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低碳赋能美好生活2024-07-15
作为中国电力地热能产业的首个项目,也是房山区第一个100%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项目,该项目的投产落地,标志着中国电力新源泰利在供热制冷系统能源低碳替代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助力建筑供能系统加速实现绿色低碳
来源:ABB电气2024-06-25
光储直柔电能系统开启建筑绿色低碳新篇章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革命将对建筑用能方式带来变革,建筑的能源来源、用能种类以及供能系统方式都将出现巨大变化。...此外,还通过该项目实践,参编了由西南建筑设计院主编的全国首个《建筑光储直柔系统设计及安装标准图集》,为光储直柔系统设计理清技术思路、跨越诸多技术障碍,解决了“怎么设计”光储直柔项目的难题。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4-06-21
配套增量供热项目,电厂夏季运行时,回收供热水余热,在用户侧建设区域性换冷站,利用冬季供热管道,供给首站的90℃热水,驱动溴化锂制冷机实现区域集中供冷,系统能量利用效率从常规供能系统的40%左右提高到85%
来源:苏电牛思2024-06-04
在这里,先重提一下位于南京江北新区市民中心的另一位“低碳先锋”——江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区域供能系统。它通过利用长江水的水温差提取能量,从而起到冬暖夏凉的“空调”作用。...这就是国网南京市江北新区供电公司与研创园管理办公室合作建立的研创园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加装在园区各类终端上的智能元件,系统可以实现对设备的远程实时监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2024-04-15
分布式能源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经济、可靠和灵活的先进供能系统,具有贴近用户、建设周期短、投资规模小、土地空间占用少和商业模式多样等优点。...(2006—2020年)》将分布式供能技术列为“先进能源技术”领域的四个前沿技术之一,并指出分布式供能系统是为终端用户提供灵活、节能型的综合能源服务的重要途径。
来源:中国电力2024-03-12
北京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与单一供能系统相比,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在适应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满足多元用能需求方面,具有可靠、经济、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4-01-19
煤电与光伏、风电等多种新能源结合,可以实现多个供能系统协调配合运行,有效减少单一供能系统产生的弊端,增加各园区整体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二是煤电新能源耦合模式有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煤电企业通过提供热、冷、汽等多种能源品类,耦合新能源的清洁电力,并叠加系统性的能源供应与管理,可以充分挖掘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系统节能空间,通过能源梯级利用、多能互补,提高能源总体利用效率,降低系统能耗,
来源:汕尾市人民政府2024-01-18
、工业园区等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因地制宜构建“光伏+储能”“光伏+储能+充电桩”、电动车换电站等分布式供能系统。...支持我市燃煤燃气电厂灵活配储,提高电源侧系统调节能力和容量支撑能力;鼓励电网企业在关键节点合理布局储能项目,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探索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2023-12-27
煤电结合光伏、风电等多种新能源,实现多个供能系统协调配合运行,有效减少单一供能系统产生的弊端,从而增加了各园区整体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煤电企业通过提供热、冷、汽等多种能源品类,耦合新能源的清洁电力,并叠加系统性的能源供应与管理,可以充分挖掘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系统节能空间,通过能源梯级利用、多能互补,提高能源总体利用效率,降低系统能耗,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综合2023-12-21
项目还配套搭建了风光储多能互补的极区绿色供能系统,助力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据测算,此款10千瓦极地小型风电机组年发电量达7万千瓦时,替代传统柴油发电用油量约7吨。...公司基于自身技术实力和经验积累,为应对极寒、极强风、低压低氧、强紫外线等严酷自然条件以及极昼/夜等特殊环境,通过对叶片、机舱、塔架等机械部件材料以及电气系统的优化设计,开展零下55摄氏度极端低温测试验证
来源:锦浪科技2023-11-01
激发更多潜能:支持多机并联扩容功能,可形成mw级的储能、供能系统。重构电网稳定:负载适应性强,主动支撑电网,支持svg功能。...工商业pv储能模块——g6-pv60k-m:安装灵活:标准机柜设计,可直接使用光伏组串为电池组充电,适用于各种太阳能直流供电、充电系统,光储微网系统等场景。
来源:南方电网公司2023-10-17
“该电池系统可以选择氢气、天然气、沼气等作为燃料,利用燃料选择多样性,可以有效提升供能系统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供电可靠性。”...广州供电局氢能源研究中心总经理雷金勇介绍,这也是在国内首次将燃料电池集成应用于分布式供能系统中,能有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低碳转型。
来源:汕尾市发展和改革局2023-10-13
、工业园区等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因地制宜构建“光伏+储能”“光伏+储能+充电桩”、电动车换电站等分布式供能系统。...支持本地燃煤燃气电厂灵活配储,提高电源侧系统调节能力和容量支撑能力;鼓励电网企业在关键节点合理布局储能项目,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探索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3-10-09
在建筑领域,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支持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统。...未来的新型能源体系由集中式能源系统与分布式能源系统互补共生。在终端用能环节推行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多能互济保供。鼓励各地区探索同一经营主体投资运营集供电、供热(供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3-09-20
加强终端供能系统统筹规划和一体化建设。2022年3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实施智慧能源示范工程。...“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内容和重要载体。然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无法孤立完成。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3-09-12
补充协议约定在上述园区内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在自有场所开发利用清洁低碳能源,建设分布式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统(光储建筑一体化应用),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综合构建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统。
来源:浙电e家2023-08-21
软件方面,则通过智慧能源管控体系,突破“极热无风”“阴雨无光”等桎梏,利用多种能源发电特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平衡,自动识别条件、切换运行模式、启动相应供能系统,让整体资源灵活互补、发电特性趋于稳定,释放出变电及线路
来源:国网天津电科院2023-06-20
公司高级专家李国栋首先为大家带来《面向双碳目标的新型电力系统简述》,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概念,从源网荷储四个方面介绍新型电力系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能效专业、配电专业人员分别讲解《光伏光热一体化建筑供能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3-06-09
重点推进长三角g60科创之眼及周边片区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项目、新浜建华管桩能源站项目,探索在大型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旅游等综合商业类园区、数据中心、公共服务类项目等推广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
来源:IESPlaza综合能源服务网2023-06-05
《意见》指出:创新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商业模式,鼓励采取电网、燃气、热力公司控股或参股等方式组建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从事市场化供能、售电等业务,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服务等市场化机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中心主任熊华文此前就指出,节能未来的方向是系统节能,即从原来的单一环节向系统整体转变,从纯粹的节能向综合能源服务等模式转变,综合能源服务成为系统节能的重要表现形式。