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综合市场正文

上半年降幅已超30%!储能电池厂商何以破局重生?

2024-06-25 09:32来源:电池中国作者:云霓关键词:储能电池工商业储能电池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低价不断被刷新、库存高企、洗牌加剧的残酷竞争是当前储能产业链所有企业面临的“困境”,且有观点认为“储能产业的至暗时刻还远未到来”。由此看来,在近日某光伏展上参展企业渗透出“悲伤的情绪”也在所难免。但无论如何,尚未“离场”的玩家都在绞尽脑汁寻找新的“破局”路径。

从中标价格看,今年年初储能系统价格还徘徊在0.8元/Wh上下,3月份便已降至0.6元/Wh左右的水平,而日前则再次刷新至0.5元/Wh附近。这表明,今年以来,储能系统价格降幅已超30%。

另一方面,无论是电芯还是系统,容量“更大”成为企业竞逐的重要砝码之一。300Ah+电芯正走在逐步替代280Ah成为主流的路上,5MWh+系统才刚刚普及,但500Ah+甚至600Ah+电芯,及6MWh+、7MWh+储能系统,已在头部电池企业的引领下不时被发布出来。不可避免的,储能产品将再次陷入严重同质化的漩涡当中,如果不能快速在漩涡中找到出路,更多企业将被挤出赛道。

在严峻的形势之下,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不断被推出;工商业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移动储能车等新场景、新应用被不断发掘;出海“淘金”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储能产业链企业正试图以多元化“打法”破局求生。

01 

火热的工商业储能赛道或将“降温”

今年以来,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被“寄予厚望”,被业界普遍视为“复苏”的赛道,但赛道尚未开启,如今却已挤满了人。

归根结底,工商业储能项目最看重的是投资收益率,这就使得“降本”成为激烈竞争赛道上最关键的注脚。单从价格来看,工商业储能价格从年初的接近1元/Wh,到日前明美新能源等企业给到的0.7元/Wh,降幅已达到30%。“卷价格”,仍是熟悉的路数。

伴随价格承压而至的是314Ah电芯在工商业储能系统中的加速应用,带动产品容量迅速由215kWh、372kWh向250kWh+、400kWh+演进。

卷价格的同时,拼技术和产品力仍然是主要手段。以力神电池为例,其瞄准工商业储能市场对大容量、高压接入需求的提升,基于其自研的储能电芯推出单系统电量达417kWh的工商业一体柜,可实现多级并联,根据负荷变化能实现灵活增减。而这只是储能电池企业在工商业储能赛道新动作的一个缩影。

不仅仅是力神,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海辰储能、远东电池、鹏辉能源、阿诗特、中车株洲所、南都电源、昆宇电池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均已推出基于300Ah+储能电芯的工商业储能一体柜产品。

企业在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升级本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但对于当前仍未得到大规模、深度开发的工商业储能市场来说,或许短时间内尚无法消化掉如此多样的产品及大规模的产能。

从装机数据来看,2023年国内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4.72GWh,同比增长超200%,但这离不开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和相关补贴的大力支持。而今年以来,有统计显示,国内超过8成的区域连续6个月峰谷价差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以占据全国总装机量近一半的浙江省为例,包括分时电价政策、项目消防审查验收等环节都在逐渐收紧,6月峰谷电价差已缩小至0.7元/kWh(通常0.7元/kWh被认为是实现经济性的价差门槛)。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方面预示着工商业储能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另一方面给也给项目落地增加了难度,分时电价的不确定性和项目的安全性等问题或将给火热的工商业储能“降温”。

02

国内电池厂商“扎堆”出海淘金

相比于国内“拥挤不堪”的工商业储能赛道,已有越来越多的电池厂商将目光瞄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纷纷加速出海布局进度。

对于储能电池企业出海,市场上充斥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国内市场太卷,出海才有未来;另一种则认为,欧美作为全球主要的储能市场,贸易壁垒高筑,出海不易,况且国内电池企业“扎堆”出海,无非是从国内“卷”到国外,换了一片土地厮杀。

但不可否认,当前就利润来看,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储能集成项目的毛利率普遍不超过8%,而海外市场毛利率则接近20%,海外丰厚的利润回报必然将吸引大批中国电池企业将其视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赛点。

以占据中国储能电池出口总额约1/3的美国为例,尽管其在今年5月宣布将对中国储能电池加征关税,税率由当前的7.5%调整为25%,但据测算,依然可拥有较为可观的利润。况且该政策预计从2026年开始实施,有分析认为,此举表明相较于动力电池,美国市场当前对中国储能电池的需求更大,依赖程度也较高,两年的缓冲期或将推动储能抢装,为中国企业出海美国提供一波机遇。

国轩高科美洲业务相关负责人同样认为,“目前我国电池生产成本较低,即使加上关税,依然具备竞争力。美国针对电池的关税政策核心在于促进产业转移,而非关税收入。”

最新的资料统计同样肯定着中国储能电池企业在海外取得的成绩。今年以来,包括亿纬锂能、远景动力、阳光电源、比亚迪储能、瑞浦兰钧、远东电池、力神电池、海辰储能、天合储能等超20家储能电池企业已披露了海外新订单、新项目。

除此之外,更多差异化打法也初见端倪。如日前欣旺达推出的“10米级一体式移动储能车”,据了解,其具备2MWh大容量、充储融合等特点,适用于局部电网的短时应急供电。再如当下热门的光储充一体站业务,包括宁德时代、华为、瑞浦兰钧、阳光电源、盛弘股份等均已相继布局。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的时间节点,除了技术、产品优势外,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储能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找准优势细分领域,辅以足够深广的客户基础及覆盖区域,以差异化打法生存下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电池查看更多>工商业储能查看更多>电池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