加美国进入成品油消费旺季,在供应紧张和需求旺盛的加持下,油价持续上涨。9月,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以及高利率环境对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压力,需求预期下降,油价进入下跌通道。2023年,根据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计算,我国原油进口均价为598.4美元/吨,按7.3桶折合1吨换算,单价在每桶82美元左右。

9.png

(数据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图3-9 2023年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走势

2.成品油价格

2023年,国内成品油累计开启25轮调价窗口,呈现“10涨12跌3搁浅”局面,涨跌相抵后,标准汽油及标准柴油均累计下调幅度在50元/吨,折合升价92号、95号汽油及0号柴油均下调0.04元/升。其中,上调幅度最大的是4月17日,汽柴油分别上调550元/吨、525元/吨;下调幅度最大的是12月19日,汽柴油分别下调415元/吨、400元/吨。从全年来看,成品油价格高点出现在9月下旬,但四季度整体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大部分省(区、市)的92号汽油曾在三季度冲高至8元以上水平,95号汽油也多冲高至9元以上水平,但在四季度纷纷回落到7元区间、8元区间。年末国内终端用户用油成本较年初相比小幅下跌。汽油方面,按油箱容量为50升的小型车计算,加满一箱油节省1.5元左右;柴油方面,按油箱容量为160升的大货车计算,加满一箱油节省6.4元左右。

表3-1 2023年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一览表

10.jpg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五、石油政策

1.确保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等能源领域工作,重点强调能源供给安全。随即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以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为目标,着力增强能源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并在主要目标中提出,原油稳产增产,天然气较快上产。自2016年国内原油产量跌破2亿吨以来,2022年全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以上,在守住了国家油气供应安全的底线基础上,2023年国家政策对原油产量的要求变为稳产增产,反映出在全球地缘政治不断激化、各国各地区能源安全供应受到严峻挑战、国际油价持续动荡的大背景下,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水平、有效应对能源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的重要意义。

2.坚持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大规模发展

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围绕推动油气开发企业提高油气商品供应量、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存储能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提出油气供给稳步增长、绿色发展效果显著、行业转型明显加快三大目标,以及统筹推进陆上油气勘探开发与风光发电、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与风电建设、提升油气上游新能源存储消纳能力、积极推进绿色油气田示范建设四大举措。《行动方案》还提出,到2025年,通过低成本绿电支撑减氧空气驱、二氧化碳驱、稠油热采电加热辅助等三次采油方式累计增产原油200万吨以上;加快开发利用地热、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积极推进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多能融合的油气生产体系,努力打造“低碳”“零碳”油气田。随后,4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启动会,推动《行动方案》落实落地。

传统油气行业与新能源产业有着天然的结合点,如何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和生产用能替代,以增加油气商品供应,成为油气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我国老油区已逐步进入开发后期,面临油气资源接替不足、稳产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难题,以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传统油气生产向综合能源开发利用转型发展,则变得更加紧迫。

各油气开发企业,正紧密结合油气生产实际,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石油2023年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到1150万吨标准煤/年,同比增长44%,同时将加快推动青海、新疆、内蒙古、松辽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抓好风光发电、气电、地热、氢能、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项目布局落地,提高清洁电力指标转化率和并网率。中国石化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非油业务经营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目前,中国石化聚焦氢能交通、绿氢炼化布局氢能业务,打通氢走廊;风光发电量稳步增长,CCUS产业化取得突破,绿色低碳发展优势加速形成。中国海油则大力推进新能源与海上油气生产融合发展,包括打造海上风电平台、陆上光伏项目等,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发电。目前,中国海油正稳妥发展CCS/CCUS新业态,研究适合海上油气开发的CCS/CCUS降碳技术。中国海上首个CCS项目恩平15-1示范项目正式投用,乐东15-1气田CCS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大亚湾CCS/CCUS集群研究示范项目扎实推进。

3.扎实推进中国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炼油行业2025年、2030年主要目标。到2025年,国内千万吨级炼油产能占比55%左右,产能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逐步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产能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化工原材料和特种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效和环保绩效达到标杆水平的炼油产能比例大幅提升。技术装备实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炼油是石化的重要领域,向上承接油气勘探开发,向下连接民生用能保障和化工原材料供应,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责任。据统计,2022年我国炼油行业年营业收入约占石油和化学工业的31%、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4%。2023年以来,我国炼油行业整体保持较快增长。从市场需求看,我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物流运输和交通出行已经恢复正常,原油加工量、成品油消费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航煤还有很大潜力,而化工下游需求逐步释放,进一步缓解产能压力,产业链、供应链均表现出较强韧性。从产品结构看,随着成品油需求逐渐达峰,化工品需求仍有增长空间,高速发展的新能源等产业为化工材料拓展了消费空间,炼化企业布局一批炼化转型升级项目的同时,在高端新材料、绿色石化产品、生物能源、氢能、CCUS等领域迎来发展新机遇。但也要看到,我国炼油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市场阶段性、结构性供应过剩风险,淘汰落后产能、减油增化、节能降碳等措施仍需持续推进。《指导意见》的出台,从我国炼油行业实际出发,系统部署了相关工作,将有力指导炼油行业推进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4.提升油气行业甲烷排放控制水平

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论述我国甲烷控排面临的形势,总结甲烷排放控制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相关工作现状。针对甲烷减排工作目标,行动方案指出,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力争逐步实现陆上油气开采零常规火炬。到2025年,煤矿瓦斯年利用量达到60亿立方米,到2030年,油田伴生气集气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行动方案还指出了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控制的原则性措施,包括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强化甲烷综合利用,推广应用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推动逐步减少油气系统常规火炬。

“十四五”规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均对甲烷管控做出要求。在执行层面,201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专门发布了涉及油气生产、加工、焦化以及煤炭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石油查看更多>石油市场查看更多>能源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