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评论正文

“石油美元”崩塌?专家详解地缘变革下的“石油美元”逻辑

2024-06-27 15:20来源:能源新媒作者:孙瑱关键词:石油石油市场油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石油美元尽管遭到挑战,但其全球霸权地位并不会在短期内遭遇危机甚至崩塌。

(来源:能源新媒 文/孙瑱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能源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一条关于“美国和沙特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石油美元协议到期且沙特选择不再续约”的传闻不胫而走,轰动全球,更是引发了网络对“石油美元体系崩塌”的各种猜测和热议。虽然此传闻尚未得到官方渠道认可,真实性亦有待确认,但不论是沙方的“放风试探”还是媒体的“自导自演”,关于“石油美元”背后的地缘政治经济逻辑确实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半个世纪前的“一拍即合”

1971年,在多重因素导致黄金美元体系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终结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给石油美元的诞生带来契机。失去黄金背书后的美元弱势凸显,国际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为继续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与沙特达成协议,其具体内容虽不得而知,但随后沙特使用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同意将石油收入投资美国国债,使石油美元回流美国。随后其他欧佩克国家也纷纷使用美元作为石油出口的定价和结算货币,由此美元与石油挂钩达成广泛共识,石油美元体系应运而生,成为黄金美元的进化版,很好维持住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而作为交换,美国也承诺向深陷军事威胁和宗教矛盾中的沙特提供安全支持,成为其名副其实的“保护伞”。

而得益于全球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攀升,石油作为最重要的能源,同其他大宗商品一样,具备了金融属性,加上欧佩克国家石油美元收益陡增,庞大的石油美元盈余不断进入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石油美元流动性日益充足,体系也日趋完善。美元霸权得到了极大巩固。

地缘巨变下的“逻辑重构”

上个世纪石油美元体系的形成,是符合当时地缘逻辑的,美国同沙特间“各取所需”的利益互换关系建立在绝对国家利益基础之上,故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双方在政治制度、经济安排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歧。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变,美元霸权的国内外基本面都遭遇冲击,国内层面上看,美元霸权维系的物质基础、军事基础和运行基础均出现逐步弱化,而从国际层面看,美元霸权的制度基础、信用基础和依赖基础都被逐渐削弱,而这也对石油美元体系的前景和稳定性构成了巨大冲击和挑战。

一方面,地缘政治巨变放大了石油美元体系内部的脆弱性。首先,在拜登任期,美沙双方的关系出现明显裂痕。拜登在执政之初曾对沙特采取强硬的、所谓有原则的立场,甚至称沙特为“贱民国家”,后虽有心安抚拉拢,却多次遭遇沙特冷脸。尽管目前有消息称,美沙战略安全条约接近达成,但此时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地位已完全不同于五十年前。特别是去年沙特同伊朗签署《北京协议》,既表明沙特国家安全和政治主权的外在威胁降低,也标志着沙特安全观的巨大转变。而作为欧佩克的话事人,沙特对于“石油美元体系”必将另作解读。同时,出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多元化政策,沙特投资战略预期发生重大转变,将更多的石油收入逐渐投入到包括亚洲在内的全球多个地区,石油美元投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给石油美元体系的环流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其次,“石油美元”体系巩固了美元国际地位,美国得以频繁实施金融制裁,包括对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委内瑞拉、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的制裁项目,逼的各产油国不得不想尽办法走货币多元化的路子。2016年伊朗宣布石油出口停止使用美元结算,改用欧元、人民币及其他强势货币进行结算;2017年委内瑞拉为了应对美国的金融制裁,选择人民币作为石油计价货币;2023年伊拉克允许以人民币结算对华贸易;俄罗斯更是在受到美国“核武级”制裁后,在卢布换石油的路上无法回头。石油的计价货币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将打破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石油美元体系的稳定性将受到冲击,进而进一步推动石油美元体系的走弱。

另一方面,地缘经济环境的变化给石油美元体系带来巨大的外部冲击。首先,上世纪美国和沙特达成相关协议时,美国原油供给严重不足,但2006年页岩油革命成功后,美国原油产量再次起飞,实现能源独立,沙特石油在美国石油消费格局中地位不再。且根据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美国已是原油+成品油净出口国。曾经的能源互补伙伴,现已成为竞争对手,甚至逼得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不得不把原来偶尔使用的减产措施常态化。由此,完美运行几十年的石油美元体系出现裂痕。与此同时,新兴产油国的崛起也对中东的传统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故而沙特等传统石油大国也大举发力,寻求经济多元化,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以实现长期经济可持续性并降低与全球石油价格波动相关的风险,这就使得石油交易出现了更多的可能和选择。其次,正因为全球经济发展对石油的刚性需求,才有了石油美元体系的存在发展,及美元霸权地位不断巩固的逻辑。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的兴起,全球能源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开始减少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尽管石油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论作为能源还是资源,依然不可替代,但石油需求刚性的降低仍然会导致石油美元体系重要性降低,影响范围缩小,进而降低世界对其认可程度及维系其稳定程度的意愿。当未来石油在全球能源格局占比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石油美元体系也将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多极趋势中的“去美元化”

新的国际政治安全局势和石油生产发生结构性改变的今天,包括沙特在内的诸多国家,一直都在寻求更为公平、稳妥且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和支付体系,“去美元化”进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加速展开。特别是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对俄罗斯发起规模和广度空前的金融制裁,引发国际舆论对美元国际储备便利性及可用性的质疑,进而增强了“交易去美元化”乃至“金融去美元化”的预期。

去年年底,沙特同中国签署了规模为500亿元人民币/260亿沙特里亚尔的本币互换协议,份额本身虽不大,但在中东地区的示范效应却是不可小觑。而前不久,沙特宣布加入由国际清算银行和中国牵头成立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跨境试验项目--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这意味着双方间石油交易无需再兑换美元,进而减少因美元汇率波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而作为石油美元体系中极为重要一环,沙特的“去美元化”动作在当下也具有标志性意义。随着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演变,“去美元化”势必成为一种趋势,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美元的“过度特权”,而国际替代性贸易结算体系的建立,也将有利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均衡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存在较大惰性,一种货币的全球霸权地位并不会在短期内遭遇明显挑战甚至崩塌。虽然目前石油美元体系发展式微,但国际金融博弈的底牌依然是军事实力,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石油美元”是建立在美元霸权以及美国军事、经济霸主地位基础之上,因此美元即便不是唯一的定价货币,也仍是当今国际原油市场乃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最主要的定价和结算货币。因此,对于部分国家来说,在国际油气贸易中采取非美元结算,只是强化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而非“即刻与美元脱钩”,否则,单一化的经济来源必然会给本国货币带来巨大波动,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故而与美元的绑定并非是一种“选项”,而是一种“必然”。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的偏好也并非单方面力量选择的结果,而是各国集体选择的结果。由于“去美元化”国家目的各异、紧迫感不同,且政策落地仍需较长时间周期,再加上美国盟友对美元的“加持”,“去美元化”暂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此外,除美元外的其他主要货币自身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金融市场化建设方面不足导致货币环流渠道受限等,因此当下“去美元化”进程发展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阻且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